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高等教育体育类专业的问题与改革策略研究

时间:2024-06-03

王晶晶

摘 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体育人才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加严格的要求。在此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体育类专业在课程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暴露出了比较明显的问题,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本文围绕我国高等教育体育类专业现有问题及改革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等教育;体育类专业;改革策略

20世纪初,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添加了体育专业。如今,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一批又一批的体育专业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甚至是民族振兴,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该专业也应当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我国高等教育体育类专业的现有问题

1.专业设置牵强

我国高等教育中体育专业课普遍存在专业设置比较牵强的问题,如运动心理学、体育管理、体育新闻等专业。这些专业通常都是以当前社会中的某一已有职业为基础设置的,培养的学生都是以该岗位为导向进行教育的。2016年高等教育院校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我国的体育专业高等院校和师范大学的体育学院中,有将近8成的专业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以培养中等学校体育教师为目标进行专业教育;在运动训练专业中,有超过8成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培养体育院校教练员;在社会体育专业中,有将近9成的教学目标为培养体育指导专业人员。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大多数高等教育体育类专业,都是以岗位为导向的。但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围绕某一行业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而不应是围绕某一特定的岗位,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专业人员。由此可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育类专业的设置比较牵强,没能够切实遵循高等教育体系的整体目标。

2.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匹配性差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过于偏重对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在专业设置中愈加专业化、明确化,其中,体育类专业就被详细划分为十余个专业学科。学者张勤指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体育类专业,当前已经明确设立的体育本科专业有14个。另一位学者王建认为,如果将每一个不同名称的专业都设定为一个体育专业的话,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体育类专业将超过30个。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高等教育中体育专业设置得愈精细,必定会造成每个体育专业的口径愈窄,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体育专业人才,掌握知识的范围将呈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很难具备全面、广泛的体育基础知识和体育专业技能。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各行业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这种能力范围较窄的“专业性”人才,在多元化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往往难以胜任自身岗位的要求,表现出岗位适应能力偏低的问题。如今,这种教学传统模式已经沿用了五六十年,从实践结果来看,这种专业化的教学模式,对于体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范围造成了非常严重的限制。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供大于求的问题在体育专业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我国各类设有体育专业的院校中,体育教师的更换率持续停留在3%以上,每年有大量的体育专业毕业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困境。面对如此高的就业压力,部分体育专业类毕业生不得已选择低端岗位或其他职业。

3.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等教育要实现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必须要设置专业课程。课程体系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比较明显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不同的专业必须具备与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但是,2016年的高等教育院校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中,课程重叠问题非常严重,如体育教育与民族传统教育两个专业学科之间,必修课程重叠率高达75%,选修课程重叠率为50%,这种现象引发的问题在于不同专业学科的学生,其知识掌握的范围和专业技能种类大致相同,在毕业参加工作后,同岗位竞争压力巨大。从学校角度来看,重叠教育现象的存在浪费了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同时也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问题。

二、高等教育体育类专业的改革策略

1.明确专业定位

切实加强我国高等教育体育类专业改革的实效性的基础工作就在于明确专业定位。从学科设置来看,体育专业属于高等本科教育,其教学目标在于培养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适合我国社会实际需求的体育专业人才。在明确体育专业定位的同时,还要指出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体育专业人才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体育專业理论知识和出色的实践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此外还要有求真精神和创新意识。修业年限通常可分为四年制和五年制两种,在达到教育年限后,学生成绩合格,并且满足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则准予毕业,并向学生授予学士学位。对于部分五年制学生,可额外向其授予第二学位。

2.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日趋职业化和商业化,竞技体育的受众范围越来越广,体育节目的参与者和观众越来越多,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闲余时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体育活动或观看体育活动。因此,当前体育的发展愈加社会化和生活化。体育事业的发展不再仅仅局限于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做贡献,同时还能够为我国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提供巨大的经济价值,并逐渐呈产业化趋势发展。在此形势下,社会对于体育人才的专业素质能力要求也愈加多元化和专业化,对于高等教育体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具有成熟、专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还要兼备经济学、营销学等更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3.整合高等教育体育专业课程结构

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多次颁布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改革要围绕发展进行,这一点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提到过。计划还指出,要对当前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而且还要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构建。高等院校在体育类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察当前我国人才市场对于体育类人才的要求,同时还要顺应国际范围内体育事业的发展形势,从而确保体育教学结构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不仅如此,我国教育主管部门还应当明确意识到课程定位偏失、人才培养方式不合理、专业划分过细等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对体育专业课程结构加以调整,培养适合行业发展、社会需要的体育专业人才,发挥我国高等教育体育类专业教学的实效性。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育类专业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了存在的专业设置牵强、人才培养与社会匹配性差、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明确专业定位、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整合高等教育体育专业课程结构等合理可行的改革建议。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育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助力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促进我国体育事业与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桂琦.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现状与改革思考[J].科技资讯,2016,8(36):239-240.

[2]刘彦忠.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7(3):68-71.

[3]韩志芳.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现状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5(9):128-132.

[4]刘秋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7(4):24-25.

[5]王志强,郭艳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育实习现状与改革策略研究[J].运动,2016,4(2):46-47.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