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郭朝先 ,许婷婷
(1.中国社会科学院 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应用经济学院,北京 10248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可靠性和安全性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要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医药产业与人民生命安全和国家战略安全息息相关,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更关系到“健康中国”建设能否建成。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的“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中包括医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作为我国与发达国家发展差距比较大的产业之一,在世界各国纷纷重视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大背景下,尤其是美国近年来对我国在贸易和科技领域频频采取“堵截、断供、制裁”等措施,必须将提升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不断增强我国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物质保障,为确保2035 年如期建成“健康中国”提供产业支撑。
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测度思路和方法,基于相关贸易数据,对我国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进行实际测度和评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存在的挑战和问题,并就如何增强我国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提出对策建议。
产业链是以生产或服务阶段的分割为基础而形成的分工网络,指的是产业内或产业间的联系;供应链是以企业的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企业之间分工协作关系,指的是企业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所形成的循环流转体系,两者重合度很高[1]。产业链、供应链二者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很难截然分开,本质上是同一个东西,所以通常统称为产业链供应链。在全球社会化大生产时代,产业链是指有供需关系的行业或企业组成的一个供需链、生产分工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是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个事物,供应链是基于企业视角看待企业生产和产业的上下游关系,产业链是基于更大尺度(国家或地区)看待的企业社会化生产分工组织关系,价值链是从价值创造和价值转移角度看待产业链供应链。
韧性是从物理学和生态学借用的一个概念。韧性最早是指物理学中表示材料在塑性变形和破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韧性越好,则发生脆性断裂的可能性越小。Holling[2]将韧性概念引入生态学中,是指自然系统在应对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的生态系统变化时,维持原状或迅速恢复的能力。后此概念经历了从工程韧性、生态韧性到适应性韧性等三种主要内涵的演化过程[3],逐渐被经济学领域重视。Reggiani et al.[4]提出韧性可能是解释不同区域在冲击扰动影响下表现不同的一个关键要素,特别是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同国家(地区)在应对衰退冲击的不同恢复表现更引起众多学者对韧性的关注[5]。Martin[6]提出适应性韧性的四个研究维度:脆弱性、可恢复性、适应性与创新性,被众多学者采纳认可,并将此框架广泛应用于区域经济领域研究经济韧性[7]。目前,学界多采用反事实法、敏感系数法、指标体系法和熵值法等对经济韧性进行测度。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多作为经济韧性的相关因素被提及,是经济韧性的副产品,因此以其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较少,一般从制造业的供应链角度入手[8],分析产业韧性及影响因素[9]。罗黎平[10]从冲击吸收能力、冲击适应能力、恢复更新能力三大能力,将经济韧性过渡到产业集群韧性的理解和研究。陈晓东等[11]认为产业链韧性主要表现为产业链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两者共同决定产业链韧性强度。产业链的抵抗能力主要指产业链应对冲击扰动影响的抵抗程度,抵抗能力强的产业链在受冲击扰动时影响程度较小。产业链的恢复能力主要指产业链应对冲击扰动影响的恢复状况,即对冲击引起的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能否维持产业链自身稳定运行的能力[12]。
通过对文献和经济现实的分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可以定义为产业链应对内外部冲击的能力,具体指产业链供应链在遭受内外部因素冲击扰动时能够维持供应链稳定,供应渠道畅通不断链,并能及时调整、适应,恢复到受冲击前的运行状态,甚至有能力实现产业链升级。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虽然属于经济韧性的一个部分[13],但更聚焦于产业链抵御风险能力与恢复能力,是反映产业安全的一个重要属性。在新形势下,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被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而目前学界对如何测算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通行的作法是,参考经济韧性研究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机理提供的支撑进行指标体系构建[14],进而评估产业韧性和安全水平。
