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黎茂盛++陈琳莉
摘要:考试改革是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考试改革,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的考试改革实施情况为研究对象,详述该课程的课程作业加闭卷考试的考试改革方法,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用有序回归模型量化评价本课程的考试改革实施效果。有序概率模型考虑了考评制度的合理性、课程作业的难易程度、考评制度是否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考评制度的公平性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以上四个因素对考试改革的实施效果均带来显著的影响。调查发现基于期末考试与课程作业、情景演练考核方式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考试改革;有序回归模型;调查问卷;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1 引言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改革是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考试改革,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1]。自6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学校长期沿用闭卷笔试的考试形式,尽管也可以反映教学效果;但同时存在许多弊病[2],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使学生对过于单调的考试方式态度消极,且出现了应付笔试的种种作弊方法[3-7]。
本文以《城市軌道交通运营管理》这门课程的考试改革实施情况为研究对象,详述该课程的考试改革方法,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以统计数据为基础,使用有序回归模型量化评价该课程的考试改革实施效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是交通运输大类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其授课对象为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可供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管理等工作的人员和高年级研究生参考。
在教学的过程中,课程本着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理念,采用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闭卷考试不再是作为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唯一手段,该课程致力于把考试分数、平时课堂作业、情景演练表现评估等多形式相结合的评估手段综合应用,这样做不仅是对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检测,更是考查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正确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自主学习正导向机制。
2 课程考试改革内容
2.1 改革总体思路及特色
依据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在追求以注重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的考试改革方向以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为主、形成知识自主获取、充分利用课堂作业、情景演练等虚拟场景提升自我能力的考核模式。
1、考试方式改革是实现考试功能的先导
传统的卷考试方式的问题主要在于方法单一、次数偏少、目的不明确及对考试结果的评鉴不重视。研究发现,考试形式除常规闭卷、开卷、半开卷、小论文等形式外,组合式和分层次考核具有积极意义。改变以测试知识掌握情况为主的传统做法,加强平时的考核,鼓励采用课程作业与集中考试相结合,采用多次考核和多种形式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引导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考试内容改革是考试改革的重点
传统模式只注重对静态知识的考核,对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较少,而对评价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更是涉及不足。通过改革考试的内容,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研究能力,不断创新。
2.2 具体改革方法
2.2.1考试形式
为引导学生主动性学习,积极开拓思路和激发创新思维,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采用开放性课程作业、情景演练考核与期末考试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开放性课程作业占30%,情景演练考核占20%,期末考试占50%。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课程作业则主要考核学生分析、归纳和综合的能力,情景演练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协调组织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以及将本课程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2.2.2考试内容
不论何种考试形式和试题题型,命题都是考试质量的核心。命题既要重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重视考察学生分析、归纳、判断、综合的能力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同时还需给学生留下创造性发挥的余地。期末考试的命题主要采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以及若干开放性试题,课程作业和情景演练考核题则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根据本书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按章节提出若干个专业性的题目;另一部分是将课本与实践相结合,提出若干个与实际相关的情景应对题目,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以团队的形式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去完成,最后以小组报告的形式提交结果。
