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业板市场更需构建好退市制度

时间:2024-04-24

肖雄伟

摘要:合理的退市制度安排是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也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前提。本文结合我国主板市场退市机制运行的现状,对创业板市场的退市制度建设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关键词: 创业板;退市;机制

Abstract:A decade of grinding sword,China's GEM is going to be launched this year. When many focus is on the GEM listing rules discussion,we may wish to forward-looking,and synchronously planned its delisting rules,so that the GEM not only really plays a function of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of the resource allocation,but also play a protective effect for the vast number of investors.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actuality of our country' s motherboard market delisting mechanism,we analyse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draw a lesson from it,give some instructiv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elisting system building of China's upcoming GEM.

Key Words:GEM,delist,system.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3-0074-03

2008年3月21日证监会发出了《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据媒体披露,经过近一年的讨论和准备,证监会将于2009年2月底公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并于“五一”前推出创业板市场,业界为之欢欣鼓舞。创业板的推出,可以为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可能为未来中国制造培育更多的明星企业,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就先前公布的《征求意见稿》来看,我国整个创业板管理制度架构还是凸显了“重上市,轻退市”的老思路。也许有人会问,还没有解决好上市制度设计就谈退市制度是否有些过早?笔者认为,从创业板的长期健康发展以及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角度,退市规则的设计与上市规则的构建同样重要。试想,即使在今天的主板市场,退市机制存在的问题也依然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可见退市制度设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此次创业板市场推出的机会以及创业板本身的灵活特性进行探索和完善退市管理的新制度,为今后进一步完善主板市场的相关规则提供借鉴。

一、我国证券市场退市制度现状

所谓退市,是指上市公司由于各种法定的原因,其股票不再具备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资格,从而退出证券交易所的一项市场管理制度。众所周知,上市是为了获得融资,提高公司知名度,那么退市就是实现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机制。

(一)从市场管理层心理看退市制度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证券市场的功能被定位在为国企改革融资,因而在制度设计上有重融资、轻回报的倾向。这使得中国的证券市场无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政府主导的市场,鉴于绝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国有企业,就出现了“自己的孩子舍不得打”的监管心理冲突。在监管操作中,即便上市公司濒临死亡的边缘,其控股股东或者当地政府以及管理层也会尽可能利用宽松的退市条件,采取各种方案将其从退市边缘上挽救回来,这些幸运儿摇身一变,又挺立于中国资本市场。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

据媒体报道,2008年11月起,随着大盘的回暖,一轮超越大盘走势的ST股行情蓬勃展开。财政补贴、债务豁免、大股东馈赠,各式各样的收益纷至沓来,政府、大股东、重组方等纷纷试图用非经常性损益来弥补这些绩差公司主营的不足。至今对于各地政府来说,保壳救壳仍是不可忽视的一大政治任务。

但随今后国企改革的深入,民营经济不断崛起以及各项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备,决定上述监管制度的基础已经开始改变,今后退市规则的制定更要体现出对于上市公司的激励和淘汰机制,而不是一味地保护。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管理层之所以不能轻松地让应当退市的上市公司在现实中说退就退,是出于对广大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毕竟中国股票市场是一个散户占多数的市场,投资者风险意识淡薄,风险承受能力较差,如果轻易让上市公司退市,那么将会极大地影响持有该部分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者的利益,也给整个证券市场造成很大的震动。殊不知,过度保护该退不退的上市公司只会让其利用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将风险传递给更多的投资者,助长了投机炒作的市场风气,以致绩优股的内在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极大地扭曲中国证券市场的融资理念、投资理念以及投资文化。实际上,只有令该类公司坚决退市才是对广大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真正保护。

鉴于此,必须要结合国情变化,在各方面条件不断改进的情况下,将深化和改革资本市场制度与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性之间的平衡点不断向前做出调整。

