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爱为媒,家校合作润物无声

时间:2024-06-03

陈凤云

在成为一名教师前,从未想过教育是如此复杂的工程,也从未预料到教育的过程能够让我获得如此深沉的幸福。时光荏苒,教龄渐长,我同学生共同成长。淘涤岁月长河中“经历”的沙,我更清晰地看到家校合作共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只要教师和家长再多一点点努力,学生就能够获得更好的成长。

一、见字如面——爱,从一封家书开始

最近有一档叫做《见字如面》的电视节目非常火爆,节目通过朗读经典书信的形式,让大家走进信件背后的故事,感受书信所寄托的情感。我是这档节目的“铁粉”,总觉得“书信”相比当前主流的电话、微信等联系方式,独有一份深沉、悠远的魅力。转念一想,既然自己非常认可这种形式,那么为什么不能把书信用到教育过程中呢?说干就干,我连夜完善了自己的想法,并制订了一个基于书信的教育方案。因为方案中也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参与,所以我第一时间将方案发送给学生家长,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令我没想到的是,班上30多名家长全票通过,而且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书信教育方案更加完善。

方案已经实施了3个月的时间,学生平均和家长往来书信超过5次,而且由于家长积极参与,学生对书信的态度从一开始的好奇转变为重视,平均每两周一次的书信课也成为大家共同期盼的时光。班里边大多数学生都在慢慢发生变化,而这种结果也更让我和家长坚定信心,要一直将书信教育坚持下去。虽然现在交流的方式变得多样化,但是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并没有足够深入。而书信正可以担当一种深入交流的媒介,通过书信的交流,学生和家长的交流更深入、更透彻。只有我们知道了学生想什么,我们才能从根源上去为学生扫除成长路途上的迷雾,学生才能够更快乐地成长。

二、“八戒”坐镇——我们的微信群不一样

几乎就在最近这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微信快速成为教育中的“热门”工具。诚然,借助微信便捷、高效的交流方式,教师和家长可以更快速地交流彼此的想法,但是微信群频繁的消息和“任务”却在一定程度上给家长带来了负担。我们班也建立了家长微信群,可我们的这个微信群却有点儿不太一样。

微信确实是家校合作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可在微信群中必须立点儿“规矩”,否则,工具再好家长也很难坚持长期使用。通过和家长的长时间沟通,我们共同为家长微信群定了“八项规定”,有的家长更是戏称为群内“八戒”:一戒发广告,二戒发红包,三戒发无意义的表情、动画及链接,四戒群内私聊,五戒暴露学生隐私,六戒讨论与教育无关的内容,七戒拉帮结派,八戒粗俗交流。在“八戒”之后,我们的微信群还定了两个“不强制”,即不强制家长必须看微信、不强制家长必须参与活动。家长平时都要工作,一般都比较忙,所以我们的微信群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对通知类的消息家长看到就给我回复“1”,看不到的我就通过电话单独通知。另外,对于组织的非正式的家长活动,群里的家长也有绝对的自由,有时间就参加,没时间也不强制。两个“不强制”相当于是给家长减负了,所以一出台就赢得了一片“点赞”。

微信群也好,QQ群也好,微博也好,网站也好,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优化方式,努力让家长体会到优点,同时不给他们带来困扰,也只有这样,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才能更加牢固、更加温暖。

三、欢迎参观——学生都是小导游

有一次去西安旅游时,有一个景点带团的竟然是个十岁左右的小姑娘。这个小小导游给我的印象非常深。想来我的学生也跟这个小女孩差不多的年纪,那么我的学生可不可以也当一回“小小导游”呢?可不可以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带自己的家人参观学校呢?

于是我很快就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制订旅游计划,策划带领家长参观学校的一切流程。在制訂计划的过程中,从小组成员的各自分工、参观路线的制订、参观内容的选择、参观时间的长短、参观人数的控制,到参观解说词的编写以及参观中可以与家长开展的互动活动,都由学生自己拟定。这个新奇的作业马上让学生“炸开了锅”,一个个奇思妙想也开始从他们的讨论中提了出来。

通过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能力、规划能力等,家长则通过参观详细了解了学校的硬件设施、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学生在解说活动中的表现带给了家长意想不到的惊喜,家长的配合也为学校教育铺了一条坦途。双赢的结果也给我带来了更大的动力。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设非常多的家校共育活动,可以是这样的学校参观,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实践。我也坚信这样充满新意、充满诚意的方式,一定能够叩开学生的心门,点亮爱的灯塔,为学生带来最好的校园时光。

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教师、学生、家长共同成长,构建和谐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提高他们创新发展的能力。学校和家长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往往起着微妙而不可替代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以爱为基调,以爱为媒介,不断反思和完善自己的理念,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家校共育的新模式,努力做一名能够在教育中创造幸福的教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