放眼全球,医药产业具有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专利依赖型、全球创新型等特点,各国为保障民生和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纷纷将医药产业置于优先发展地位甚至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经贸环境变化不确定的今天,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被各国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
医药产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通常“生物与新医药”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将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等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15]。和其他行业相比,专利、商业秘密、商标等知识产权对医药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2021)》指出,制药行业是全球价值链知识密集的行业之一,从2000 年到2016 年,在新经济驱使下所有行业均通过研发和收购等手段增加了知识产权收入,但医药行业增加是最多的,医药行业知识产权收入增加了66.3%,与此同时,制药和医疗器械行业将收入的80.0% 用于研发和收购无形资产①。
与知识密集型产业相关联,医药产业是典型的专利依赖型产业。根据徐奇渊等[16]对全球2000—2019 年PCT 核心专利申请量计算,全球核心专利排名前五的产业技术领域分别是: 医疗技术 (15.50%)、数字通信 (7.33%)、药品(6.94%)、有机精密化学(6.79%) 和生物技术 (5.46%),而医疗技术、药品、生物技术等均属于医药产业或与医药产业密切相关②。在我国,由于数字通信技术专利“一枝独秀”,占据PCT 核心专利的四成以上,使得我国医药产业或与医药产业密切相关的技术专利占比相对较少,但医疗技术(5.48%)、生物技术(4.41%)和药品(3.17%)依然在我国PCT 核心专利排名中位居第五、六、七名[16]。
医药产业还是全球创新型产业。医药产业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因而需要全球创新来支持,突出地表现在新药研发方面。新药研发属于高投入的领域,业内有3 个10 的说法(10 年研发周期,投资10 亿元,仅仅10%的成功率)[17];一个药品从发现阶段的确立靶标开始到流通领域最后被患者使用为止,至少需要耗费15 年左右的时间[18]。而国外诸多研究表明,研究一款新药平均研发成本从8.02 亿美元(2000 年不变价)到22.00 亿美元(2009 年不变价),DiMasi et al.[19]认为此前得出的平均数为13.95 亿美元(2013 年不变价),考虑到产品市场化成功所需要的申请批准成本和营销成本、贴现率等因素,重新估算的结果是28.70 亿美元。为降低成本,跨国医药巨头大力在发展中国家推进医药外包服务。据了解,CMO/CDMO 型医药外包将生产外包给低成本国家,可以使药物生产成本下降40%~60%,使得新药研发总成本下降15%;CRO 型医药外包将研发环节外包,可使得新药研发总成本下降更多,因为研发成本约占新药研发总成本的70%。CRO 型医药外包还可充分利用产业链供应链上各个环节公司专业优势与灵活性,使核心药企能够将资源集中于发展自身核心研发业务(疾病机理研究及新药靶点的发现等),提高研发效率,缩短研发周期、加快上市速度[20]。因此,有研究报告指出,全球创新合作和知识产权保护对医药产业链价值链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全球创新链和价值链支持,发达经济体的跨国公司从其创新中获得的收入将大大减少①。事实上,医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附加值满足微笑曲线,而当前发达国家占据医药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或控制整个价值链,拥有全球医药产业价值链的绝大多数利润,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位置,所生产的医药产品或药物在全球缺乏价格竞争力。
在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方面的研究较为稀少。在产业安全方面,马建会[21]认为影响产业安全的八大因素为:跨国公司发展战略与东道国产业发展的吻合度、产业金融环境、产业生产要素环境、市场需求环境、市场集中度、产业进入壁垒、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控制力。何维达等[22]研究了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产业对外依存评价指标和产业控制力评价指标组成的产业安全评价体系,但对未来我国产业安全评价与估算的定量研究未展开深入的探讨,后不断完善指标体系建设,从产业环境、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和产业控制力四个方面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了定量的估算[23]。周行等[24]则较早对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测度体系进行了研究,从我国医药产业环境、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医药产业对外依存度和医药产业控制力四个方面进行评价;马明等[25]则从医药产业控制力、对外依存度、产业国际竞争力三个方面共14 个二级指标构建了医药产业安全评估体系。但以上产业韧性和安全评估相关文献,仅提供了测度指标体系和可能的测度方法,并没有运用具体数据进行实际测度。张金鑫等[26]运用评分法从创新能力、竞争力和控制力定量分析了外资企业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影响。定量研究产业韧性和安全的方法主要有因子分析法、DEA 模型等,在指标处理过程中多指标综合和指标权重分配常用多指标综合方法、层次分析法等。由于这些定量分析方法难以操作,权重分配有较强的主观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结果的说服力。
