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记叙文的语言意蕴化策略之一

时间:2024-06-03

王红花

“语言意蕴”即哲理化的过程,而哲理化又是一个比较单一的言语取向,就学生作文而言,通过语言构建而生成的“意蕴”远比单纯的“哲理化”丰富得多,这种丰富,很大程度上即为一种可以被反复咀嚼的味道,而味道的鲜美与否,取决于我们如何在作文的叙述中造势,即在语言中制造“事端”。笔者以为,以下三种方法不妨为其策略一二。

一、有意描写

“描写”作为一种艺术手法,人尽皆知,不予赘述。此处所谓的“有意”而为,主要是指当面对作文中的一些看似干巴巴的行为叙事时,我们可以试着对具体的行为进行“意象性”有意拼接,从而凸显出几个若有若无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往往就铺就了读者理解上的暗道,至此,意蕴就水到渠成了。但这个过程需要特别注意,不可以过于夸张和变形。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可以有意积累那些看似没有什么“意蕴”的句子,锻炼自己眼睛的发现力。比如写苍蝇,假如我们曾在一篇小说中看到这么一句话“一只瘦小的苍蝇在车窗玻璃上颤动着怕冷的翅膀”,我们稍作改动“一只瘦小的苍蝇在车窗玻璃上颤动着怕冷的翅膀,忽上忽下,使劲地撞击着,掉下去又上来了”,苍蝇也就有了顽强的生命力,甚至是西西弗斯神话的悲剧性。

二、重复的妙用

此处,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在具体的作文中巧妙地借鉴小说这一重复技巧,使得这些重复着的实体之间生发张力并在进一步的阅读中产生被阐释的可能性,从而有着一种意蕴性的哲理空间,在一种浅显的言辞中显示出深邃的本质,在看似无意义处发掘被隐藏的文本。正如帕斯卡所言:“当在一段文字中出现了重复的字词,尝试着去修改却发觉它们是那么恰当,一旦改动,文字的意思就会改变。”重复技巧营造的就是这种无法修改的语言。比如《老人与海》中,在大海捕鱼时,曾发出九次强烈的呼唤“我希望小男孩在这里帮我”。重复的语言揭露了老人孤助无援的心理,也让激烈的海上搏杀带有一种凄凉与悲壮,彰显了老人的“硬汉”精神。

简言之,记叙文中的重复主要在于强调某种意蕴,在于刻画人物形象,在于渲染某种氛围,从而造成读者心理上某种强烈的感受与震撼。作家杨争光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例子,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或话语重复的作用。他说如果一个人指着一堵水泥墙说:我要把它碰倒,你可能不以为然;如果他说:我要用头碰倒它,你可能会怀疑他什么地方出了毛病;如果他真的去碰几下,你会以为他是个疯子,你会发笑。可是,如果他一下一下地去碰,无休止地碰,碰得认真而顽强,碰得头破血流,直到碰死在墙根底下,你可能就笑不出来了。如此而言,行为语词的重复往往会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因为相同或相似语句的每一次重复都相当于一次增殖,以至螺旋式的攀升,造成语势上的意蕴之感。《祝福》里,祥林嫂“我真傻,真的”第一唠叨,我们或许感觉到她是在唠叨,可多次出现后,我们感到的只有她内心的悲苦孤寂以及精神上所受的巨大创伤。

三、诗化语言

所谓诗化,即借用诗歌中的一些技法来构建叙事语言的意境。譬如《天净沙·秋思》里名词的并列,“枯藤/老树/昏鸦”,这种特殊意象的并置,可以借鉴于作文的开头,比如,我们要进行环境的营造,可以模仿如下:

苍穹,一鸿孤影,一个黑点。

一辆摩托车风尘仆仆地驶来。

莫言在《红高粱》里也有类似的描述:“罗汉大爷的双耳底根上,只流了几滴血,大爷双耳一去,整个头部都变得非常简洁。”“简洁”和“头”搭配,按语法逻辑考察,似乎是病句,因为“简洁”通常形容语言,这里却用来形容头部,那种意蕴感立马就出现了。词语之间的反常搭配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动宾反常搭配、修饰语和中心语的反常搭配等。另外,主谓宾定状补的错位也可以造成语言的陌生化效果,从而达到“意蕴化”效果。比如在《再别康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对“轻轻的/我走了”的句式进行转化感知,并进行记叙文的片段尝试,比如开头这么写“黑咕隆咚的,那一天。走了,你终于离家出走了。”错位在这里就造成了某种强调和语势的积聚,从而有利于打破言语组合的思维定式,增强学生语言领悟能力,亦会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以上笔者简单谈了记叙文语言意蕴化处理的三种方法,但浩瀚的语言世界,其精妙的组合之法绝不仅仅于此,尤其在语段的构造上,还需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有意积累,收集灵感,归纳总结,以期触类旁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夏雨.重复与固执的意味[J].小说评论,1995 (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