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引导学生自主走进文本

时间:2024-06-03

程伟

摘 要: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备课时不可顾此失彼,过分依赖教参;自己先要走进文本,了解学情。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感悟,让学生自主走进文本。教师还要避免“满堂问”的教学模式,把问的权利让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关键词:引导;走进文本;阅读感悟;问的权利

我想许多语文老师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尽管自己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着枯燥乏味,个个呆若木鸡,恹恹欲睡。在不断地反思下,我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并没有走进文本,体悟作者的内心世界,获得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走进文本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走进文本和学生

教师备课应该备什么?相信每位语文教师都能脱口而出:“备文本、备教参、备学生。”教师备课应当加大精力研读文本。唯有如此,你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然后思考应该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设哪些桥梁,比如:需要创设怎样的情境,建立怎样的联系,补充哪些知识才能引导学生和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录了郭路生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诗。知青上山下乡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场社会运动,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事情,要想学生理解作者离开北京时的复杂心境,必须让学生了解知青上山下乡的相关背景。因此,我让学生课前通过网络查找或与祖辈交流的方式搜集材料,重点了解运动大军知青群体的命运,课堂上与大家交流。由于这些知青大多是初高中生,和学生此时的年龄相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共鸣。当学生进入情景的时候,我适时引发学生产生联想。

“假设是你,生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昨天你还在校园里为自己的理想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在家庭温暖的怀抱中无忧无虑地生活,今天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社会运动不得不告别亲友,远离家乡,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独立生活。你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会怎么样,也许一场新的社会运动会将你推入生活的深渊。那么,在乘火车离开家乡,面对送别的场面时,你的心境是怎样的?”“伤感、痛苦——多情自古伤离别。”“失落。”“迷茫。”“无助。”“对家人和家乡充满眷恋。”学生纷纷答道。

“很好,现在大家带着这种心境去读诗歌,看看作者是否和你的心境一样呢?”我及时将学生引入文本,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结果他们非常积极主动,体会也很深刻。

二、阅读感悟,学生自主走进文本

缺乏感性认识的理性分析是不可行的,而阅读是获得感性认识的最佳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开始重视阅读,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我要求学生坚持“四步阅读法”。在阅读的基础上自主探究文本,有所得,有疑问,才便于理性分析的开展。

1.默读文本,圈出生字生词,通过查阅工具书自主解决。

2.初步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畅、不读破句子,在此过程中了解文本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品味性朗读,要求口、脑、心、手并用。在朗读的过程中发挥联想和想象,调动各种感官,将文本中出现的人、景、事等再现在头脑之中,同时用心去体会,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能够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点,领略它所营造的氛围和意境,能够真切地领悟作者渗透其中的情感。

4.在品味性朗读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文本,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三、教师要把问的权利让给学生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开始注重课堂互动,那种老师唱独角戏的现象逐渐淡出语文课堂。把问的权利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行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小组选出一个代表提出来在班内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文本,发现问题,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得到他人的认可时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成为班内的一分子,和大家一起交流、谈论和探究,适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并教给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下面是我教授茅盾先生的《森林中的绅士》这篇散文时的课堂实录(节选)。

师:课文第一自然段引发你产生怎样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生:豪猪“得天独厚”之处体现在哪里?它为什么被称为“森林中的绅士”?它的“绅士风度”体现在什么地方?

师:那么下面大家阅读课文,自主解决这些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

学生阅读课文,交流讨论。

师:通过阅读课文你还产生了什么疑问?(再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一生:具有“绅士风度”的豪猪为何面临绝种?作者提到两个原因,我想根本原因是“过于懒散而悠闲的生活方式”。但是为什么呢?应该怎么解释?

没等我开口,一生站起来: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的法则,豪猪过于懒散、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生活方式势必会影响它的生存能力,最终濒临绝种。

学生们一致点头同意。

师:如果我们也像豪猪一样生活,是不是我们就无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生存,就会被淘汰?

一生:是的。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每个人、每个民族都应该积极进取,不断奋斗。

师:这篇文章写于1945年5月,作者写具有“绅士风度”而濒临绝种的豪猪用意何在?(适时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主旨)

生:批判当时像豪猪那样生活的国人,希望国人能够奋起反抗,同仇敌忾,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这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只有走进文本,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产生情感的共鸣,获得思想的启迪,才能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語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重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参考文献:

1.李海林.善待学生 善待文本[J].人民教育,2004(12).

2.徐珞翰.文本:阅读教学对话的根本[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4年1月上.

3.郭慧敏.探索文本解读 提高课堂实效[J].黑河教育,201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