综合考量学术界意见和国家政策文件的相关表述,本文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入手来理解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从而对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进行测度评估。本文采用系统视角分析一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问题,由表及里解构该问题。首先,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应从供应链畅通方面入手,这是最表层的方面。无论是供应(输入、进口)还是销售(输出、出口),渠道是畅通的,如有部分供应商(进口国家)或销售商(出口国家)试图切断渠道,那也应该很快可以找到替代的渠道。其次,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更深一层次即中间层的要求是产业具有较好的国际竞争力,这是产业链供应链具有可恢复性、适应性与创新性的基础。最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根本要求是产业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也就是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优势地位、具备价值链掌控能力,这是谋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长期的根本落脚点。从长期来看,如果一个产业盈利能力很薄弱,那么其竞争力水平会有相当局限,即使该产业进出口渠道是畅通的,也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可见,由表及里来看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问题,供应链的畅通是表层的,产业有竞争力是中间层,而价值链掌控能力和产品盈利能力是底层。所谓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问题,其实就是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健康程度”问题,是一个由表及里反映其韧性和安全水平的过程。
按照前述由表及里的思路,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测度,其实就是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健康程度”的测度。第一,供应链的“健康程度”即供应链是否畅通,主要与进口市场集中度和出口市场集中度有关。(进口或出口)市场越集中,意味着少数国家可能垄断(进口或出口)市场,则该国该产业的供应链韧性与安全堪忧,反之,市场越多元化,则该国该产业的供应链就安全和有保障。本文借鉴产业经济学中用于衡量市场集中度的N 指数来度量供应链的畅通程度,具体包括进口集中度N 指数和出口集中度N 指数。第二,产业链的“健康程度”即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如果一国某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强,那么该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就比较高。测度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很多,本文采用最常用的两个指标即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来测度。第三,价值链的“健康程度”,即在全球价值链所处的位置。若一国产业能掌控全球价值链或处于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就越能获利,则该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程度就越高。本文创造性采用两个指标来进行测度,即出口价与进口价之比(T)和出口价格相对优势指数(R)两个表征指标来测度。由此构建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测度的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
表1 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测度指标体系
上述提到的指标体系,计算公式和取值范围分别是:
N 指数=1/HH 指数=1/市场份额的平方和。N指数为HH 指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的倒数,HH 指数是产业组织和反垄断事务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测量产业集中度的综合指数,但HH 指数的经济学含义不清晰,而N 指数具有很好的经济学解释,就是相当于市场上有多少个“势均力敌”的竞争者,是一个“当量”的概念(竞争者个数)。N 指数取值范围为[1,∞),若N 指数越趋近于1 表示市场越集中,数值越大表示市场越分散。一般地,若N 指数在10 左右,意味着市场上有10 个左右的竞争者在竞争,则哪一个参与竞争的企业(国家)都不能垄断市场。
贸易竞争力指数TC=(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取值范围是[-1,1]。取值在0 附近,表示竞争力一般,越趋近于-1 表示越没有国际市场竞争力,越趋近于1 表示国际市场竞争力越强。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本国i 产业出口额/全球i 产业出口总额)/(本国出口额/全球出口总额)。取值范围为[0,∞),越趋近于0 表示越没有国际市场竞争力,数值越大表示国际市场竞争力越强。经验表明,取值在[0.8,1.25]表示竞争力一般。
出口价与进口价之比T=本国平均出口单价/本国平均进口单价。T 的取值范围为(0,∞),数值越接近于0,表征该国该产业越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数值越大越能表征该国该产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以及对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掌控能力越强。一般地,取值范围介于[0.8,1.25],表示处于价值链的中游环节。
出口价格相对优势指数R=本国平均出口单价/世界平均出口单价。R 的取值范围为(0,∞),数值越接近于0,表明该国该产业越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数值越大越能表明该国该产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以及对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掌控能力。一般地,取值范围介于[0.8,1.25],表示处于价值链的中游环节。
