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研究

时间:2024-06-03

陈宝

摘 要: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从小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容忽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阅读作为教学的关键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谓阅读能力是指人们对于书面语言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这种能力是人们在社会生存中是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因此在小学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定期开展特定的阅读训练,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注重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主动学习的意识相对比较薄弱,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事物的专注程度也不够高。这就需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无论哪一门课程都需要经历阅读和理解这两个过程,语文学习的意义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学生的角度考虑,理解力是基于对文字的认识基础之上,将所看到的文字转换到自己大脑中再对文字进行再加工,从而达到领会文章意思的过程。

2.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表达方式

在现在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善于将自己的能力表达出来才能获得别人的青睐。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日常训练,可以在课堂上提问题,让学生对文章中出现的段落或者词语进行解释,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课文意思。教师用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需要注重对阅读的练习,包括对书籍质量和数量的选择。当学生在日常练习的过程中遇到难题时,教师需要及时地给出指导,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教师还可以使用分组学习的手段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篇文章,小组成员对文章进行阅读、理解,一起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这样团队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可谓一箭双雕。

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状况

1.教师关注度不够,课堂引导能力受限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没有太大关注,对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没有清楚的认识,只是片面地对课本内容进行牢记和抄录,甚至只背诵一些优美的语句,学生不能感受语文的美,也不能真正理解课文的内涵,更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只是一味给学生灌输知识,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只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和抵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主要阻碍因素。

2.开展范围局限,课程设置不合理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严重缺乏专门开展语文阅读课的意识,学校的“图书角”“阅览周”等设施与活动严重缺乏,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很难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更不可能提高阅读能力。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自主加强阅读训练,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相关的学习氛围。所以,学校需要增加“图书角”和“阅览周”等类似的基础设施及活动,教师可以在阅览课结束后给学生适当布置一定的作业,让学生保证每周的阅读量,在此期间相互分享感想,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阅读量,更能有效地训练学生书写、总结能力。

3.缺乏一定的作文训练

文学作家曾经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提炼。教师和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与感受不同。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后,还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写作是实现这种目的的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摘抄好词好句,把生活和学习中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好的材料及时记录下来,并在同学之中进互相交流,这样就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在写文章的时候语言丰富,自由表达情意。学生写完作文后,教师需要定期修改,及时反馈意见给学生。

三、结语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关键。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从课堂与生活中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水平。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营造良好的学习阅读氛围,通过写作的手段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海波.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7):203-204.

[2]孙欢.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2):2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