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国际银行业及监管当局流动性压力测试情况概述

时间:2024-04-24

田娟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 100045)

国际银行业及监管当局流动性压力测试情况概述

田娟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 100045)

流动性压力测试是宏观审慎工具箱的重要内容,由于其能够定量测算未预期的尾部风险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以分析近期国际组织关于各国监管当局和业界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情况的调研为基础,提出对我国管理部门和商业银行开展压力测试的建议:增加风险因子范围和冲击幅度;延长压力测试时间窗口;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进行综合考量;进一步研究次轮效应。

国际;流动性;压力测试;银行业;监管当局

压力测试是宏观审慎工具箱的重要内容,可用于监测系统性“尾部”风险。目前,对于压力测试的定义还未统一,但其本质都基本相同。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压力测试是指利用一系列方法来评估金融体系承受“罕见但有可能”(extreme butplausible)的宏观经济冲击或者重大金融事件的过程。流动性压力测试是指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个体或整体流动性风险作为承压因素,分析各风险因子对流动性风险的定量影响。流动性压力测试流程一般有四个步骤:一是确定风险因子和承压对象(比如流动性风险指标);二是根据具体需求设置压力情景;三是运用资产负债表等方法进行测试;四是将测试结果用于决策制定。

一、各国监管当局流动性压力测试情况

目前,各国监管当局在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时,大多会同时使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两种方法互补且能够交叉检验。其中,自下而上方法是指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假设或央行设置的统一情景开展压力测试;自上而下是指监管当局根据内部模型和公开及非公开数据开展的压力测试。

(一)自下而上的流动性压力测试

意大利央行要求被测试银行按周根据以下压力情景开展例行流动性评估:一是批发融资市场迅速冻结,银行不得不动用央行合格证券满足流动性需求;二是大型公司交易对手即将到期的定期存款不再展期。此外,还要求银行考虑交易对手评级下降、抵押品补充需求增加等情景。整体上看,意大利央行的压力测试重点在于评估批发融资枯竭对银行的影响。

中国银监会要求银行在压力测试时考虑如下压力情景:未预期的存款流失,流动性资产冲击,批发融资枯竭,持续增加的融资成本,交易对手增加的保证金。实践中,通常银行还基于自己的风险判断增加特别的压力情景,比如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多数银行通过各期限现金流缺口和最短生存期来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整体来看,大型银行在数据收集、建模和管理应用方面好于中小银行,但压力测试的有效性和稳健度通常会受到数据限制。

欧洲银行业监管当局在危机中对本国大型跨国银行开展压力测试。压力测试情景均统一,重点在于考察零售和批发融资利差的变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此外,欧洲银行业监管当局还使用现金流方法开展独立的流动性风险评估。

(二)自上而下的流动性压力测试方法

自上而下的流动性压力测试方法整体可以分为两类,即基于资产负债表的方法和内部模型法。

1.基于资产负债表的方法。基于资产负债表的方法是针对银行表内资产和负债流失率设置冲击情景。该方法能够识别表内资产负债项目的脆弱性来源,但不具有前瞻性,是静态的,且只局限于首轮效应。为评估融资流动性风险,日本银行假设市场融资将持续枯竭一段时间,观测银行流动性比例和缓冲资产的变化。瑞典央行没有使用经验数据预设流失率,但会计算类似于流动性覆盖比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的流动性指标①。近期,瑞典银行正在考虑在压力测试情景中纳入信贷损失和持续增加的融资成本。意大利央行侧重于分析中期的批发和零售需求,近期还新增了对于存单、票据的分析。巴西央行通过比较流动性来源(resource)及压力情景下的预期流失来计算类似于LCR的指标。该压力测试考虑了单个金融机构的不同的资产类别,但是没有考虑机构之间的真实联系。

2.内部模型法。内部模型法的种类很多,最先进的流动性压力测试方法能够将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整合至一个模型。其中一些模型仍然在开发阶段,还没有真正用于风险监测。

澳大利亚央行的系统风险监测模型是最早的整体压力测试,通过整合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来评估银行违约的可能性。在系统风险监测模型中,信用和市场风险暴露将触发银行违约,导致网络模型中的银行间传染效应。该网络模型以双边银行暴露矩阵为基础。系统风险监测模型综合使用了银行和市场的数据,并基于市场价格和宏观变量的随机模拟产生情景假设。

英格兰银行采用的内部模型包括:模拟宏观情景的贝叶斯变量自回归模型,银行间网络模型,以及模拟资产火线出售的资产价格模型等。这些模型已包括流动性风险的反馈效应。反馈(feedback)原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这里的反馈效应作用机制如下:银行融资成本会受到信用评级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一旦银行资金来源受到限制,银行就必须通过资产出售满足流动性需求,从而对市场流动性产生负面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将反过来进一步提高银行融资成本并触发额外的资产出售。

