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昆虫研究法》课程教学改革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4-06-03

郑霞林++苏丽++马仲辉++邹承武++王国全++李俊++杨娟++陆温

摘要:本文针对广西大学植保专业《昆虫研究法》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有目的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都感兴趣,但认为该课程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仍存在不足,需进一步改革。希望重点加大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创新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进一步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需实施“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策略,使其完全掌握其中的方法和原理才是实现培养人才的根本。

关键词:植物保护;昆虫研究法;教学改革;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其目标之一就是构建适应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体系,立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培养一大批跨学科应用“复合型”人才[1]。

《昆虫研究法》主要教授学生如何在昆虫学研究中合理设计实验和如何正确应用相应的实验方法,包括昆虫绘图、田间抽样调查、实验结果的处理与分析、昆虫学文献的检索和科技论文的写作等[2],是培养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的主修课程[3],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修课程”。为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针对本科教育连续多年开展了“教学改革工程”。如何针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就需要从受体——学生中进行了解。鉴于此,我们对12级植保专业本科生就《昆虫研究法》的教学现状、课改意见和建议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为该课程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资料。

一、调查方法与内容

采用问卷调查法开展本项研究。涉及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模式、考试/考核方式、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需加强的等方面的问卷调查,无对错之分。为尽量全面地挖掘学生对该课程的改进意见和建议,设置了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题。问卷共发放84份,回收有效答卷84份,有效回收率100%。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此次调查共有男性48名,女性36名。其中男性对该课程很感兴趣的占22.5%,感兴趣的占57.1%,一般的占20.4%。女性对该课程很感兴趣的占18.4%,感兴趣的占36.8%,一般的占39.5%,不感兴趣的占5.3%。

(一)教学目的

在调查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时,20.7%的学生认为需要通过课程实践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19.5%的学生认为需要设置课程研究型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课程实践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田间实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58.6%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教学方法需要改革,其中64.7%的人希望采用体验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52.9%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教学手段需要改革,82.6%的人希望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其中有学生提出可结合课程内容向同学们展示相关领域研究进展、论文成果、实验原理方法等,同时增加校外实践式学习的机会。

(三)课程模式

针对该课程的模式,13.8%的学生认为应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36.8%的学生认为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28.7%的学生认为理论与实践并重;16.1%的学生认为应更加注重创新实践。目前实验实践采用4-6人的团队合作形式,普遍认为可采用这种形式,人人参与、明确分工,及加强沟通和协调(占57.4%)来训练和提高团队的合作精神。通过该课程的学习,72.3%的学生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创新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四)考核形式

但学生针对该课程的考试方式争议较大,9.2%希望该可能能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 52.9%则希望以开卷考试的形式进行,28.7%希望以撰写科技论文的形式进行。对该课程的考核内容,绝大多数学生(84.3%)赞成应该包括期末考试成绩、自我评价、个人课堂表现、课堂纪律(有无迟到、旷课等)和实践成绩几个部分。

(五)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目前,学生认为该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和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为主(19.5%)。认为该课程应(1)加强、优化课程内容,改革和完善理论及实验教学;(2)改进和优化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3)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4)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及技能水平四个方面的改革(73.6%)。

三、讨论

在我国“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为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针对本科教育重点开展的“教学改革工程”(如“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4],加大力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将学生由单纯的“知识型”培养成既懂专业知识又能熟料动手操作的“复合型”人才。《昆虫研究法》是一门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于一体的植保专业主干课程,通过前期学习《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等基础理论后,将其应用于实际操作中,以此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5-6],使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都感兴趣,但认为该课程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仍存在不足,需进一步改革。希望加强和优化课程内容,改进和优化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采用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和加大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不难看出学生希望该课程的教学目的能够重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可采用体验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和野外实践这种以实践为主的方法,采用多人团队合作的形式,以开卷形式进行考试(但需综合考核期末考试成绩、自我评价、个人课堂表现、课堂纪律和实践成绩等部分),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洞察力、创新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终成为植保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在进一步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实施“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策略,除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外,重点还是要增加实践机会(如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和野外调查等),让学生能真正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使其完全掌握其中的方法和原理才是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根本。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5181692.htm. 引用日期:2015-12-15.

[2] 胡祖庆,赵惠燕,胡想顺,刘德广. 《昆虫研究技术》课程开放性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 中国科技信息,2013, (3): 133.

[3] 高素红,吉志新,田景文,赵春明,雷小庆,齐惠霞,梁文君.《昆虫研究法》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方向调查报告[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 11(16): 158-16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3550515.htm. 引用日期:2015-12-15.

[5] 郑霞林,贤振华,王国全,吴海燕,张君成,蒙姣荣,李俊,杨娟,陆温. 昆虫专业“能力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探索——以“森林昆虫学”为例[J]. 广西农学报,2015, 30(4): 64-67.

[6] 郑霞林,贤振华,王国全,张君成,蒙姣荣,李俊,杨娟,陆温. 植保专业“能力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广西农学报,2013, 28(6): 52-55.

作者簡介:郑霞林(1984~),男,农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昆虫生理生态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