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胡兆军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战略和业绩的整合》(COSO-ERM 2017)的正式发布再次吸引了全球管理界的瞩目。新版ERM框架重新定义了风险、ERM和风险容量,确定了成功实施风险管理的5大要素——治理与文化、战略和目标设定、绩效、审阅和修订、信息沟通和报告,定位了风险管理与战略的协同作用。一直以来,西方主要央行和我国央行沿着COSO-ERM框架的演进路径,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但当前我国基层央行风险管理与COSO-ERM框架精神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有待重新构思完善。
一、我国央行应用COSO-ERM框架情况
2006年,人民银行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银发[2006]111号),主要是参照COSO框架(1992)将人民银行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内部控制的信息及其沟通、对内部控制的监控等5个要素,细化了内部控制5要素的建设标准,确立了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目标和原則。2013年,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内审部门风险评估工作试行办法》(银内审发[2013]18号),将人民银行风险划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6大类,采用剩余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定性、定量方法,确定评估对象的风险级别。2014年,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内部控制审计试行办法》(银内审发[2014]33号),明确以审计的方式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合理性、遵循性、有效性,规范了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程序和报告。2016年,人民银行总行开发了“内审部门风险评估管理系统”,组织分支行梳理了“风险事项清单”,形成了组织机构和业务条线两个维度的人民银行风险概图。由此,人民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工具、平台基本建立起来。进入2017年,人民银行转发了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要求各省级分支机构、总行企事业单位正式编报内部控制报告,这是第一个正式的有关风险管理的报告。
人民银行风险管理内设部门可以划分为两类——内部监督部门(纪委监察、巡视、内审)和其他业务部门(对外履职部门、宣传组织部门)。每一级机构的风险管理实行党委(组)领导下的分管领导负责制,上级机构(部门)垂直领导下级机构(部门),基本属于“条线型”“职能型”风险管理结构。此种模式倾向于垂直管理,横向沟通不足,与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特别是COSO-ERM(2017)精神相比,存在着缺乏集中统一的风险管理领导机构、风险管理信息沟通不畅、风险管理文化成熟度不够等问题。
二、基层央行风险管理一体化框架设计
为改进基层央行现行风险管理中的不足,提高基层央行风险管理水平和成效,本文提出风险管理一体化模式,通过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实现风险管理由单一的垂直型管理转向横向、纵向两个维度的矩阵式管理,实现COSO-ERM框架精神与基层央行风险管理的更深嵌入和有机融合。
(一)风险管理一体化框架的要素构成及运作机理
风险管理一体化框架是在汲取COSO-ERM(2004,2017)两个框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央行组织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特点,为便于付诸实践而做出的结构安排与设计。它包含6个要素——治理目标、组织架构、风控文化、横向沟通、纵向监控、自我评估。其与COSO-ERM(2004,2017)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下:“治理目标”基本对应COSO-ERM(2004)中的“目标设定”和COSO-ERM(2017)中的“战略和目标设定”。将COSO-ERM(2004)中的“内部环境”细分为“组织架构”和“风控文化”,这两部分内容包含在COSO-ERM(2017)的“治理与文化”要素,但考虑本文着重研究风险管理一体化的建设框架,所以“组织架构”特指亟待完善或搭建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而不包括其他运营架构。“风控文化”是COSO-ERM(2017)所指“文化”中的有关风险理念的部分。COSO-ERM(2004)中的“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6要素内含于“横向沟通”“纵向监控”“自我评估”中,对应于COSO-ERM(2017)中的“绩效”和“信息沟通和报告”。COSO-ERM(2017)中的“审阅和修订”是一个持续、全面、动态的改进过程,其责任主体属于多个,已经蕴含于单位党委(组)、风险管理委员会、职能部门等风险管理主体的日常工作中,故未在一体化管理框架中单独列示。一体化风险管理框架6个要素的设计,是基于风险管理的责任主体、运行方向(横向、纵向、内部)和运作机理,便于在实践中明晰风险管理职责和具有可操作性。
