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徐保华++尹利勇++郭建
【摘要】本文针对经济管理学院各专业开设的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揭示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理论课和实验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最后简述了“一体化”教学改革过程中重点研究的内容与具体作法。
【关键字】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一体化
【分类号】H319
注:本文作者均为大连海洋大学2014-2016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组成员,项目名称:经管类专业信息技术课程“理论课与实验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5-5。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经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开设近二十年,这些课程通常都有理论课和实验课,而各学校的教学模式不尽相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别讲授,理论课程在先,实验课在后,理论教学与实验场地相分离,在每次实验前还要对理论课的内容进行归纳讲解,这种教学模式适合于验证性、推理性和演绎性较强的课程,例如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
对于我校开设的《会计信息系统》、《市场调查与SPSS统计分析》、《办公自动化》和《管理信息系统》等经管类课程,均以计算机和应用软件为教学工具,并且都有前置课程做理论或实验的知识储备。虽然上述这些课程涉及到的纯理论内容在难度和深度方面偏低,但在DOS操作系统时代对实操能力的要求很高,随着计算机操作由DOS命令行键盘输入式全部变为Windows图形界面操作,应用软件的操作难度也大大地降低了,再也不用在黑板上详细地讲解DOS系统下如何绘制表格、如何写操作指令等内容了,因此课程的理论内容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大部分理论已经变为:操作规定、业务处理流程和公式与函数的讲解等,其实这些都是程式化的内容和需要机械记忆的内容,不需要推导、归纳和演绎。因此在教与学中就突显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课的独立性和作用在降低,理论与实验两课的教学效果均不能保证
由于经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中的理论内容主要由规定、流程和公式等构成,所以在理论课授课时必须结合实验进行讲授,教师在課堂上要一边讲理论,一边还需演示对应的实操片段,学生们在记录理论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去“感受”实操的过程,想象实操的结果。而实验课的时间要滞后理论课的时间,这是由教务处排课决定的,如果在理论课的当天进行实验,学生的实验效果最好,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在多个班级开设同一课程时,理论课是合班上课,实验是单班上,所以有的班级实验课要滞后理论课数天,有的近一周,因此在实验前教师还须对理论课的内容进行扼要讲解,特别是高校扩大招生后,非211学校的学生自觉地做实验课前预习的学生越来越少,这样以来既浪费了理论课学时,又不能在实验课中用较长的时间系统地复习理论,实验效果随着与理论课的空间和时间分离而降低。
2、“被动式”的技能训练,不利于能力的培养
理论与实验在时间和空间上脱节后,因实验过程中理论储备欠缺,只能机械地重复老师要求的实操内容,不能触类旁通、自主学习和拓展应用领域,在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体现的较弱,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部分学生在实验课中的表现是:为了做而做。做完后,至于为什么这样做?在实际中如何运用?等问题却很茫然。
3、课程考核结果与学生实际能力符合度不高
优秀的学生在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考核中均能获得好成绩,但在实际中这样的学生所占比例不超过1/4。在理论课的考核中,通常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如各种操作规定和限制、业务操作流程或步骤等,两课考核结果发现:理论课成绩为优秀的学生,而实验课成绩为中或及格的人数在1/5左右。反之,有部分实操能力较高的学生,理论课考核成绩却很低。以上现象表明这种传统的理论课与实验课程“分离式”教学模式在考核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
从2012级开始我们对实操性很强的以计算机和软件为主要实验手段的四门信息技术类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不再区分理论课与实验课,进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边讲边练、精讲多练”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以强化教学目标的“实用性、技能性”。新的教学模式能够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做到“以学生为本”,在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效果显著。这项改革具有七个特点:
1、通过整合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进行“一体化”教学,并出版了三本“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材,使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在结构上融为一体,课程内容完全衔接,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节省了教学时数,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2、通过整合理论课教学与实验课教学,并在实验室授课,使两课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融为一体,有利于理论和实验知识的衔接和传授。
3、通过整合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应达到的能力水平融为一体。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学生通过“听-看-练―思-问”教学流程,与教师全面互动,真正地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可激活学生的潜能,拓展思维空间,有利于自主学习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5、“一体化”课程的教师,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任务于一身,不但需要教师精通课程理论,还需要教师在实践方面有较高水平。因此,实施“一体化”教学,可激励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掌握企事业单位的岗位技能需求,提高实践能力和素养,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和对教学工作的投入。
6、“一体化”教学内容均来自于企事业单位实用案例,面向社会需求进行教学,可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风建设。
7、在实验室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全程“面对面”的集中讲授和巡回式辅导,可即时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态,并能够按实验项目对学生进行考核记录,突出了教学过程的考核,可大幅度地缩小学生群体在技能方面的差距,消除“学习死角”,符合“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endprint
在“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我们重点研究和解决了三个问题:
1、理论与实验内容“协调性”和“同步”的问题
即精讲多练中的“精”和“练”的内容选择与比例关系问题、教学进程中理论与实验学时分配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与具体的实验项目相关。通过改革实践,我们总结出“精讲”和“多练”的学时比例大致为1:3左右为宜。
“精讲”的是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注意点和实验要求等。“多練”的是基本技能训练和基本原理的运用。
2、如何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问题
对于学生在教学运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表现形式即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角色”问题,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通过改革实践我们总结出:在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中,由教师讲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流程,并由教师掌控整个实验进程。
新的教学方法实施后,在整个实验进程中学生们积极地与教师互动、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积极地去解决实验难点,这种教学方法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发掘了学生的潜能、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建设。
3、“基于过程考核”的课程考核方法建立与实施问题
传统的考核方法是实验成绩仅依赖实验报告或实验结果正确与否,而与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或状态无关。“一体化”教学后,学生“边学边练”,教师“边教边指导”与学生密切互动,教师就可以掌握每一名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理论或原理掌握的程度、基本实验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一体化”教学后,教师须在实验结束前,记录每一名学生在本次实验中的表现成绩,与过去不一样的是:每一个实验项目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实验过程的表现成绩,另外就是实验报告成绩,两个成绩综合后,就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该实验项目的学习效果。
4、课后继续学习巩固知识的问题
知识和技能仅靠课堂或实验室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课外学习是必须的。为此,在我们出版的用于“一体化”模式教学的教材中,每一章都配有大量的课外复习题,用于学生课外学习和巩固知识,还可自检学习效果。那么如何对课外学习和知识的稳固性进行检测呢?我们采用了每次实验前用10分钟左右时间进行上次实验的要点测试方法,测试均为操作性质的并记入课程的总成绩中。
虽然每次实验前的测试带有“强迫”课后复习的问题,但在巩固知识、熟练掌握技能、提高学习效果方面作用很大,这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不但必要而且很重要,特别是对实验课中效果不佳的学生和学习不主动的学生非常必要。此外,我们正在建设“一体化”课程的视频教学资源以辅助学生的课外学习。
参考文献
[1] 马必学,刘晓欢.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J]. 教育与职业. 2005(07)
[2] 谭翔纬. 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若干问题分析[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9(01)
作者简介
徐保华,男,1957年3月,辽宁黑山,本科,汉族,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计算机应用方向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