基于UN Comtrade 数据库提供的SITC 产业代码来测算评估我国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UN Comtrade 数据库提供了三种商品分类的基础数据,分别是HS(海关协调商品分类目录及其编码制度)、SITC(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和BEC(广义经济类别分类),考虑到该网站提供数据的完备程度和便于理解的原因,本文选用SITC 分类来测算分析。在SITC 分类中,代码541(医药产品,Medicinal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及其细分产品5411(维生素和维生素原)、5413(青霉素及其衍生物、链霉素及其衍生物、四环素及其衍生物,以及其他抗生素)、5414(鸦片、可卡因、咖啡因、奎宁等生物碱)、5415(激素、前列腺素)、5416(糖苷类;腺体或其他器官及其提取物;抗血清、疫苗和类似产品)、5419(药品辅料,如纱布、试剂)和代码542(药物,MEDICAMENTS)及其细分产品5421(含抗生素药物及衍生物)、5422(含有激素或5415 亚组其他产品但不含抗生素的药物)、5423(含有生物碱或其衍生物但不含激素的药物、5415 亚类的其他产品或抗生素)、5429(未另行说明药物)属于医药产业。本文基于这些产品列表对我国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进行评估。
1.供应链“健康程度”:进出口市场多元化评估。计算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目前基于供应链视角我国医药产业保供保销能力暂时没有问题,处于比较有保障的水平。从图1 来看,2010—2021 年医药产品(541)和药物(542)的进出口集中度N 指数均超过10,在维持进出口供应链畅通方面,不存在大的问题,除了医药产品(541)出口集中度N 指数之外,其他三个指数均超过12,处于具有较好保障能力的地位。比较来看,药物(542)的进出口集中度N 指数要比医药产品(541)高,药物(542)的保供保销能力更强;无论是医药产品(541)还是药物(542),进口集中度N 指数均大于出口集中度N 指数,保供应能力比保销售能力还要强一些;从发展趋势来看,进口保供应能力有所下降,而出口保销售能力略微有所增强。
图1 医药产业进出口集中度N 指数变化
从细分产品来看(见表2),维生素类(5411)、激素类(5415)和含有生物碱或其衍生物但不含激素的药物(5423)的进口集中度N 指数偏低,进口保障能力偏弱,抗生素类(5413)、激素类(5415)和含有生物碱或其衍生物但不含激素的药物(5423)的出口集中度N 指数偏低,出口保障能力偏弱,其他细分产品进出口保障能力相对没有问题,2015 年和2020 年的进出口集中度N 指数大多超过8。
表2 医药产业细分产品进出口集中度N 指数
2.产业链“健康程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估。计算结果表明,我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总体呈现下滑发展态势,但最近3 年由于全球新冠疫情原因对医药医疗需求上升刺激,我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稍微有所增强,但整体仍属于偏弱状态。表3 显示,2010—2021 年医药产品(541)贸易竞争力指数从2010 年的0.60 一路下滑至2019 年的-0.05,后有所反弹,2020 年为0.04,2021 年为0.35;同期,药物(542)贸易竞争力指数基本在-0.60。2010—2021 年,医药产品(54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从2010 年的0.68 一路下滑至2019 年的0.37,后有所反弹,2020 年为0.39,2021 年为0.67;同期,药物(542)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比较稳定,始终在0.05~0.10。从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2010—2021年,医药产品(541)国际竞争力从较好到一般又短暂反弹至较好水平,而药物(542)国际竞争力一直处于极差或较差的状态;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看,2010—2021 年,医药产品(541)国际竞争力从较差到极差又短暂反弹至较差水平,而药物(542)国际竞争力一直处于极差的状态。
表3 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变化
从细分产品来看,医药产品(541)属下的维生素(5411)和抗生素(5413)具有较好的国际竞争力,激素类(5415)和糖苷类及疫苗产品(5416)国际竞争力较差,而生物碱(5414)和药品辅料(5419)国际竞争力表现一般。从表4 来看,2010—2020 年维生素(5411)和抗生素(5413)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大于0.60,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2.00(2020 年均大于2.50),呈现极好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是维生素(5411)和抗生素(5413)生产大国名副其实。药物(542)属下的细分产品均显示出极差的竞争力水平,从表4 来看,抗生素(5421)、含有激素或5415亚组其他产品但不含抗生素的药物(5422)、含有生物碱或其衍生物但不含激素的药物(5423)和未另行说明药物(5429)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没有超过-0.20,多数没有超过-0.60;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均没有超过0.40,多数没有超过0.10。
表4 医药产业细分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数
3.价值链“健康程度”:出口盈利能力评估。计算结果表明,我国医药产品价格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处在极差的地步,反映我国医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从表5 来看,医药产品(541)和药物(542)的出口价与进口价之比普遍低于0.100,仅有2021 年医药产品(541)出口价与进口价之比超过0.100,达到0.105;两者的出口价格相对优势指数普遍低于0.200,仅有2021 年医药产品(541)出口价格相对优势指数超过0.200,为0.212。
表5 医药产业出口价与进口价之比和出口价格相对优势指数的变化
