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议培养数学建模思维的作用

时间:2024-06-03

袁威

高中数学难度较大,单靠课堂时间,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建模思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有了建模思维,并能善加运用,抽象问题就具体化,具体问题就形象化,解决问题就简单化了。

一、建塑建模思维

高中生有三年初中数学学习经验,对数学思维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日常数学学习中常会自觉运用。但仅仅具有数学思维,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

何为数学建模?就是遇到实际抽象问题,需从某个角度去定量分析研究的时候,能对问题进行简化,去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把问题表述出来,并通过推导计算等过程来解决问题,并符合实际,而这个建立模型的过程叫作数学建模。数学模型是数学符号、公式、流程(也叫程序)、图形等的总称,是对实际问题的抽象解释,对问题的解决有指引作用。它体现了数学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在数学学习中的运用是极其广泛的。

数学建模思维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开发、创新能力的提高的促进作用十分重大。可以说,这种思维是学生建立创新思维的基础。当前的教改,旨在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高端人才。所以,建塑学生的数学建模思维,是数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加强建模思维的训练

1.联系生活,形成建模意识

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让他们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转化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如“篱笆问题”:一农家建鸡舍,靠墙建,给出了墙的长度、占地面积,以及现有篱笆长度,问如何搭建比较合理?考查的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数量关系的运用能力,独立去探索、去解决问题,在实际问题的解决时,学生形成建模意识,自然提升了建模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模思维的常见形式

常见的有:函数模型,数列模型,不等式模型,排列组合模型,概率模型,解析几何模型等。教师应根据模型的不同,分类解析,举实例,学生依据实例,和教师一块分析、探究,然后布置相关练习,培养建模思维。

(1)函数模型

就是根据题意,分析变量关系,弄清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目标函数,再运用相关的数学思维解决函数问题得到答案。学习中,运用该类实际问题有:计算成本最低、利润最高、用料最省等实际问题。如“建鸡舍问题”:依墙而建,已知篱笆长度、墙长度,求怎样建鸡舍才能使鸡舍面积最大?解决这类问题,就需要函数建模。教师应该让学生多练习此类题,养成函数建模意识。

(2)数列模型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增长率、福利人口增长等实际问题,这类问题就需要数列模型来解决。根据题意,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分析明确首项和倍率等。例如,某县位于沙漠边缘,人们经过长期绿化,到1998年底全县绿化率已达到30%。1999年起每年将出现这样的局面:原有沙漠的16%改造为绿洲,而同时原有绿洲的4%又被侵蚀变成沙漠。

①写出1999年起以后相邻两年年底该县绿化率的关系式;

②判断是否成等比数列?为什么?

③经过多少年才能使全县的绿化率超过60%?

题干中的绿地面积的多少涉及两个方面:政府加大了造林力度,绿地面积不断增加;但由于受到侵蚀,原绿地面积又在不断变成沙漠,每年这两个方面的绿地面积之差就是该年全縣的绿地面积。而每年沙漠绿化与绿地沙化都是建立在前一年的基础上,且为百分比,所以应考虑两年的绿地面积与全县面积的百分比之间的关系,属于数列问题,由此应通过递推数列来解决。

(3)不等式模型

解决数学学习中的最值问题,通常要建立函数关系,列出表达式,再根据题意要求解决问题。此类问题相对简单易懂,多加练习就能掌握。

(4)排列组合模型

这是与计数有关的问题,如课程安排,商品生产中的次品率等都需要用到排列组合模型。

譬如,六人站成一排,求:

①甲不在排头,乙不在排尾的排列法;

②甲不在排头,乙不在排尾,且甲、乙不相邻的排列法。

分析:A.先考虑排头、排尾,但这两个要求相互有影响,因而需分类。

第一类:乙在排头,有120种站法。

第二类:乙不在排头,当然也不能在排尾,有384种站法。

B.第一类:甲在排尾,乙在排头,有24种方法。

第二类:甲在排尾,乙不在排头,有72种方法。

第三类:乙在排头,甲不在排头,有96种方法。

第四类:甲不在排尾,乙不在排头,有282种方法。

共474种方法。

弄懂了数列模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有很大提升。

(5)概率模型

概率问题,分清哪些问题是古典概率、哪些问题是条件概率是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清主要概率类型和公式,此类题就会很容易解决了。

(6)解析几何模型

解析几何模型一般用于解决曲线类问题,如物体运动的轨迹,抛物线的问题等,还有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及平行等问题。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建立解析几何模型,此类模型抽象,不易懂,要融入类比等思维。这就要学生加强练习,不仅要在课堂上与教师完成整个思维练习,更要独立思考,深入探究,才能够掌握这种模型。

总之,建模思维是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基石,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前提,是学生发散思维的桥梁。数学教师只有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才能为社会培育创新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