2.2.3评分标准和方法
通过科学的评价,及时向教师和学生反馈教学效果信息,了解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教师和学生不断改进、完善自己在教学和学习中的活动。根据课程新推出的考核形式,即课程作业、情景演练考核与期末考试,闭卷考试采取标准答案和无标准答案相结合的评分形式,情景演练考核和课程作业采取对学生完成情况及报告情况的综合评分形式。具体评分标准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任选其一:第一种是将期末考试与课程作业、情景演练考核各按50%进行计算;第二种是采取阶段式评分标准,即将本课程分为两个学习阶段,在中期以完成课程作业作为标准进行一次考核,末期以考试的形式作为一次考核,最后综合评分。第三种则是推广课程设计的形式,将课程作业转变成课程设计,在最后由学生按小组做汇报的时候,结合本课程基本内容提问,取消传统的闭卷考试,采取口头回答的方式进行考核,综合评分。
3 效果评价模型
由于因变量是本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效果,可以分为好、中等、差三个等级,具有有序的自然规律。当因变量的取值大于两个,并且具有离散、有序特征时,可采用有序概率(Ordered Probit)模型来分析。因此,本文采用这一统计模型来研究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endprint
由于因变量无法直接与自变量建立函数关系,所以需要假设一个连续性潜在变量。这时有序概率(Ordered Probit)模型可表示为:
式中,为潜在变量,表示为学生对课程考试改革的满意度,为一个连续变量。并取值为1(满意)、2(一般)、3(不满意)。为解释变量,即可观测变量,为其对应的系数;J为可观测自变量个数;为随机误差项且服从正态分布。
因此,潜在变量与变量的关系是:如果连续性潜在变量超过某个临界值,则对应的一个确定性选择。变量可供选择的等级有3个,取值为1表示本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效果良好、取值为2表示本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效果一般、取值为3意味着本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效果很差,则和的关系具体如下:
其中,临界值为待估参数,满足条件,为有序概率(Ordered Probit)模型表示效果水平的两个阈值。
由于效果水平关于的条件分布由分界点()和误差扰动项的概率分布决定,因此的概率可表示为:
式中为标准正态累计分布函数。计算过程中,通过最大似然估计获得对参数,和进行估计。
4 数据收集与分析
4.1 调查问卷设计
为全面的分析本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效果,本文采取调查问卷的方法,分别对本学科专业知识深厚的教师和学习本课程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调查问卷86份,统计有效问卷85份,其中,教师组调查问卷4份,学生组调查问卷81份。
本次调查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分别设计了两套调查问卷。
1.教师组调查问卷主要内容:
a) 评价课程考试改革提出的课程作业内容的合理性情况,包括课程作业题目的涵盖范围、难易程度等,以及学生对课程作业的完成情况及质量;
b) 评价课程考试改革提出的考评制度的合理性、公平性;
c) 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评价合理的考试题型、考核形式及比重;
d) 相关意见和建议;
2.学生组调查问卷主要内容:
a) 对课程考试改革提出的考核方式的满意度;
b) 评价课程考试改革提出的课程作业内容的合理性情况,包括课程作业题目的难易程度、是否能学到更多知识等;
c) 评价课程考试改革提出的考评制度的合理性、公平性;
d)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评价合理的考试题型、考核形式及比重;
e) 相关意见和建议;
4.2 数据统计结果解释
(1)学生对本课程考试改革的满意度分析
根据对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可得到如图1所示的统计结果。
从图1可以看出,对本课程考试改革持一般性态度学生人数较多,占总量的38.3%(31人)。此外,对本课程考试改革觉得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学生占总量35.8%(29人);很满意及满意本课程考试改革的学生占总量的25.9%(21人),这说明人们对新事物总有一种观望态度,适应和接受新的考试评价方式需要一定的时间。
为更详细的分析学生对本课程考试改革的满意度与题型设置的关系,分别根据不同满意度的学生,研究其相应的题型偏好。为更直观的分析,将问卷中“很不满意”和“不满意”的样本数归为“不满意”一类,将问卷中“一般”的样本数归为“中立”一类,将问卷中“满意”和“很满意”的样本数归为“满意”一类。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发现一个直观的现象,即三种不同满意度的学生均喜欢选择题。满意本次课程改革的同学偏向于喜欢简答题,其次是选择题;而不满意本次课程改革的同学偏向于喜欢填空题,其次是开放性试题。态度中立的同学相对而言也更偏爱选择题,其次是开放性试题。学生对各类题型的偏爱程度调查较好地反应了我国大学生普遍的心理,有答案可供参考的选择题受大家的欢迎。填空题和简答题多为教材中的内容,需要背诵的居多,学习态度认真的同学较喜欢此类题型;而开放性试题灵活性大,根据题目提示,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学习态度较懒散或是思维较灵活的学生较偏爱此类题型。
由于传统的闭卷考试太过单一,为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本课程新推出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的考评制度。调查学生对新考评制度合理性的评价,由调查结果可知,认为新考评制度合理或较合理的学生样本数占总样本量的74%,而对新考评制度评价为不合理的学生样本数只有7%。
此外,根据学生对新推出的考评制度合理性评价程度的不同,深入调查不同合理性评价程度的学生对各类评分比例的偏爱程度,结果如图4所示。显然,认为新考评制度合理或较合理的同学均较喜欢“期末成绩50%+平时成绩50%”这一评分比例的考评制度。而认为新考评制度一般的同学对每种评分比例的考评制度持中立态度,认为新考评制度不合理的同学相对而言更偏爱“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30%”这一评分比例的考评制度。
