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肖彩华
摘要:小组课堂讨论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诞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策略,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从讨论前、讨论中和讨论后,对小组课堂讨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 有效教学 小组课堂讨论
【中图分类号】G633.6
“小组课堂讨论”,是新课程理论倡导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它通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取小组围坐的形式,按照老师提供的论题进行的讨论,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小组课堂讨论的“走过场”、“人云亦云”、“个人权威代替小组智慧”等现象,影响了小组课堂讨论的实效性。笔者在实践中探究其中相关的问题,认为高效的小组课堂讨论,一定要做好讨论前、讨论中、讨论后三段的准备工作,若这三段准备工作到位,在课堂上落实到位,定能使小组课堂讨论达到高效的目的。下面就这三方面作浅述,望能为各位同事起到引玉之用。
(一)讨论前——学生做好“两个准备”
1、做好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环节的准备。
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是小组课堂讨论的基础,这是因为小组课堂讨论的本质是一种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只有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认真思考,形成初步的认识和见解,或产生疑惑,从而产生要找自己的学伴进行讨论,或请教老师的欲望,小组的课堂讨论就能水到渠成。没有学生自主学习这一前提,课堂讨论将会是一个空壳,讨论过程当然不尽人意,难言有效,更别说高效。
2、科学、合理论题的准备是有效小组课堂讨论的重要保证。
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课堂实践表明,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讨论的,简单的没必要,太复杂的又点燃不了多数学生的讨论激情。通过教学尝试,笔者认为一个好论题应具备如下特性:①范围适合性(对学科促进性) ②开放性 ③挑战性。好论题需要教者的精心设计。比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对顶角的导学案中,主编教师把下面的题目作为小组合作探究的论题:
基本图形 目标 名称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1与∠2
这种论题过于简单,学生通过课本,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这种论题没有起到启迪思维的作用,更不需要进行小组讨论。笔者设计了下面一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的论题更为有效:
观察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 图A中,共有_____对对顶角.
(2) 图B中, 共有_____对对顶角.
(3) 图C中,共有_____对对顶角.
(4) 探究(1)—(3)各题中直线条数与对顶角对数之间的关系,若有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则可形成____对对顶角.
(5) 若n条直线两两相交于不同的点,则可形成____对对顶角.你能将上述两种情形归纳一下吗?
从对本节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以及促进学生基本技能形成的角度来看,第一题不失为一个好题目,但作为课堂讨论的论题而言,则有重复学习和讨论空间狭隘之嫌,大多数学生能通过自主预习对对顶角的定义进行消化,再次以此为论题,恐怕难以调动学生的讨论热情,课堂讨论只是流于形式,因此设计第二题,让学生数对顶角对数,中心还是对顶角的识别,但不是对定义的反复,教师可借此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也能促进学生对对顶角定义的深化和理解。此外,题目图形的设计由简单到复杂,问题的设置由具体到抽象,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进行不同程度的解题,第(4)(5)问颇具开放性和挑战性,学生有讨论的内需。这样的论题很容易就能调动全体学生的讨论与合作的热情,有了学生的全情投入,有效的课堂讨论才有保障。
(二)讨论中——教师做好“两个具备”
1、教师应具备因势利导的语言艺术。