治理目标:吸收COSO-ERM(2017)的精神,包括战略目标和业务目标,按性质可分为合规性目标和绩效性目标。风险管理围绕组织目标展开,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架构:明确单位、部门等风险管理主体的角色和定位,统筹协调推进风险管理,保障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措施的执行和目标的实现。风控文化:涵盖“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个层面,目标是建设符合实际、具有履职特色的风险管理文化,使风险意识、理念深入人心,融入岗位职责和流程,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横向沟通:促进同级监督部门与业务部门风险管理信息和资源共享、策略共商、机制共建,形成横向上的协同联动,发挥双方合力。纵向监控:上级单位(部门)落实对下级单位(部门)指导监督和绩效考核职责,实现单位纵向和业务条线内风险管理的上下贯通。自我评估:包括单位内部自我评估和部门内部自我评估。通过自我评估找准内控缺陷,修订内控制度,实现流程再造,消除风险隐患,提升工作绩效。
在风险管理一体化框架中,6要素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形成立体化管理模式,共同提升治理水平。
(三)风险管理一体化的优势
1. 确立了风险管理的核心。现行风险管理由于没有明晰的组织架构,无法突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和业务条线的分割,不能实现风险管理的集中统一领导。一体化使得风险管理有了组织领导核心,提升了风险管理权威,便于统筹推进风险管理,便于疏通风险管理路径。
2. 能够实现风险管理信息辐射式和映射式传导。以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为核心向外扩散形成辐射圈,由决策层依次传导至具体岗位层,由宏观层面的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文化传导至微观层面的控制活动、控制措施,由上级行直接映射到下级行,反向收敛实现风控措施的反馈和风险事件的报告。
三、基层央行风险管理一体化建设路径
(一)确立风险管理一体化建设目标
按照责任主体和风险容忍度的不同,可以将目标划分为总体目标、基准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可设定为建立符合央行履职要求、具有央行特色的风险管理体系,将风险管控机制融入内部管理和对外履职的各个层面,内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协同联动、纵向上下贯通,确保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基准目标可设定为,确保重大金融政策贯彻落实、确保辖区金融安全稳定、确保不发生违法违规案件、确保重大风险事件及时妥善处置、确保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分支机构内设部门可以结合自身履职范围,确立本部门具体建设目标。
(二)健全风险管理一体化组织架构
在现行体系的基础上,充实党委(组)对风险管理的领导职能。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委员会在黨委(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各职能部门设立风控主管,作为本部门风险管理的牵头人。明确界定党委(组)、风险管理委员会、职能部门、内控主管等风险管理主体的角色及职责。
(三)构建“三道防线”责任制
相对下级部门(人员)对业务操作风险负有直接责任,是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相对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对下级对口部门负有管理指导职责,是风险管理的第二道防线;相对上级专职监督部门(含联合检查组)对下级风险防控负有再监督职责,是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三道防线”都要定期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工作。
1. 第一道防线职责。作为业务的直接参与者和风险的直接控制者,负责落实上级主管部门的业务政策、内控制度,设计本单位(部门)内部控制程序、措施,定期检查业务操作的合规性,支撑本单位(部门)实现既定的风险管理目标。为设计的内部控制缺陷或缺失、操作层出现业务差错以及由此引发的风险承担直接控制责任。
2. 第二道防线职责。制定本辖区业务条线内管理政策、内控制度;定期识别、评估、检查业务条线内部控制风险和业务风险;控制单一机构风险、单一环节风险扩散;对全辖普遍性、规律性风险制定防范化解措施;向整个业务条线提示新兴业务风险和规章制度的新变化;为内控制度缺陷或缺失、业务风险扩散、重要管理漏洞承担主管责任。