(二)从主板市场运行看退市制度

我国股票主板市场发展将近20年,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经过六次修订,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最新一次修订上市规则是2008年9月,但是退市机制的立法设计始终不够彻底和完善。可以认为,退市制度始终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大诟病。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沪深两市现有上市公司1600多家,将近20年来,上海证券交易所做出终止上市的公司仅有28家,而深圳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的公司仅31家,平均每年退市1-2家公司。可见,真正退市的极少。据资料显示,美国证券市场2000年至2002年退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197家、282家和316家。难道是因为我们的上市公司都比美国上市公司优秀吗?显然不是!统计显示,20年来全部上市公司支付给广大投资者的平均股利仅仅比同期银行活期储蓄存款利率稍稍高一些,这充分表明为数不少的上市公司盈利状况不佳。截至2009年2月中旬,在已经披露2008年年报的上市公司中,占比高达1/3的公司,特别是ST公司是依靠资产重组或者控股公司注资来扭亏为盈的。为什么这么多公司死而不退,甚至借助重组可以轻松实现乌鸡变凤凰?其股价在二级市场炒翻天,市盈率高达几千倍仍然有大批投资者哄抬股价,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股票投资者的风险,也不利于中国资本市场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这也就难怪为什么更多的股票投资者都喜欢跟风投资“炒”股,而不是投资股票。

之所以出现上述状况,与我国主板市场退市制度的设计不无关系。就现行上市规则关于退市的规定来看,依旧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退市条件过于宽松,将核心条件主要锁定在财务状况以及信息披露的问题上;二是退市的标准仍显模糊;三是对于其它也可能导致公司的投资价值丧失、风险高企的退市条件和情形只用了兜底条款“其他情形”一笔带过,就使得在实践当中缺乏可操作性;四是退市条件或指标的设计缺乏事前预防性,更多的是针对上市公司业已发生过的静态数据衡量,缺乏动态跟踪。

相比之下,美国证券市场退市制度就显得明确、严格并且体现出一种动态性和事前预防性。以纽约证券交易所为例,其以股东人数、公众持股数、公众持股市值、平均税后利润以及公开发行股票的市值等作为评判上市公司维持上市的依据;而纳斯达克市场则更加看重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评价,即根据总市值、做市商数目、股东人数以及股价最低心理线(1美元)作为衡量公司维持上市的尺度,这些好的做法应当为我国上市规则的立法所借鉴。

二、以创业板市场为契机,探索和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退市制度

如果说当年开放的主板市场担负着为国企改革实现融资的使命,那么即将推出的创业板市场的使命已今非昔比,其主要服务于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是一个全新的市场。因此,政府监管层面不可能面对创业板上市公司再次出现“难以割舍”的心理,故借创业板推出之际,笔者认为应当着力将创业板市场的管理规则设计成令公司能上能下的双车道,要彻底地坚持退市标准与上市标准相统一。

(一)多方位构建退市制度的外围基础

针对监管心理曾顾忌的问题,应当从目标市场的外部出发,为推行严格的退市机制奠定公众心理及文化基础,通过一系列措施建立和完善投资者的风险认知以及控制体系,推行严格的上市公司退市机制所产生的市场震动就会大大减轻,这方面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 加强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增强其风险心理,使得投资者明白投资股票背后的上市公司,除了承担公司经营变化风险外,还要承担可能的退市风险。

从更为宽泛的投资文化范畴来讲,政府还可以通过非正式的窗口指导,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引导全社会营造健康的投资文化,比如鼓励新闻传媒业,甚至文艺界利用多种形势宣传正确的投资文化,要限制大肆宣扬“一夜暴富”的风险文化。

2. 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使得上市公司能上能下,并对退市做出更多中性的理解,比如退市不仅仅意味着从证券市场彻底退出,还包括从高层次的证券交易市场退向低层次的证券交易市场,或者相反,因此退市不意味着完全损失。

3. 多层次、上下衔接的资本市场体系将为退市公司的股东提供交易以及风险转嫁的制度基础。鉴于此,在推出创业板市场之后,更要完善和扩大我国的三板市场,可以说,建立完善的场外交易市场与缔造一个创业板市场同等重要。

(二)科学设计退市制度的内核机制

从制度设计角度出发,借创业板设立之际,要高瞻远瞩,提前考虑好退市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大市场的淘汰力度,建立一个能够迅速做出反应的市场淘汰机制。

