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王小平
摘要:通过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语文课堂现状的调查,发现:这些课堂大都拒绝传统模式,拒绝经验内容,追求一种全新架构。崔峦教授在谈到《语文课程标准》时说: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笔者针对语文新课堂较为突出的问题,重新认识并在实践中加以矫正。明确教育改革应倡导的价值取向,突出这个课程体系创新性和开放性的显著特点。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课堂 传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语文新课程,给教育带来了春天,在为语文教师开创新天地的同时,也给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挑战。传统、经验与新课程似乎水火不容,似乎注重传统与经验的,就是旧课程,注重全新架构的就是新课程。
笔者认为,任何改革都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创新应该是一种扬弃,应该是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积淀被实践检验过的经验、传统。在此基础上开放博大的胸怀去吸纳新理念、新方法、新形式,再加以融会贯通,达到一种新的水平、新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语文课堂应是传承与重构的和谐交融。
一、明确教学目标:整合课前预设与课堂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的一种重要思想,因为注重动态生成,所以有的专家学者明确提出了“让不确定性向语文课开放”观念,诚然,这有利于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及创造性,例如:上《捕蛇者说》时,学生讨论到:蒋氏捕蛇独存技艺高超,为什么不传授乡人?或养蛇卖给乡邻?说明学生同情“乡邻之生日蹙”明确本文写作动机,教师以此为出发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态的生成讨论,其归宿点也落实文章主旨:苛政猛于虎也。至于第二个问题继续讨论,则偏离了教学目标说到关于蛇的生理特点等,此时,教师智慧点拨:这个时代不管纳税还是捕蛇都是死,那至于是犯何种事而死又有何区别?教师课前有明确目标的预设,课堂动态生成精彩闪亮且保证了语文课的规范、秩序而质量。有明确课堂目标,从纵向看有四个层次:《大纲》要求:——总目标;年级要求——阶段目标;单元要求——单元目标;课文要求——达成目标。这四层目标之间的关系是:达成目标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一一落实,紧扣单元目标,体现阶段目标,关联总目标。如果教师脑中无大纲,腹中无书本,目中无学生,胸中无预案而仅追求有些老师振臂高呼的“让我们追求无法预约的精彩”,这样的动态生成只是一种放单式的放任自流,是一种教育的失职。
二、更新教学方法:重视继承,善于重构
大家都知道教无定法,因学论教的道理,因此,在语文新课堂中,我们应该从教学实际、实效出发,让继承与重构在语文课堂和谐交融。
(一) 语文课堂上琅琅书声不可少
调查发现,现在的语文新课堂,学生读书声似乎已不再是校园里该存有的独特风景了;课堂上充斥着热闹讨论声。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总得‘读,因为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就领会它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朗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质外显形态之一。不仅如此,朗读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具有相当思维负荷的朗读,更是联结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之中介。读,作为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作为与母语教学的特点相吻合的古老经验,新课程、新课堂不但不应拒絕,而且应发扬光大,合理渗透。新课标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都要以读为前提,以读为中介,以读为纽带,以读为归宿。
(二)语文课堂文字训练不可废
新语文课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要注意渗透语言文字训练,特别是读写训练,一种科学的、动态的、有机的训练,而不是纯技能的肢解式的训练。如此才可让语文课堂既“活”,又“实”,既有灵动诗意的栖息,又有规范素养的内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正是渗透在每个灵魂的课堂之上的:在《我有一个梦想》一课上,笔者以顾城的《一代人》的形式为“马丁·路德金”代言他的梦想:上帝给了我黑色的双手,我却用它来打开自由的大门。学生仿此表达出了许多精彩答案:“上帝给了我黑色的皮肤,我却要在上面画出自由的地图。”“上帝给了我黑色的双脚,我却要用它踩出一条光明的道路。”研究证明,语文教育是发展性与基础性的辩证统一,学生语文素养的内化,是遵循积累—整合—外显协调发展这样一个规律的。语文课堂失却“听说读写”最重要的“写”这一外显,就谈不上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语文课堂教师精讲要开悟
调查发现,在语文新课堂中,许多教师都认为,应该以学论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多地设计、组织学生的活动,因此,在课堂上当讲时不敢讲,明知学生难以通达,硬是要学生自求答案,满堂提问,迂回包抄,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又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不错,叶老提倡“自求自得”,但学生的思维正处于逐步发展、渐趋成型阶段,就语文学习,首先还是认知感受,其次是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把它纳入一定的知识系统和以往的积累融为一体,从而转化为知能储备,再成为获得新的知能的背景。这个理性的上升阶段需要教师的精讲,点拨,引领。在学生思维的断层处,教师创造性地将传统的讲授法变的精起来,以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语言会达到令生开悟的目的。真正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讲”是教的方法,“不讲”“不教”是讲和教追潮的目的和归宿。有多少人在成年后提到:“我当年的语文老师课讲的太好了,简直是一种享受。”注意:这里是突出这个“讲”字,所以该讲之处要坚决讲且要讲深讲透。
三、明白定位,寻找回来的世界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新课堂上转变角色为理念系统重塑的核心,诸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引领者,是平等对话的首席;师生是共同的研究者等。但有些教师对自己角色把握错位,还美其名曰“尊重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我认为教师应该找回失落在课堂上的自己的世界,否则语文新课堂就失却其应有的规范与秩序,效率与质量。endprint
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学是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材这三者的复杂相互作用中展开的统一过程。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现有发展水平存在矛盾,这一矛盾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就能推动教学过程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人,学生是学的主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积极、主动愉快地学;另一方面,要让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控制教学节奏,达成教学目标……有自己教的主体地位,不能简单地成为学生学的附着品。当教师绘声绘色地示范朗读;展示与学生同题的下水作文;笔法遒劲地板书;看似随意却浑然天成的画图;认真倾听,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精辟入理的点评时。学生是微笑、侧目、默叹,以为妙绝。实实在在的给了学生一种示范的作用,它对学生的学识、身心的影响是长远的。这就是为师者在课堂上的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学术权威、人格权威,一旦失却,课堂教学就会进入了一种无政府状态。
四、把握机制,让评价情真意切
课堂评价是调节教学的杠杆,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也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风格的综合反映。调查发现,语文新课堂比较注重课堂评价的激励性、形成性、多元性,有些教师操作起来有点虚情假意的味道。诸如“你真棒!”“表扬他(她)!”“很好”学生不知对错的接受赞美,对其人格发展也不利。
课堂评价可以有基本的“三段式”:①对学生的发言、语文实践活动、作业等给予客觀、公正、实事求是的肯定、鼓励。②明确指出学生的不足,要努力的目标。③对照努力目标,寻找改进办法。第二、三中的不足和方法最好启发学生自主寻找与解决。以开放的眼光去关注课堂评价的四个维度:自评,师—生之间的评价,生—生之间的评价和生—师之间的评价。把新课程中关于课堂评价的新理念与传统的课堂评价方法有机结合,更具实效性。
总之,要让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生命的浩然正气,既不是一概否定传统,也不是新瓶装旧酒,它要求每个语文老师在继承的基础上以开放、创新的精神去面对新理念、新方法、新形式,去达到一种新境界,才能真正适应新的教学形势。传承与重构是可以和谐融会贯通的。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2)钱威 语文教学艺术导论 [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1995
(3)肖川 名师备课经验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4)余映潮. 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