从细分产品来看,维生素(5411)、抗生素(5413)、糖苷类及疫苗产品(5416)、含有生物碱或其衍生物但不含激素的药物(5423)的价格竞争力表现较好,但仍处于较差状态,其他产品则处于极差状态,具体数值见表6。诸多细分产品出口价与进口价之比和出口价格相对优势指数偏低的事实,反映了我国医药产业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环节。
表6 医药产业细分产品出口价与进口价之比和出口价格相对优势指数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我国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主要的问题不是来自表层的国际供应链是否有保障(总体上我国医药产业进出口市场是多元的),而是中间层的国际竞争力偏弱,根源于最底层的国际价值链掌控能力和产品盈利能力更差,越往里层我国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就越差。造成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比较弱有关,增强创新能力应是今后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从细分产品来看,维生素类(5411)和抗生素类(5413)表现较好,这与中国是维生素生产大国和抗生素生产大国是一致的,但只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表现最差的有激素类(5415)和药物(542)属下的所有类别中的含抗生素药物及衍生物(5421)、含有激素或5415 亚组其他产品但不含抗生素的药物(5422)、含有生物碱或其衍生物但不含激素的药物(5423)和未另行说明药物(5429),除了表层的供应链安全尚可之外,它们在国际竞争力水平和全球价值链所处地位都乏善可陈,因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存在较大隐忧。
近年来受新冠疫情冲击和国际政治经济博弈加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朝着多元化、内向化方向进行系统重构,对中国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此情形下,鉴于我国医药企业国际竞争力总体偏弱、关键核心技术依赖外国,抵抗外部冲击能力有限,提升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任重道远。
受新冠疫情影响,世界各国对医药相关的需求愈发扩大,都出现了药品及医疗物资短缺的问题,各国政府都积极采取措施保障供应链稳定,许多国家计划通过将药品生产迁回本土以实现在本国恢复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摆脱对其他国家药品进口依赖以提升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在新冠疫情初期,世界主要医药强国便发现从外国获取药品和药物成分方面遇到了困难,欧盟委员会估计供应全球的原料药有2/3 在印度和中国生产。为了减少对外国药品供应链的依赖,部分国家宣布要实现关键药物和医疗产品的本土生产,力图在本国恢复完整的医药产业链供应链,并不断加大医药产业投入以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如美国白宫举办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和生物制造(Biomanufacturing)峰会,宣布多部门和机构将利用超过20 亿美元的资金,推进支持本土生物制造产业的行政命令;法国赛诺菲将其在欧洲的六个原料药(API)生产基地合并,创建一家独立的API 生产公司以平衡欧洲对亚洲原料药的依赖程度③。这种情况下,我国作为原料药出口大国和医药产品进口大国,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在当前形势下,如果各国“各自为政”,片面强调自身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将产生“合成谬误”效果,反而不利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将加剧“脱钩”风险。
近年来,美国密集出台《出口管制改革法》《出口管制条例》等出口管制法律法规,美国商务部产业与安全局(BIS)通过的《商业管制清单》不断加长,在美国出口管制的实体清单、未经证实清单、最终军事用户清单上我国企业、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其中,被制裁的实体清单我国企业和单位已由2016 年的146 家上升至2022 年3 月31 日的483 家[27]。我国已成为美国实施受限实体数量最多、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在这些实体清单中,包括生物技术和制药领域的企业,如北京六合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无锡中德美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28]。特别地,2021 年6 月美国白宫发布《建立有韧性的供应链,重振美国制造业,促进广泛增长》报告,为保障美国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安全和更有韧性以及技术领先地位,美国政府决定对半导体制造和先进封装、大容量电池、关键矿物质和材料、医药和活性药物成分等四种关键产品产业链供应链进行审查。美国之所以将医药和活性药物成分作为关键产业链供应链审查对象,是因为美国制药商缺乏生产利润较低药物的动机,而中国、印度等具有显著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导致如今美国87%的仿制原料药生产企业位于海外④。受美国影响,部分发达国家如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也表示要在产业链供应链上推行“去中国化”,不可避免地对我国包括医药产业在内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近年来,国内CXO 板块(包括CRO 医药合同研发、CMO 医药合同定制生产、CDMO 医药合同定制研发与生产、CSO 医药合同销售组织)快速崛起,主要承担美国公司的医药外包活动,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扮演“富士康角色”,在中美贸易战、科技战迟迟得不到根本解决的情形下,中美医药产业链供应链存在一定的“断链”风险。
