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王功玲
摘 要:培養幼儿节奏感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方面。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听、看、练、模仿等方面进行节奏训练,对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提高音乐素养起关键作用。
关键词:幼儿;日常生活;节奏训练
节奏就是音乐的灵魂,是幼儿感受、认识、表达音乐的重要手段,节奏活动是幼儿音乐创造能力培养的起点和突破点。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强调从节奏入手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让幼儿在生活中感知、体会节奏,并通过练习再现、创造节奏,促进幼儿音乐节奏感的发展。
一、引导幼儿通过“听”感知节奏
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但幼儿对节奏却是十分敏感的。节奏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而要让幼儿感受节奏、理解节奏,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不断寻找、挖掘节奏,及时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例如,幼儿喜欢风吹鸟鸣等自然界的声音,这些声音的节奏非常直观,幼儿可以轻松地感受并模仿出来,只需教师的积极引导,幼儿就可以掌握。随着幼儿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训练活动的强化,幼儿对各种节奏型的认识也更加丰富,能够认识到节奏的快慢和强弱。教师可以组织幼儿用拍手的方法区分强弱,并把听到的节奏拍出来。
二、培养幼儿通过“看”发现节奏
世间万物千变万化,精彩纷呈。幼儿好奇心强又富于想象,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人、物的形态动作并找出节奏。例如:
(大象走 爸妈走小朋友跑 小鱼尾巴摆)
有一个大班的幼儿竟然发现小朋友和教师上下楼的脚步节奏不一样,教师是一步一层 ,节奏是小朋友
是两步一层,节奏是。只要教师启发得当,幼儿就会对观察有浓厚的兴趣,并能对现象进行初步分析,并模仿出节奏型,这样就可以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鼓励幼儿,通过“说”体现节奏
幼儿生活在语言环境中,从语言节奏来培养音乐节奏是比较容易的。奥尔夫强调从节奏入手的音乐必须结合语言的节奏,节奏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步,从朗诵入手,将一些古诗、童谣、顺口的短语让幼儿朗诵,找出短小、简单的节奏型,反复多念几遍后再用拍手代替朗诵来练习这个节奏型,继而再用打击乐器练习。在语言活动中,碰到节奏适合的儿歌时,鼓励幼儿有节奏地朗诵。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提高逐步增加训练难度,让幼儿做到手口一致、节奏准确。
第二步,在歌曲教学过程中,教师按歌曲的节奏朗诵歌词,让幼儿很容易掌握歌曲的节奏特点,加快了学习速度,增强了幼儿的音乐节奏感。
第三步,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事物的名称、动物的名字、花的名称等训练幼儿不同节奏的读法。
水果名的练习:
梨 苹 果 大西 瓜
地名的练习:
北 京 哈尔 滨 乌 鲁 木齐
一开始可以一起练习,等幼儿熟练之后,教师把幼儿分成几组分别练习不同节奏,然后再配合起来(如上面的例子,一组说北京,一组说哈尔滨,一组说乌鲁木齐)。这种练习有一定难度,可到中班、大班阶段进行。
通过这些“说”的练习,为幼儿进行打击乐器的合奏打下了基础。
四、通过游戏活动,强化幼儿节奏意识
要想让幼儿很好地感受体验节奏型,并能准确模仿再现生活中的节奏,教师必须要加强幼儿动手操作的训练,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巩固训练。
1.用器物,进行节奏表演
在班级音乐角内把常见的瓶瓶罐罐、碗、勺、盆子、杯子等都摆放出来,用这些生活材料替代打击乐器开展节奏训练活动。学生在不断摸索中感受到不同材质的器皿能配不同长短的节奏。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发现早晨早来的幼儿跑到音乐角,听着节奏感较强的歌曲,自主地选择一些器皿进行敲击表演。
⒉运用声势,模仿表现节奏
让幼儿运用声势表现节奏是进行节奏训练的一种简单又有趣味的方式。奥而夫曾说过:“以身体为乐器,通过动作挖掘人与生俱有的节奏感。”对幼儿来讲,通过动作来发展对节奏的直接感受和体验,则是最佳年龄接受期。在培养幼儿运用声势表现节奏时要注意难易梯度,选择的歌曲和乐曲是幼儿喜爱的、节奏感较强的。声势训练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做出选择,例如,在小班教学中,教师可选择单一的节奏型,运用拍手、跺脚等;对中班幼儿可增加分组的难度,男幼儿、女幼儿分成两组做不一样的声势 ;对大班幼儿可分成几组而且声势可变化,并能够配合起来。这种让幼儿直接参与伴奏的方法,可使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幼儿切身感受音乐节奏。
节奏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节奏。教师要让幼儿在自己的生活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倾听、去观察、去描述、去表现,把节奏学习过程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在有趣、美妙、快乐的生活中学习节奏。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