加拿大央行的宏观金融风险评估框架通过测量主要银行之间的溢出效应来识别系统性风险。该框架囊括了偿付能力、市场风险和融资流动性风险。银行资产质量的不确定性导致偿付风险,贷款人可能停止展期短期存款。这将迫使银行资产的火线出售并加速融资流动性风险。此外,加拿大央行还计划通过分析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和现金流来观察银行在压力下的生存期,进而评估银行应对挤兑的能力。

荷兰央行压力测试情景由随机模拟单因素市场冲击和融资流动性风险暴露确定。模型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生成首轮和次轮流动性效应。其中,首轮效应观察首次流动性冲击对银行的影响;次轮效应(secondround effects)则观察银行应对首轮流动性冲击后采取的应对举措,之后再根据银行的反应再次估计流动性冲击对银行或市场的负面影响。次轮反馈效应由银行的数量和规模决定。该模型存在两个局限,一是银行行为对溢出效应的应对举措主要基于文献和主观假设;二是风险传染不是由于网络效应,而是通过资产负债表调整和融资渠道完成。

香港金管局的流动性风险模型还同时纳入了信用风险。其作用机理如下:资产价格的负向冲击通过提高违约概率而增加银行流动性风险,并因此导致存款流出,进一步压低银行资产的市场流动性并提高或有负债的支取风险。该模型通过莫顿模型模拟银行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刻画流动性风险。

韩国央行通过网络模型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衡量银行融资流动性传染的系统性影响。该模型假设银行净值低于违约临界点时触发流动性传染。模型包含了存款流失和银行间流动性储藏行为。由于韩国大多数危机都由外币流动性问题引发,因此韩国银行将使用该方法衡量外币流动性风险。

(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相结合

澳大利亚央行开展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流动性压力测试,且该测试中还包含了次轮效应。首先,澳大利亚央行在自下而上的压力测试中要求银行说明其应对流动性压力的措施。随后,澳大利亚央行将分析银行的行为并识别次轮效应。最后,次轮效应确认后,将用于自上而下的现金流预测中。澳大利亚当局的压力测试结果表明,所有银行都认为在严重压力下不会将无担保的银行间拆借展期,因此流动性完全枯竭在次轮效应中是完全可能的。这也是在第一轮压力情景中没有预期到的。

这种综合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压力测试的优点在于运用了现金流方法,并且估计了潜在的次轮效应。然而,该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需要的数据频率很高、需要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模板、计算成本很高且数据质量可能不高。

二、国际大型银行的压力测试

(一)压力情景

危机后,大型银行在压力情景设计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

一是开始考虑多因素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危机前,欧洲银行多使用多因素压力情景,但通常假设这些因素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这明显过于乐观。近期对于大型银行的调研结果显示,银行对综合情景的重视程度更高了。但是,还缺乏一个较为简单可行的方法。

二是市场范围的情景设置更强调零售存款是稳定的资金来源。2007年金融危机前,市场范围的情景主要针对银行间市场和债券市场进行设置。欧洲参与调研的大约一半银行都将情景设置为某特定地域经济下滑(比如新型市场流动性危机、欧洲流动性危机)、压力时间原因(比如次级市场流动性危机、货币政策变化)、关键融资市场失效或负面经济指标。最常见的情景假设是资产市场恶化:证券化市场无效、无抵押银行间市场关闭、承诺信用额度提取、批发资金萎缩、外汇市场恶化。但是,危机后的情景设置主要强调零售存款是稳定的融资来源。

三是情景设置越来越重视国际视角。危机前,压力测试更强调覆盖本国市场,但危机后国际视角开始越来越受重视。以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纳入流动性危机的系统维度(比如关键融资市场、羊群行为、市场流动性和融资流动性的互动等因素同时恶化),与表外工具和暴露相关的融资需求,涉及市场参与者行为互动的次轮效应,与持续期长的压力情景相关的不断扩大的损益空间,潜在融资条件的变化以及外币融资的恶化。

四是情景设置的冲击幅度都较危机前有明显提高,但风险因素的冲击幅度通常都基于专家判断,根据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不太常见。

五是开始考虑新的流动性风险驱动因素。比如银行开始在情景设置中纳入批发融资的不可获得性。

六是许多银行都在其内部流动性压力测试中纳入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

(二)压力测试方法和时间窗口

银行最常用的压力测试方法是现金流期限错配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透明、灵活和简单,缺点在于流动性风险均独立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且无法估计反馈效应和次轮效应。此次调研也没有发现银行大规模修订其内部流动性压力测试模型和方法,修订仅局限于扩展时间窗口和考虑流动性事件的损益效应。但是,银行都普遍进行了与巴塞尔Ⅲ流动性标准相适应的修订。

此外,银行已经延长压力测试时间窗口,通常为6—12个月。危机前,银行设置的时间窗口通常很短。短期为1—4个周,中期为2—6个月,只有少数银行设置超过6个月至1年的情景。由于危机显示压力状况可能长期持续,几家银行甚至开始考虑2年或更长的时间窗口。