我国药企实力欠佳,可以从前述出口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偏弱和出口产品单价偏低等指标反映出来。为进一步看清楚目前我国医药产业与国外的差距,本文选用部分医药产业强国和金砖国家在医药产品(541)和药物(542)平均出口单价进行比较,如表7 所示。由此可见,与发达国家和医药产业强国相比,我国出口的医药产品和药物平均单价偏低,多数情况下只有它们的1/10;即使与金砖国家相比,我国表现也不如人意,印度和巴西医药产品和药物的出口平均单价至少是我国的两倍,俄罗斯表现也好于我国,我国表现只略好于南非。
表7 医药产品和药物平均出口单价的国际比较(2020 年) 单位:美元
国内外药企实力的差距,突出表现在龙头企业之间的差距上。与国际龙头企业相比,我国医药产业龙头企业在规模、技术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差距巨大,绝大多数企业处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低端位置,无法掌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抵抗外部风险冲击能力弱,也很难带动国内产业发展和培育国内产业生态。从销售额来看,根据美国《制药经理人》(Pharm Exec)杂志公布2022 年度全球制药企业前50 强排行榜,前10 强制药企业处方药年销售额均超过300 亿美元,前3 家制药企业年销售额均大于500 亿美元;而中国进入榜单最高位次的江苏恒瑞医药年销售额约为52 亿美元,仅为辉瑞销售额的7.22%(2021 年),且较2020 年占比进一步下降⑤。在企业研发投入上,2022 年度全球制药企业50 强排行榜,世界排行前10 的制药企业公司,如强生公司、罗氏公司、默沙东公司的研发投入均超过百亿美元,占营收比基本都接近或超过20.00%;中国最高位于世界第32 位次的江苏恒瑞医药年研发投入9.29 亿美元,占营收比为17.86%;其他前50强的中国企业投入研发占营收比接近或不足12.00%⑥。
多年来,我国对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工作重视不够,导致国内原创药和核心专利比例偏小,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依赖国外,造成应对外部产业链供应链冲击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当前,国内自主研发的生物制药产品中,能够实现最终上市、获取经济效益的产品非常少,而仿制药品成本较低、资金回笼快、风险较小,于是国内企业更愿意去生产仿制药而非创新药⑦。这样恶性循环,只会更加容易被“低端锁定”,削弱产业链供应链抵御风险能力与恢复能力。
近年来,我国提交的PCT 专利申请量数量大幅度上升,但是存在严重的“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据测算,2000—2019 年中国的核心专利只占申请总量的2.5%,而发达国家这一均值为15%左右[16]。在医药产业相关的技术领域,这一现象也是显而易见的。表8 显示,在医疗技术、药品、生物技术,我国拥有的PCT 核心专利只占全球的0.7%,0.9%和1.6%,在全球排名位居第18 位、第17 位和第13位,与美、日、德、法等发达国家差距明显,这些国家医药产业相关的PCT 核心专利是中国的数倍或几十倍。
表8 医药产业相关PCT 核心专利的国际比较
原始创新能力弱,导致我国在很多核心领域依赖其他国家。以生物制药为例,2021 年中国生物制药上游耗材市场规模为127 亿~135 亿元,预计2025 年将达到265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未考虑新冠疫苗增量)⑧,但在生物制药生产过程中必须用到的多种关键原料、耗材和设备,国内90%的市场份额被国际龙头企业所垄断,上游环节在技术来源上存在“卡脖子”风险⑨。
依据党的二十大精神,医药产业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需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大研发力度,加强基础研究,大力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解决医药领域“卡脖子”问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医药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推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夯实本土产业链供应链根植性。要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联动效应,提升国际合作质量和水平。
贯彻落实《“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着力提升新型生物药生产技术、原料药创新工艺、高端制剂生产技术、中药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医疗器械工程化技术和关键部件生产技术;推进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探索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医药研发领域的应用,通过对生物学数据挖掘分析、模拟计算,提升新靶点和新药物的发现效率。大力实施“双品提升”工程(品质提升+品牌提升),推动信息技术与生产运营深度融合,引导制药企业在工厂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应用数字化技术,提高精益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
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和研究型病房建设,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拓宽优先审评审批通道,推动更多产品纳入优先和创新通道,健全研审联动工作机制,建立技术资料预审制度。在带量采购产品数量的分配比例中,争取给国产原创药、“双首个仿制药”(对首个挑战专利成功并首个获批上市的化学仿制药)留出更多的空间,争取打破高端医药产品被进口品牌垄断局面。以研究型病房为依托,推进医工合作、院校合作、院企合作、院所合作,鼓励支持医院使用创新药物及相关技术和规范,促进医药产业新科技成果及时进入临床应用,探索医、研、企之间的成果分享和转化的新机制,促进新药研发。