1 .要充分借鉴欧美发达的创业板市场制度,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尽可能建立严格、系统、动态地上市维持条件。主要包括:一是要借鉴美国的退市机制,建立退市的广泛条件,做到条件更细,更为严格,体现动态跟踪的监管功效。二是要借鉴德国的主动退市制度,强化证券市场可进可退的双行道意识。所谓主动退市制度,是指对于一些所谓的“旧经济”企业来说,比如,投资者对其股票给予较少的重视,以至于这类企业的股票价格在公司持续盈利的情况下仍然停滞不前甚至下跌,从而对企业的声誉产生不利的影响;股票市场价格与股票实际价值的严重不符导致这类企业极易成为敌意收购的目标;为省去公司上市的费用和由此而产生的信息公开及其他义务,等等。此类企业往往希望退出证券市场。尽管目前中国企业普遍具有一种融资饥渴症,争相上市,但并不妨碍制度设计的超前性,要通过制度设计,营造一种全新的上市理念,来去除上市的神秘性和唯一性。

2. 增加创业板退市程序的操作级差,做到严格管理与缓冲执行相结合。今后,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是否退市应当主要由交易所根据上市规则及其与上市公司所签订的上市合同来决定,政府监管层面要尽可能减少直接干预,政府只需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于整个证券市场的监管和制度引导上;同时创业板交易所上市规则要尽量提高公司维持上市的考核体系的量化程度,减少主观随意性,且考核过程更应当交由市场来评判;而且交易所要尤其加强对于申请恢复上市公司的审查,建议即将推出的创业板市场所在的交易所应当在上市公司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立办事处,探索对于上市公司申请上市及恢复上市进行动态审查的新工作模式,而不是沿袭只看文件、报表,重结果、轻过程的老思路。要知道,上市或者恢复上市并不是这些公司的终极目标,而只是另一个起点,最终衡量的标准依然只是公司的持续经营的能力。

3. 政府监管部门要在做大与做强资本市场之间进行平衡。就整个证券市场而言,在其承载能力可行以及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要逐步扩大上市公司的数量,使得公司上市资格不再显得奇货可居,从而大幅降低“壳资源”的稀缺性。如此,就会使得绩差的上市公司直接淘汰出局,让空间于新的上市公司,从而大大减少依靠重组在证券市场苟延残喘的公司数量。或者说,即使重组,也是将市场机遇让给真正有并购价值的目标公司。总之,要在全新的创业板市场,彻底杜绝主板市场由个别公司所上演的只要“壳若在,梦就在,大不了从头再来”的纯资本游戏现象。

(三)建立完善退市制度的配套法规体系

我国还需要建立和完善针对创业板退市机制的配套法规体系,比如,要有预见性地提前针对纯粹的“公司重组游戏”制定完善的并购准则,设计较高的并购门槛、或者资产注入门槛等等;针对创业板上市公司可能出现的违法行为,还需尝试建立过错行为导致公司退市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以使股东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向此类退市公司的责任人进行追偿,进一步加大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惩戒力度,从而使得创业板市场体现出“低门槛融资,高标准管理”的鲜明特性。

参考文献:

[1]李自然,成思危.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J]. 金融研究,2006,(11):17-32.

[2]应尤佳. 迷途知返 ST公司回归之旅步步艰辛[N].上海证券报,2009-02-10(B3).

[3]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检索[EB/OL]. http://ww

w.sse.com.cn/sseportal/webapp/datapresent/SSEQueryStockI

nfoAct?keyword=&reportName=BizCompStockInfoRpt&PR

ODUCTID=&PRODUCTJP=&PRODUCTNAME=&CURSOR=1&tab_flg=5.

[4]深圳证券交易所. 市场数据[EB/OL].http://www.szse.cn/main/marketdata/jypz/ztzzssgs/#.

[5]新华网.四问美国退市机制[EB/OL].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4-06/14/content_1524663.htm,2004-06-14.

[6]张德富,王昌锐. 中美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的比较与分析[J].投资与证券,2003,(5).

[7]王晓馨.德国主动退市制度评析[J].德国研究,2002,(3):42-45.

(责任编辑 耿 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