有教师认为:课堂讨论倡导的是生生之间的自主合作学习,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让出讲台。在观课时,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在学生的课堂讨論中常常是袖手旁观,甚至游离于课堂之外。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的限制,自主预习的深入程度不一,没有教师的及时引导,课堂讨论往往难于顺利进行。但如果教师的参与只是急于说明问题的真相,或对某些同学的偏离粗暴打断,那么学生的主体性将难于得到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参与讨论时要注意表达的语言艺术。实践表明:在讨论过程中,有教师因势利导的言语引导,将会是有效课堂讨论的润滑油、催化剂。比如:当学生的思维模糊时,教师可提出一些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如“你能举一个相应相应的例子吗?”,“你能换另一种说法吗?”,当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事物的表层时,老师可提出进一步深入的问题,如“你能详细说说为什么吗?”“怎样才能……”,当平时少言的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时, 教师可通过语言给予肯定:“咱们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请再说说你的理由根据”。
2、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预计以外的问题或事件,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有些突发问题干扰了课堂讨论的正常进行,为了维持讨论团体的目标指向性,此时教师往往要采取一些紧急措施去消除突发事件;有些突发事件有意外的“生成”意义,如学生对某一术语的理解产生分歧,教师则必须权衡中途改变讨论方向的代价与收获。尽管教学机智是瞬间的判断和迅速的决定,但教学机智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时间的教学积累和总结。教师教学机智的展现往往是课堂讨论的“点晴之笔”。我们来看以下的教学片段:
某节八年级公开课,课题是17.2.1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师安排了如下小组课堂讨论题:
新建成的住宅楼主体已经竣工,只剩下楼体外表面需要贴瓷砖,已知楼体外表面的面积为5×103m2.endprint
(1)所需的瓷砖块数n与每块瓷砖S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为了使住宅楼的外观更漂亮,开发商决定采用灰、白和蓝三种颜色的瓷砖,每块瓷砖的面积都是80cm2,灰、白和蓝瓷砖使用比例为2:2:1,则需要三种瓷砖多少块?
几分钟的小组讨论后,好几个小组的同学激烈争辩,其中我听到了如下对话:(甲)“我认为 中的S应大于零。”(乙)“那当然,为保证n为正整数,S还应能被5或者10整除。”(丙)“我觉得S不能等于5×103m2,因为这样就只需要一块瓷砖,太不合理了。”(七嘴八舌地)“对呀,不合理呀!那嵌2块,3块。。。合理吗?那S该取多少呢?”“……还是问老师吧!……”显然该是老师“出口”的时候了,但是这样的问题老师该“转”(转开话题)还是“接”(接着话题)呢?又如何“接”呢?真让人感到“措手不及”。但是授课老师充满教学机智的解答令人信服。只听她说:“能考虑到S大于零的同学,恭喜你,你的初中数学(相对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的内容)过关了;能想到n为正整数的同学,老师为你自豪,你已经学会更实际的看问题了;能考虑到a的合理块数的同学,教师为你骄傲,你已经能更全面的思考问题了。”各层面的同学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接话更踊跃了。
A:“老师,你是说现阶段只要写上S>0就行了”,(老师微笑点头)
B:(追问)“用1块瓷砖行吗?”
师说:“从数学理论的角度来说是允许的,但实际上我们不会这样做,为什么呢?”
C说:“那么大的砖块不好搬,。。。”
D说:“不美观,易碎”
师说:“你们说的很对,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实际问题往往不能只是单从数学的角度考虑。”
……
本节课中老师的教学机智,巧妙的语言艺术化一场“危机”为“生机”,给我留下了深刻现象。
(三)讨论后——做好评价的“两个兼备”
课堂讨论后教师及时、明确的总结评价是对课堂讨论效果的巩固和升华。一些老师往往注重营造课堂讨论的热烈气氛,注重课堂讨论的过程,却忽视了讨论后评价这一关键环节,这就使得课堂讨论的有效度大打折扣。论后的评价除了对论题内容的知识性总结外,还应对课堂讨论中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即情感评价。也就是说讨论后评价要做到“两兼备” ,即知识与情感的兼备。只有“两兼备”同时兼顾,才能确保学生在讨论有所获的同时,也能被课堂讨论这种学习方式所吸引。
有效的课堂讨论是不会自动生成的,需要教师在讨论前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 在讨论中具备较高的素质主持讨论,讨论后及时做好总结评价,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激发思维碰撞,促进生生之间更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辞海》
2.课程与教学研究视点丛书《教学机智论》,刘徽 著
3.吴国芳 《初中数学教学,合作學习恰逢时》,《数理化解题研究》2011年第11期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