加大研发投入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加快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考虑到新药研发时间长、投入大、风险大特点,建议国家在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筹划和立项时,将药物研发、疫苗研发以及与医药产业链供应链相关的装备制造、仪器仪表、耗材试剂、检测测试、工业软件等重点纳入国家财政资金保证重点支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抗癌药品、罕见病药品增值税实行简易征收等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和药物研发机构开展关键领域基础研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联合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大型科技创新中心,对从事基础医药研发的研究机构财政资金要给予资助。要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和税收优惠力度,对研发难度大、产业影响大、暂时难以市场化的基础研发项目给予针对性补助,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风险,提高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
研制新药是高风险活动,需要风险资金支持,要大力强化风险投资。鼓励以市场化方式参股或设立涵盖项目落地、股权投资、新药引进等领域的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引导各类金融资本加大对生物医药企业或机构的投资力度,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引导早期投资支持医药产业科技创新。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重要路径。为推动企业主导的医药产业产学研深度融合,一是要建设重大创新平台载体,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新药研发平台,夯实基础研究力量。鼓励创新机构和龙头企业设立研发总部或区域研发中心,联合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打造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中心—中试基地—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园区等平台链条,形成产业技术策源地。二是组建专业药物临床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培育专业化医药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三是打造医药创新服务体系,搭建集医药产品技术研发、产业化、安全评价、临床评价等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概念验证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样中心—中试基地”医药产业全环节服务体系。四是加强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建设知识产权平台,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打造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服务。
创新链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为产业链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撑,促进产业链升级。产业链是拉动创新链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应用的重要路径。资金链、人才链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升级的要素保障,创新链、产业链为资金链、人才链发挥作用提供舞台。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在此基础上,叠加资金链人才链,促进人才成长、资金增值,推动四者相互促进、螺旋上升。为此,一是鼓励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重点医药产业园区推动组建区域医药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联盟和“强链固链补链”基金。二是共建医药产业“多链”联合协同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激活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等多链条,加强多链条、多环节整合和联动,推动“多链”联合协同创新。三是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建立产业创新共同体的人才流动机制,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
根植性是产业链供应链具有良好韧性和变得更加安全的重要源泉。产业的根植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抵御内外部条件和环境变化而保持在当地生存、发展的能力。与那些松脚型产业(Footloose Industry)或漂移型产业不同,根植性越强的产业越能够有效抵御内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与之相对应的产业链供应链就表现出更强的韧性。产业的根植性源于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典型的产业生态系统包括创新生态系统、生产生态系统、应用生态系统等核心层,以及生产与应用的要素供给、基础设施、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政策体系等辅助因素[29]。为此,我国应在推进培育医药产业生态系统上下功夫,加快构建以园区开发、资本运作、成果转化、企业服务于一体的集成式医药产业园区。实施企业梯次培育工程,构建从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到独角兽企业的成长培育机制,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中间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加强企业与医疗机构的联合研发机制,形成医研产的创新合作模式,强化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创新,通过合作项目、合办新型研发机构等方式与科研机构形成长期的战略联盟关系,形成“示范应用—临床评价—技术创新—辐射推广”的良性循环。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的结合优势,推进政产学研用金等主体加强协同创新,促进成果转化。