(三)测试范围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稳健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原则》(2008)中指出,银行应该在“正常经营”和不同压力情景下评估流动性风险,并且应同时在并表和非并表层次上开展压力测试。欧洲央行2008年的报告认为,由于银行集团内部IT数据整合的程度不同,数据可得性导致银行测试范围差异较大。

银行在单一主体(分行、附属机构)层面和集团层面开展的压力测试质量显著提高。但是,由于跨境银行可能面临额外的本国或地区经营风险,因此银行流动性内部跨境转移障碍等因素都值得在压力测试中反映。

(四)压力测试结果的运用

流动性压力测试有助于银行识别对流动性风险的容忍度,从而支持管理决策。流动性压力测试的结果可以用于确定流动性头寸、压力状态下的生存期以及最低流动性缓冲要求。危机前,银行认为可以使用流动性资产缓冲和融资能力应对现金流出,但危机表明资产的流动性在压力下会下降,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流动性资产的定义。

此外,压力测试还能够应用于确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FTP)。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将基于市场的金融风险信息传递至银行风险控制部门。一个近期的国际调研显示,38个大型银行在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方法确定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这些缺陷使银行承担了因期限转化而引起的结构性流动性风险。因此,稳健的流动性压力测试应该成为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确定的先决条件。

(五)供应商模型(vendor)

由于部分中小银行缺乏完善的流动性风险计量模型,因此供应商模型尤其能够满足中小银行的需求。供应商模型也在不断完善,但目前还没有行业内标准的供应商模型。一些供应商模型将流动性风险工具作为整体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他模型或多或少地提供独立的流动性工具。供应商模型的压力测试方法范围很广,包括计算LCR、使用随机资产负债表建模、计算日间流动性风险等。总体来讲,供应商模型类似于大型银行模型。

三、对我国监管当局和银行开展压力测试的建议

一是增加风险因子范围和风险冲击幅度。2007年金融危机以前,大多数流动性压力测试情景设置基于表内资金头寸的流失率假设,负面冲击幅度也过于温和。然而危机表明,这种不重视表外风险暴露、其他或有现金流的做法无法揭示潜在风险。建议业界开展压力测试时扩展冲击范围,不局限于传统的冲击,综合考虑来自金融市场、实体经济的多重冲击来源。比如考虑可以纳入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负面冲击的因素,并在利率市场化向纵深推进的进程中考虑存款利率大幅提高的风险因子。

二是延长压力测试时间范围。国际金融危机实践和我国特殊时点的金融市场均表现出流动性压力的持续性。为准确衡量流动性压力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冲击,建议在开展压力测试时增加时间范围分段,区分短期、中期、长期流动性压力情景。其中长期压力时间范围可以设置为1年及以上。

三是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进行综合考量。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甚至是声誉风险都会转化为流动性风险。同样,流动性风险也能够转化为信用风险。这三种风险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关系。因此,基于审慎的考虑,应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整合至一个压力测试模型予以测算。当前此类模型的开发还刚起步,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四是研究次轮效应的估计方法。由于流动性风险具有传染性,因此只测试首轮流动性压力的影响无疑忽略了流动性压力在金融机构间的传染性和后续影响。并且从宏观角度来看,次轮效应有助于宏观审慎当局全面把握流动性压力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目前次轮效应的估计方法应用还较少,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注:

①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是国际流动性监管框架的新指标,均是在压力情景假设下计算出的流动性指标,其计算方法就是基于资产负债表的压力测试方法。

[1]Liquidity stress testing:a survey of theory,empirics and current industry and supervisory practices,http://www. bis.org/publ/bcbs_wp24.pdf.

[2]Principles for sound stress testing practices and supervision,http://www.bis.org/publ/bcbs155.pdf.

[3]Literature review of factors relating to liquidity stressextended version,http://www.bis.org/publ/bcbs_wp25 .pdf.

[4]Guidance for Supervisors on Market-Based Indicatorsof Liquidity,http://www.bis.org/publ/bcbs273.htm.

A Summary of the Liquidity Stress Testing Practices of International Banks and Supervisors

Tian Juan
(PBCOperation Office,Beijing 100045)

Liquidity stress test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macro-prudential toolbox,which gainsmore and more attention due to its function of describing the unexpected tail risk.Based on the survey on the liquidity stress testing practices of regulatory authorities and the banking industry in other countrie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proposals for China’smanagement department and commercial banks to conduct stress testing,which include enlarging the scope of stress testing,lengthening the time horizon,taking themarket risk,credit risk and liquidity risk into comprehensiveaccountand exploring themeasurementof second-round effect.

international,liquidity,stress testing,banking industry,supervisors

F830.3

1674-2265(2014)11-0033-04

(责任编辑 耿 欣;校对 XR,GX)

2014-10-15

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国际货币竞争与货币替代视角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及影响机制研究(13YJC790095)”的支持。

田娟,河南焦作人,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研究方向为金融风险评估与监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