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幼小衔接易发生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时间:2024-06-03

摘 要:本文在介绍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对幼小衔接容易发生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關键词: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问题;解决方式

学生在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的身心存在差异,因此教师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就容易产生幼小衔接问题。

一、幼儿教育

本文提到的幼儿教育特指幼儿教育机构针对3~6岁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生的发展。幼儿教育阶段是幼儿神经系统迅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决定着幼儿未来的发展。幼儿教育在幼儿发展过程中有诱导作用,合理的幼儿教育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由盲目的游戏活动向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过渡,由松散的个体活动向有组织、有规律的集体活动过渡,交流方面也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小学教育阶段对儿童身体素质的增强、知识能力的发展和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是教育的奠基工程,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是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基础。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是身体和知识快速增长的时期。小学生的思维敏捷、好奇心强、记忆力强,容易吸收各种知识。小学教育阶段是一个人从幼儿向少年的过渡阶段,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

三、幼小衔接出现的教育问题

在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阶段,学习环境、生活规律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使学生平稳过渡,是学生教育的重要一环。在现实生活中,这一环节存在很多问题。

1.将小学教育提前,使幼儿教育小学化

现在很多幼儿园大班的教师把小学阶段的知识教授给学生,让幼儿提前学习本应该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知识,教师机械地把知识灌输给幼儿,没有游戏环节,严重违背了幼儿教育的初衷,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危害严重,不仅扼杀了幼儿的本性,而且也与幼儿教育脱节。幼儿教师把这种提前给幼儿灌输大量文化课知识的方法理解为幼小衔接教育,却没有想到这种教学模式使本应活泼好动的幼儿变得呆板,使本应丰富多彩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

2.没有从连续性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成长

家长往往竭尽所能地为孩子选择最好的幼儿园和小学,但在幼儿园和小学之前有一段空白,幼儿园教师只负责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小学教师不知道学生在幼儿园的情况和特点,只是按照教材传授小学课本知识。这就导致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缺乏连续性,产生了脱节,学生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完全陌生的阶段需要很长的时间,对学生的成长很不利。

3.教育理念的落后使负担加重

家长盲目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顾及孩子兴趣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忽略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使孩子个性受到压抑,学习兴趣下降。幼儿园一味迎合家长的想法,只传授知识,认为知识学得越多,幼儿园教育就越成功,忽视了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衔接,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五、解决方式

幼小衔接是一个特殊阶段,为了保证学生身心健康,顺利渡过幼儿园至小学教育的衔接阶段,幼儿园教师、家长和小学教师需要共同努力。

1.正确理解幼小衔接,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

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幼小衔接的教育过程,而不是只看重教育结果。幼儿园要采取措施避免定位偏失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努力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整个教育阶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把灌输知识作为唯一目标。教师要正确理解幼小衔接,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使学生健康成长。

2.充分考虑学生成长和教育的连续性

在幼小教育衔接过程中,小学和幼儿园应该建立合理的沟通渠道,增加教师沟通学习的机会,明确两个阶段教学的区别和联系。幼儿教师应了解学生以后可能面对的生活、学习方式,小学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在幼儿园的生活习惯,从而使各自的工作有的放矢。教师应加强心理学、教育学等与幼小衔接有关的学科培训,掌握学生的心理波动,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

3.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家长应该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家长、教师的正确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不仅包括文化知识教育,还包括品德教育、体育教育等方面。幼儿园应该采取合理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方面全面发展。

幼小教育衔接问题是现在社会普遍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仅靠幼儿园或者家长是无法做好的,必须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寻找适合学生成长的、合理的幼小衔接教育方法,使学生健康发展,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声平,杨晓萍.近二十年我国幼小衔接研究述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常越.小学新生入学心理分析与调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

[3]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计紫敏(1969— ),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