本文从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入手,对比分析了不同满意度的学生对各类题型的偏爱程度。以及本次课程考试改革新推出的評分制度合理性的评价,对比分析了不同合理性程度评价的学生对各类评分比例的考评制度的偏爱程度。结果较直观的反映了不同学生对课程考试的态度,以及本次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情况。由于学生的特点不同,不能令所有学生都达到满意的程度。因此,64.2%样本数的学生对本次课程考试改革持满意或中立的态度,74%样本数的学生认为新考评制度合理或较合理的调查结果,能较好的反映本次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效果较为良好。
(2)老师对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情况评价分析
由于对老师的调查样本数较少,因此,只做简要的分析。根据对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认为课程考试改革的考评制度合理的老师人数占样本总量的75%,并且所有参与调查的老师均认为这样的考试制度能公平的检验学生的能力,能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endprint
将学生提交的课程作业交予参与调查的老师进行评价,50%的老师认为本课程提出的课程作业涵盖范围较广,50%的老师认为本课程提出的课程作业涵盖范围适中。此外,所有老师均认为课程作业的难度适中。针对学生课程作业的完成情况,各老师普遍认为学生的课程作业质量较好,掌握了题目要领,且格式规范程度和文字表达情况也较良好。
根据相关教师对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方案的评价,以及对学生课程作业的完成情况的打分可知,所有教师对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情况的评价较高。此外,在对不同学生的评分比例考评制度的调查中,有老师提出应根据学生人数来确定相应的评分比例。采用灵活的评分比例可作为深化本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研究内容。
(3)学生与老师对相关题型的支持程度差异性对比分析
由上述不同满意度的学生对各类题型的偏爱程度分析可知,学生普遍喜欢选择题,而简答题和开放性试题则依据学生满意度的不同,受偏爱的程度也有较大的差异。仅仅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评价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因此,本文分别以学生和老师为调查对象,分析不同对象对相关题型的支持程度。结果如图5和图6所示。图5为不同对象对考试中应多采用的题型支持程度对比图。图6为不同对象对平时考核的内容支持程度对比图。
从图5和图6可知,老师对相关题型的支持程度与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别。相对于学生更喜欢选择题而言,老师觉得应该多采用简答题和开放性试题,分别占样本总量的23%和31%。而老师对于填空题、选择题和判断题这三种题型的支持程度相似。此外,学生更以作业和考勤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而老师更支持以作业和课堂讨论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
不同的对象对相关题型的支持程度不同,在设置考试题型和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时,应结合老师和学生两者的态度,采用能让双方都相对满意的考评制度。
4.3 模型分析结果
本文将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效果作为因变量,解释变量为考评制度的合理性、课程作业的难易程度、考评制度是否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考评制度的公平性。每个影响因素的定义及取值如表1所示。
5 结论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以统计数据为基础,以学生和老师为研究对象,模型量化分析本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效果及其相应的影响因素。可得结论如下:
(1)对于学生而言,相对满意本课程的考试改革策略;
(2)本学科相关老师以考核内容的设置和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为依据,对本课程的考试改革实施效果的评价为良好;
(3)在考试改革的过程中,题型的设置和考核内容的设置应综合考虑学生和老师两方面意见,合理布设;
(4)考评制度的合理性、课程作业的难易程度、考评制度是否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考评制度的公平性等因素对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当务之急,这其中的关键又是逐步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考试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对传统考试模式的改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目的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通过课程作业的形式,提高了学生对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及创新性设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溢辉,何樱.计算机类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问题研究[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hengdu, 2011.
[2] 徐爱萍.大学课程考试改革的趋向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01):67-70.
[3]黄英,李雪兰.口试对学习成绩影响及满意度调查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2012,10(02):90-91.
[4]郑勤华,曹莉,陈丽,吴云峰.遠程学习者学习绩效影响因素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6):88-97.
[5]张桂荣,朱天志.以创新教育为切入点,深化高校考试制度改革[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3(1):52-54.
[6]段颖立.中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5):119-123.
[7]金祖庆,赵雷洪.学分制模式下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44):83-87.
通信作者.黎茂盛,获中南大学本科生考试改革项目资助.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