2022 年10 月,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确定首批共12 个城市开展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其中不乏在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表现优秀的城市,如武汉、合肥、南通、广州等。这些城市要抓住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机会,推动医药产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探索试点部分受制受控产品和技术的市场可替代性,促进区域医药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迭代升级,形成龙头企业、配套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第三方平台、金融机构等协同联动、竞合共生的生态发展格局,不断提升医药产业链供应链本土根植性。
推进医药产业补链、强链增强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既要对内打通从基础研发—临床研究—生产—临床应用的创新链条,也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外积极开展国际研究合作,打通国际贸易投资链条,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加速推动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和国际的对接,加快构建统一的医药产业标准,提高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创新力、控制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全面升级。
正确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国际科技合作的关系,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并尊重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取长补短。越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越需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善于从国际市场上吸收创新资源。当前医药产业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既是中国建设制造强国、创新强国、健康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对全球均衡、包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贡献。要持续优化科研环境,吸引更多高水平医药领域的国际科技组织来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培育更多科技智库、高水平国际科技期刊等,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加强与世界一流医疗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开展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和科技联合攻关。
此外,我国要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医药科技治理体系建设和科技伦理准则的制定,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新兴科技领域积极发声,提出建设性意见,争夺规则制定权和占据前沿科技持续发展的先机,促进提升我国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注释:
①ADB,Research Institute for Global Value Chains at the UIBE,WTO,IDE -JETRO,and the China Development Research Foundation.Global Value Chain Development Report 2021: Beyond Production.November 2021.https://www.adb.org/publications/global-value-chain-development-report-2021。
②PCT 专利是指依据《专利合作条约》(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提交的专利申请。该文依据下述5 条标准筛选 PCT 核心专利:(1)该专利须为授权专利;(2)该专利的权利要求数量大于其递交申请国的中位数;(3)该专利的前引数大于零;(4)该专利的累计被引用次数大于零。
③全球医药健康产业政策举措呈现四大特征,http://finance.sina.com.cn/jjxw/2022-06-17/doc-imizirau8984577.shtml。
④4 项关键产品供应链弱,拜登慌不择“路”,又扯上中国,https://ishare.ifeng.com/c/s/v002F8JQ9jSoRr-_GCi5VB ad-_gDgXCDF4U3KhdPELXIVg4pI__。
⑤2022 Pharm Exec Top 50 Companies,https://www.pharmexec.com/view/2022-pharm-exec-top-50-companies。
⑥根据《2022 Pharm Exec Top 50 Companies》数据计算所得。
⑦高速增长背后的研发挑战及对策!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概况探究,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wm/20201211/content-1171158.html。
⑧生物制药上游设备耗材国产化的下半场,https://page.om.qq.com/page/OV6OJpUczuJUqvdEuoAQHj5g0? sour ce=cp_1009。
⑨加速抢占“生物经济”制高点,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突破“卡脖子”环节还任重道远,https://xueqiu.com/1221265530/22995168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