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张成忠
【摘要】 语文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语言类的学科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语文的魅力,语文教学需要情感的渗透,更需要从生活中去体会。语言教学不是靠课堂的简单教学就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它是靠时间和经历去慢慢积累,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章和生活的历练,所以说,语文的学习是终身的,保持着情感的阅读,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还原语文的魅力,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习。
【关键词】内在情感 借景抒情 生活化教学 语文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走进笔者的世界,感受内在的情感
语文阅读和理解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情感因素,没有情感的课文是没有灵魂的,我们需要把自己置身于其中,去发现语文的美和魅力,语文是有生命的,不是呆板的文字,在学习《再别康桥》的时候,我让学生大声朗读,都出康桥的美丽,置身其中,读出诗人的伤感和无奈,“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体会诗人对于康桥的眷恋和喜爱,“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蕴意康桥里面藏着诗人的梦想,这里不仅是诗人的学识造诣的地方,更是诗人发现真爱的地方。“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诗人的无奈之情,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一下的流露出来,但是作者又必须离开,通过这句话结尾,使得作者的内心真实情感跃然纸上。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阅读《再别康桥》是有不一样的体会的,我们不能局限课文本身,我们允许思维的碰撞,只要合理便是可以讨论的,我告诉学生们,去了解徐志摩当时的写作背景,当时所发生的事情,通过了解,《再别康桥》原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表达的是对林徽因的爱慕之情,诗人在饱受着封建道德的舆论压力和对爱情自由的向往做挣扎,引起我们后人的不断思考。我会问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徐志摩,你会怎么选择?对待封建舆论压力和对自由恋爱的向往,你会和作者一样吗?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和自己加以指导,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方向,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
二:挖掘课文的景物,理解它的含义
诗人的情感是细腻的,是婉转的,喜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那么需要我们读懂诗人表达的真实情感,例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们通过这一句,理解为作者写长江秋天草木凋零的景色是没有错误的,气势宏大,将秋末大自然万物凋零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我们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此时作者的心情,不难发现作者是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伤感,感叹自己年华已逝。结尾一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感叹年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无奈和伤感。诗人的情感是极其丰富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挖掘,如果我们停留在诗词的表面,你就永远体会不到诗人的真实情感,便不能感受诗词的唯美。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通过大量的篇幅写荷塘的荷花,栩栩如生,“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如碧天里的星星”将荷花赋予了生命,让人惊艳不已,写到了荷塘的荷花,月色,树木,蛙声,本该是心情愉悦的,周围一片热闹,可是朱自清先生写道:“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体现了作者隐隐约约的伤感,乐其生悲的味道。后面紧接着写到了梁元帝的《采莲赋》,“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舟徐回,兼传羽杯……”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享受了,勾出了作者懷念当时的场景和现在的无奈之情。和前面的热闹是他们的,形成了相应,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把课文的情景和表达意思展现出来,更能走进作者的世界,感受他的情感。
三:将课文还原生活,感受它的真实美感
语文课是门生活教学,一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是来源于生活的,离开了生活,那么就显得单调乏味了,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就是来源于生活的,情感的流露也是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一定程度上来说,诗人和作者都是十分热爱生活和自然的,才能酝酿出细腻的情感。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展示了北国的秋的壮美,通过秋天的描写刻画出对家乡的眷恋,作者写道: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色,潭柘寺的钟声。”能将北国的秋天写的这样具体,故都的秋天走进了作者所以熟悉的每一个地方,在南方生活了十余年了,还是觉得南方的秋天没有北国的秋天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作者在结尾的时候,直接了当,抒发对北国秋天的喜爱,“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是留的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的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让人流连忘返。作者将秋天写的逼真,自然和生动,我们通过阅读此文,能直接感受到北国秋天的样子,这一切源于作者的生活经历,来源于真实的生活。那么学习语文课文也是一样的,需要我们自己去了解生活,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样才能感悟作者的文章内涵,感受文章的唯美。你会发现文章是那样的熟悉,它就在你眼前,只需要用心去感受。语文教学绝对不能只依赖于课堂的,它需要走出去,用生活化去教学,在生活中感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不能依靠呆板的教学,需要学生自己去亲自感受,这样才能真正学好语文,语文的精髓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经历才能掌握的,是个漫长的学习过程。
语文课文的学习,需要我们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它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了解它的写作背景,挖掘内在的含义,同时需要我们去了解生活,将语文教学生活化,走进生活中去,和作者感同身受,这样你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真实美感。我们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所以要求我们大量的去阅读,用心感受周围的事情,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内心感受,慢慢的积累,让自己拥有感受美的能力,这样一来,你就在学习语文中能感受语文的强大魅力。
参考文献:
[1] 史世毅.《《故都的秋》赏析》[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1.2期
[2] 王若刚.《情感是散文解读的重心》[J].文学教育,2012.9期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