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王巧捧
多 年采访中,积累了不少录音,完稿以后很多不会去重听,但有一段录音,空闲的时候经常还会听一听。那是一段在监狱采访服刑人员的录音,但光从谈话气氛中,你根本感受不到监狱采访的感觉。
那是2012年。监狱大片看了不少,“锒铛入狱”“身陷囹圄”这样的词汇,平时挥笔而就,自觉颇有分量。但是真正进入这高墙大院,才能深受震撼。
这本来只是一次常规的监狱管理方面的宣传。我私下跟带队老师提出,想采访两个服刑人员中的“落马官员”。带队老师诉了很多难处,终究经不住我再三央求,约了两位服刑人员接受采访。
采访对象进门时,循着对待管理人员的规矩,居然向我敬礼报告。惭愧地说,我真是懵成了“刘姥姥”,惶恐中赶紧躬身回礼。
曾经前呼后拥的尊者,如今行动皆报告、见人先敬礼。可是,我不能流露出惊讶、慌张,不能引起这种特殊身份的采访对象的误会。控制瞳孔,平稳呼吸,放松面部肌肉,采访开始。
因为是临时安排的采访,担心他们会应付几分钟了事,因此格外拿捏态度和语气。但是我又必须足够坦诚、平等地沟通,小心翼翼而又不能让对方看出,客气又不能过分客气,尖锐的问题足够委婉又要足够清晰。
做过多少次采访都没这次紧张。
三个小时下来,我松了一口气,回听录音时,发现倒是自己想多了。摒弃掉彼此从试探到信任的眼神,敬礼回礼的客气,还真听不出这次采访的独特性。
這让我不禁想起,更早以前,2006年,我和杂志社前辈在看守所采访犍为县原县委书记田玉飞的那次。彼时,田玉飞略显拘谨地坐在铁栅栏里面的凳子上,对我们的问题一概不正面回答,要不就是背书“我相信法律”,要不就是抱怨自己“完都完了”,眼神没有对视,情绪中写满抗拒、挣扎,只有当提到年幼的女儿,他才被触动,悄悄用手背抹泪,还掩饰称是“眼睛痛”。我们事后才知道,其时,他的家与他所在的看守所,恰巧只有一街之隔。
所以,这次采访监狱服刑人员能够如此顺利,我很是意外。固然,采访中,尊重换取尊重,坦诚回报坦诚,但这更得益于采访对象的心态变化。也许,对于他们来说,罪行已经审判,刑期已经明确,虽然生活天壤之别,但无论如何,日子还得继续。如今的“适应”背后,何尝不是经历了当初田玉飞一般的痛苦挣扎。法律和时间,是公平的。
那样的日子,无论在别人眼里如何灰头土脸,在我们自己心里,总是自带光芒。
如果说这段“谋之良苦”的谈话在我心里久久回响,那么一副“受之有愧”的照片则一直策我前行。
2017年,一名同事外出采访回来,给我捎来一幅风景照。“摄者”是曾经一面之缘的采访对象,这把我带回两年前那次普通的采访。
那是与省电视台同行同去的。摄者当年身为一地首脑,西装革履,应邀出镜。因为还要去接待外商,在办公室等不及,赶着来见我们。
电视台记者采访完成了,我还想拿到独家的、更深刻的信息。于是跨步上前,冒昧采访。他礼貌地声明只有五分钟时间,那我们就站在院子里,分秒必争吧。当然,最终不止五分钟。在大约一小时里,谈了两个话题,我余光中可以瞄到旁边的工作人员神色越来越焦急。
其中一个话题,可以说与他的工作全然无关,只是当时我比较关注,涉及像他们这种岗位的人,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际遇。此前我们从未谋面,但他居然将自己所遇,不加掩饰,和盘托出。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我都感谢他的坦诚。所以,时隔两年,同事捎回他馈赠的这幅照片,我内心还是有些波动。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浸淫采编十几年,作为杂志社全国化新闻采写的首发阵容之一,曾经和同事们一样,单枪匹马,走南闯北。曾经头顶彩云之南的烈日,为了寻找秘而不宣的真相,翻越重重雾障;曾经踏上冬雪飘飘的岭北,为了揭示腐败留下的恶疮,冻到皮肤生疮。
那样的日子,无论在别人眼里如何灰头土脸,在我们自己心里,总是自带光芒。
在这样的精神支撑下,我们辗转反侧,只为探求细节的精度、事实的广度、问题的深度;我们溯洄溯游,近距离感受人际之间的莫测,人性的明暗,他人电光石火的心灵抉择。我们把这一切精心记录,通过文字对数不清的读者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从而达到实现自我。
20年前的5月8日,我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有记者不幸遇难,从此在我心中燃起了做一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新闻工作者的理想。
在我们杂志创刊30周年,在第500期上,加上以上这两个特别的时间点,能够记录青春和理想,别有意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