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时间:2024-06-03

王晋萍

【分类号】G633.6

2011年版数学课标把实验稿课标中的“符号感”改为“符号意识”不仅仅是一种名词的变化,更赋予它的实际意义:使用符号可以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本文结合新课标学习和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一、在实际情境中帮助学生建立符号意识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将会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符号的作用,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符号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应当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到引入符号的必要性,并从中体验到符号表示的优越性,从而激发新奇感,强化学生的认知动机。

例如,教學“认识=、>、<”时,教师将学生喜爱的“动物运动会”场景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学生能快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通过排一排、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发现兔子和猴子一个一个正好对完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同样多”,从而引出符号“=”,即上下两横对齐且一样长。同样,教学“认识多、少”时,仍然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交流,得出5>3、3<5。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符号比语言明了,同时使学生明白了数学符号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又如,在教学“6的认识”时,教师可通过实物或多媒体,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数出“6”个人,“6”棵树,“6”只鸟、“6”朵花……,它们的数量都是“6”,我们可以用“6”个圆片来表示6个人,6棵树、6只鸟、6朵花,还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当我们看到数字“6”时,就会和数量是6的具体实物联系起来。当学生理解了数字6的实际含义后,进一步扩大其外延,数字6还可以表示顺序,如同学们排成一横队时,从左往右数,小明在第6个;数字6还可以表示代号,如6号运动员是王小刚。

再如,学习除法时,可以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通过平均分实物、图片、小棒等,使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5个;10个苹果,每个人分2个,可以分给5个人。这都是把一个整体分成相等的几部分,都可以用除法算式10÷2=5来表示。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用符号来表示,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

结合具体的情境,学习常用的数学符号,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符号的产生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体会使用符号能清楚、简洁地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通过实际问题或现实情境的创设,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符号以及表达式、关系式的意义,或引导学生对现实情境问题进行符号的抽象和表达;对某一特定的符号表达式,要启发学生进行多样化的现实意义的填充和解读。这种建立在现实情境与符号化之间的双向过程,有利于增强学生数学表达和数学符号思维的变通性、迁移性和灵活性。

二、采用逐步渗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必须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于各年级的教学之中。

例如,我们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可以用( )、□、◇、△、?等代替变量x,让学生在其中填数。如4+2=□、6+( )=10。一些逆向思维的题目,也允许用这种填空的方式完成。如:树上有30只鸟,飞走了一些后,还剩17只,飞走了多少只?可以列式为30-( )=17。

到了中年级,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认识基本字母,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在具体情境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来表示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等。教师不能只把数学符号当作“一种规定的记号”简单地教给学生,应当把符号化思维渗透于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可通过儿童熟悉的(数青蛙)儿歌,引出用字母表示数,即n只青蛙n张觜,“n×2”只眼睛“n×4”条腿;通过妈妈和淘气年龄关系的情境,引出淘气年龄用字母a表示,妈妈的年龄可用a+26表示;通过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个数,用a×3表示小棒个数。通过不同内容的情境,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作用。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提供用字母表示数的机会,运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及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在表示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利用它表述规律和公式简洁明了。

到了高年级,可以激发学生进行联想活动,提高他们驾驭数学符号的能力。

例如,由符号“1”可以联想到 、单位“1”、“0.5+0.5”、一个事物的整体等,由“÷”可以联想到乘法,由“-”可以联想到加法等;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格等解决小学数学中的有关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自创符号(图形、标记)来表达题意,还可以加强数学语言符号与日常语言符号的互译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措施逐步渗透。

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的培养仅靠一些单纯的符号推演训练和模仿记忆,是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符号抽象和表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用符号进行运算、推理和数学思考)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积累运用符号的数学活动经验,更好地感悟符号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本质,逐步促进学生符号意识的发展。

例如,联欢会上,小明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个绿气球这样的顺序把气球串起来装饰教室。你知道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吗?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可以有多种方法。如,有的学生用A表示红气球,B表示黄气球,C表示绿气球,则按照题意气球排列顺序可以写成AAABBCAAABBC……,还有的学生画出了不同的图形:△△△□□◇△△△□□◇……;●●●○○◎●●●○○◎……;□□□■■◇□□□■■◇……从中找出第16个字母或图形,由此推出第16个气球的颜色。

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自创符号(图形、标记)来表达题意,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或用图表来分析、解决有关数学问题。如“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达到每小时110千米,比大象的2倍还多30千米。大象最快能达到每小时多少千米?”这类题目,如果用常规的算术思路解,部分学生无从入手,但如果采用设未知数的方法,利用方程进行解答,学生很容易找到其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解答。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图表分析、讨论交流,不但可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同时也经历了符号化的过程,逐步体会到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优越性。通过解决问题,学生熟悉了符号的使用,也感受到了运用符号解决问题的简洁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符号意识的发展。

四、整理归类,形成数学符号网络系统

数学符号是丰富多彩的,而且随着数学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扩大更新。从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看,数学符号可划分为八大类:1.对象符号。又可分为个体对象符号和可变对象符号。个体对象符号如数(小学中有自然数、分数、小数)、∞(无穷大)、π(圆周率)等。可变对象符号,如用x、y、z表示未知量或变量,用字母表示几何中的点、直线、平面等。2.运算符号。如+、-、×、÷等,这些在小学数学中经常出现,属个体运算符号(小学数学中只涉及算术运算,没有出现可变运算符号。)3.关系符号。小学数学中也只有个体关系符号。如=、>、<、≠、≈、∥、⊥等,有的读物中有≡(恒等)这一符号。4.结合符号。它规定了算术运算进行的次序,如()、[]、{}等。5.标点符号。如:逗号(分节号)、省略号(无限小数)、问号(未知数)等。6.结论符号。如:公式、定律、数量关系等。7.性质符号。如:正号、负号等。8.缩略符号。如:∵、∴等。这样整理归类,使数学符号作为一个知识网络的直觉信息储存于大脑中,便于帮助学生记忆,激发学生有意义的联想。

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伴随着学生数学思维层次的提高逐步发展的。我们要准确把握符号意识的内涵,正确认识和理解符号意识所包含的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符号意识,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