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荣腾中++刘朝林
摘要:针对工科院校数学类公共课程教学中的国际视野窄、国际化培养模式单一、范围覆盖窄、层度较浅的状况,以来华留学生课程为起点,大胆探索创新,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工科本科生国际化教育模式。
关键词:公共数学;国际学生;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一、 引言
数学类公共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都是解决现代工程、社会技术中各种问题的一个基础工具。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工科学生掌握数学理论及思想方法,提高理论分析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以适应高层次的学习研究工作需要。但在传统数学类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环节引导。导致的结果是,我校本科学生出国深造后,发现考核评价注重过程环节,更加看重案例应用背景,很难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由于来华国际学生中文听说写的能力学习不足,大约只在来中国前学了半年中文,仅能基本的生活交流,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学术交流。而公共数学类课程在语言表述和逻辑分析方面要求较高,所以目前留学生尚不能完全接受传统的中文教学,导致较多的留学生都成为课程考核的困难户。事实上,留学生并非基础差而学习困难,他们各自在高中阶段都有较为不错的表现。但到我校后,基础课教育跟不上,导致专业课也学不懂,带来后期困难的累积。
所以,我校進行了以留学生数学类基础课程为起点的改革,开设专门的英文教学课程。通过系统的研究、实践、建设和收获的过程,推动了我校工科本科生国际化培养多层次、多模式发展。研究开拓了工科本科生国际视野,提升了工科本科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意识、通晓国际规则的高层次人才。
二、 课程研究目标
现行的留学生是跟班教学,以中国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为基础,起点较高,教学任务量大,进程快,没有开设针对留学生知识基础,语言特点的课程。全英语数学类公共课程,将选取原版概率统计英文教材,讲授、板书、资料、课后交流都以英文的形式进行。课程的开设与实践,解决当前留学生数学类公共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语言交流不通畅,教学方式不适应,教学效果差的问题。同时,力求解决我校“概率统计”公共课程教学与国际化要求脱节的问题,提高我校本土学子出国研学的国际竞争力。
三、 教学研究特色
(1)国际师生资源引进
大力吸引留学生来我校学习,引进国外优秀人才来我校任教。来华留学生培养是高校工科本科生国际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具有中国视角、了解中国文化的高层次人才,对推进我国文化输出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校已经吸引了来自全世界5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到学校开展学习和研究工作,现在校留学已达到 500余人,培养了一批知华友华留学生。除了引进来,也要走出去。我校依托出国留学项目,分批次资助教学团队年青教师出国进修统计学英语教学。通过学习进修,初步掌握了国外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
(2)本科生教育派出
我校通过与国外高校的联合培养,学分互换,假期短休班等与国外高校间,院际间合作项目,建立了完善的工科本科生选派管理体系,选派项目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派出工科本科生通过到国外学习深造,开拓了国际视野、提升了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完善的工科本科生教育派出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营造了良好的国际化氛围,有力的促进了我校工科本科生教育国际化进程。
(3)国际化交流充分
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我校营造了良好的国际化的学习氛围。通过数学类课程的整体性学习环节,加强留学生与本土学生交流。使国际化氛围渗透到我校本土学生学习生活中,用国际思维引导他们向更广阔的国际背景中去求知创新。
(4)“点”实践与“面”推广
课程前期旨在消除语言困难对留学本科生数学课程学习上的影响,课程后期授课范围逐渐扩展为全校本科公选课程,最终将该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点”“面”结合的方式有效的调动了全校工科本科生教育国际化的积极性,从范围和深度上推动了我校本科生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四、 结论
数学类公共课国际化教学实践,通过以来华留学生的课程实践研究,创新了我校本科生数学类公共课的全英语授课体系,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工科本科生国际化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浏兰,陈少林,刘刚,罗李平,. 地方高校数学专业课程国际化探讨[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24-25
[2] 霍玉洪,. “概率统计”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6):148-149.
[3] 张瑞亭.对概率统计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6):82-83.
[基金项目] 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33099)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