3. 第三道防线职责。对辖区业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岗位廉政风险防范的有效性进行独立确认。确认范围包括:业务的合规性、履职的效率效果、资金资产的安全、内部控制框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党风廉政机制建设和成效等。为辖区发生重大业务风险、案件风险、重大外部检查风险承担再监督责任。
(四)完善一体化风险管理PDCA运转机制
1. 一体化风险管理PDCA运转模型。借鉴戴明环管理理论(PDCA),将风险管理划分为风险管理决策、风险管理政策执行、风险管理工作考核与评价、风险管理机制调整与优化4个环节,由此构建出一体化风险管理PDCA运转模型。其中,风险管理决策环节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党委(组)承担;风险管理政策执行环节由“三道防线”承担;风险管理工作考核与评价环节由党委(组)承担;风险管理机制调整与优化环节,由党委(组)和风险管理委员会领导,各风险管理主体具体承担。
2. 完善风险管理决策机制。建立风险管理主体定期汇报制度和重大、重要风险逐级上报制度。将重大风险管理决策权赋予党委(组),重要风险管理决策权赋予风险管理委员会。党委(组)的重大决策权包括:界定风险管理主体的角色和职责;研究审批辖区重大、综合性风险管理政策;考核风险管理委员会绩效;问责风险管理主体。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重要决策权包括:组织落实党委(组)部署的重大、综合性风险管理政策;组织培育审慎的风险管理文化;统筹协调监督计划的制定执行、监督资源的分配、监督信息的共享;组织撰写风险管理分析报告;根据环境变化和风险管理一体化运行状态,牵头调整风险管理一体化机制。
3. 改进风险管理政策执行机制。将“条线型”结构改进为“矩阵型”结构,从两个维度确保风险管理政策无缝衔接。重点是推进横向风险管理共商共建,提升纵向监督效力,推动风险管理自评估常态化等。
4. 填补风险管理工作考核评价环节。风险管理考核评价环节是现行央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空白。应着手建立风险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健全风险管理失职渎职线索移交程序和问责办法。由党委(组)履行考核评价职能,重点考核风险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风险分析报告、风险文化培育等职责落实情况,考核其制定综合性监督计划的科学性、监督资源分配的合理性、重要重大风险处置的妥当性等绩效情况,对各风险管理主体失职渎职行为及时问责。
5. 持续调整优化一体化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委员会应及时跟踪重大环境变化,包括国内外经济金融的运行态势、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央行履行职责面临的社会环境、地缘政治文化影响等;应及时跟踪内部结构变化,包括央行职能的调整、重要人事变动、关键岗位调整、新技术新系统的应用、管理模式的改变等。应及时评估上述变化对风险分布的影响,找准风险管理机制的薄弱部位和环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五)落实风险管理措施
1. 横向上推进风险管理协同联动。一是促进政策共商。建立监督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间交流磋商机制,遇有风险信息双方及时沟通,共同商讨预警、控制和化解风险的措施,双管齐下治理风险。二是促进机制共建。双方搭建学习平台、交流平台、合作平台,共享培训机会、风险管理知识、经验做法等,监督部门积极发挥咨询服务职能,业务主管部门及时反馈业务更新情况,合作开展风险管理。三是促进信息共享。风险管理委员会及时收集各方面风险管理信息,确保信息在上下之间、平行之间自由流通。四是促进资源整合。风险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整合监督人力资源、检查资源,构建“大监督”格局。
2. 纵向上促进风险管理上下贯通。重点在现行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效力。应解决“第二道防线”履职不到位的问题,深化“第三道防线”监督,坚持风险全覆盖原则,聚焦“盯住人、管好钱、用好权”,拓展监督深度,创新监督方式,下沉监督重心。
3. 推进单位(部门)风险管理自评估。央行内审部门已经建立了成熟的风险评估信息系统,实现了风险评估的数字化。下一步,应全面普及风险评估技术,推动风险评估信息系统普遍应用,实现风险自评估的常态化。
4. 推进监督成果运用机制化、常态化、长效化。在机制化方面,着力完善“‘一把手主导、分管领导主推、具体部门实施”的成果运用责任体系,健全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和后续跟踪机制,构建成果运用齐抓共管、部门联动的大格局。在常态化方面,着力解决成果运用零散、随意问题,将综合分析、交流磋商、风险揭示、梳理“红线清单”、问题通报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在长效化方面,将监督成果运用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将问题整改情况纳入业务条线检查范畴,推动监督成果运用务实、长效。
(责任编辑 刘西顺;校对 XS)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