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行随心动,放下考试,只为求知

时间:2024-06-03

季晓杰

摘 要:面对高考,很多教师采用种种手段,追求分数,却恰恰背离了读书的宗旨。如果我们心中放下高考和升学,老师和学生就为了求知而探索,从心态放下,也许会更见成效。

关键词:高考;心态;轻松学习

随着中国多元经济的发展,教育也呈现多元化。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也逐渐影响着教育的主体——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一代一代被动接受社会、学校、父母嫁接给他们的获取知识及成长的方式。而为了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教育界也在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作为从教者,教师们都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尤其是面对中考、高考的老师们更是全力以赴,研究考纲,研究试卷,把考点在课堂上重复又重复。

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经过一场场的考试,只记得要考什么要学什么,把对知识的最后一点兴趣都磨灭在无数的试卷下面。在高考结束后,很多学生都有筋疲力尽的感觉。假定没有高考,我的课堂会有怎样的面貌?根据这样的假设,我有了自己作为教者的构想。让学生在无压力下,走入课堂只为求知。

一、放下高考,只为求知,要先了解学生学习的心态

学习其实是任何生物依赖生存的手段。达尔文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是如此。动物界用以生存的本能有遗传,也有些是后天学习的。我们人类也是这样。

我国古代有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老话。读书成为最前卫、最时尚的行为。读书会带来世人的尊敬,登科者更是名利双收。而儒家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读书人的终极目标。儒家的这种理想曾是全体读书人的理想,这种理想就是天下读书人读书学习的内动力。在这种动机下,无寒门或豪门子弟都为学习而埋头。

几十年前,在校的每位学生和站在学生背后的每位家长,心理也只有一个念头,孩子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出息”一词古代意味的封妻荫子,现代也是如此。尤其农村学子那种劲头是内在的倔强,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空间。

看看今天校园里的学子们(我面对的多是农村学生,才更感忧虑,这里多指农村学生),在他们身上已经很少看到如他们前辈般的执着,也就是学习的动机了。今天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读书已经不是年轻人的唯一出路。农民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打工,一年下来,有的收入已经不低于普通的工薪阶层。而且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一生辛苦的积蓄无条件地送给这一个孩子,双方家长可成就一对年轻人。所以很多年轻人也就坦然享受未经任何努力就可获得的财产和安稳的生活。尤其在农村还有可延续的土地的获得,这样也就无须费尽心力去苦学。这一切的外因都促使学生学习少了理由,少了去奋斗的动机。这些都为我们传道授业的教者提出了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放下高考,需要教者首先改变心态

因为有高考的压力,每一位教师都不敢懈怠,在课堂上都竭尽所能把自己能教给学生的知识都给学生,这样不但教者身上有压力,给学生的压力更大。如果再少了点趣味的方法,一节课的讲解怕就要步入枯燥了。于是学生一节一节课下来,往往事倍功半。

所以我们教者要放下高考的包袱,引导学生只为了探寻那些未知的领域,无关高考无关父母,就为自己年轻,该是求知的时候。我不妨以语文为例。语文教师自己定下心来,带着学生净心聆听文字构成的一幅幅画面,有山有水,有古今,有人情,有世事。走进作者心灵的殿堂,体会他们或崇高如山岳伟岸,或细腻如芙蓉展颜的心声。什么是语文课堂,就是由简单的音、字、词到句、段、篇,无一不透露着优雅与智慧。其实无论怎样的教改,怎样的教学模式,无非就是要学生自己去用心,抛弃那种被逼迫强制的状态,化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是为了什么高考。这其实就是所有教者的最终目标。

我在每一册书开讲之前,都先整理出所有篇章的目录,不只是标题,还有作者及所涉及的有关人物、历史事件、科学话题、情感范围。由学生选学,这样先入为主,学习就有了动力。再展开具体课程,例如讲《项羽之死》时,每节课我都会播放屠洪刚的歌曲《霸王别姬》,在时而激昂澎湃时而柔情如水的曲调里,我同学生一起研讀文本,探寻英雄的故事。

忘却考试,忘却升学,只想仰慕英雄末路时,东城快战的英武豪迈,只想知道赠马赐头时项羽的决绝与果敢。这位失败的英雄在同学热烈的谈论中鲜活地印在每位学生的记忆里。这些带着兴趣得来的东西,无须老师怎样的重复也会记忆深刻。同时顺带呼之欲出的写人写典型事件,重细节刻画的写作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其实每课总有一个切入点让学生感兴趣,只要抓住这个点,每节课都会有收获,每个课堂都会是高效的。

三、放下高考,需要把这一意识植入学生的心中

我们多年从事的教改,其实就是要改变学生的思想,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到积极地探求知识。

动机是一切行为的动力。这一代独生子女学生,尤其是农民子弟,他们很多人对生活满足现状,而求学也未必改变现状,甚者会导致短期生活拮据。这样他们的学习动力就弱了很多。许多曾用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东西已经不再有诱惑力。例如,考大学会有更好的出路,到外面生活就一定比家乡好等。那么我们拿什么撬动学生学习的心,带他们走入课堂?记得有人说过:“人不是为吃米而活着。”学生正值青春,正在成长,那就跟随他们的思想成长,不问高考,无虑升学。当学生真正要为自己学点什么的时候,不用诱导,他们也会兴致勃勃。

语文课上,我和学生会一同走进朱自清笔下的荷塘,领略那无边的荷塘月色,会一起跟随纳兰性德的山一程,水一程,体验乡心梦难成的叹惋,也会寻求引发一场战争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绝色。同样在历史面前,我们也会一起感受着陆蠡《囚绿记》不屈的常春藤的倔强,也会在巴金的《小狗包弟》面前拷问自己的灵魂。这一切全由兴之所至,毫无强求。学生在品味文学的同时,在写作和思想上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放下高考,需要教者和学者都心态平和,不急不躁,以简单的心、简单的理由去认知那些人类流传下来的美好,去探寻人生、自然、社会,那些自己未知的领域。做到学到,心到,悟到。而后成为自己的思想,自己拥有的知识,达到学的最高境界,从苦学解脱到乐学、会学。

(作者单位:辽宁省抚顺新宾第二高级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