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时间:2024-06-03

张岩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信息技术在中考和高考的素质教育中都得到了加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中,必须利用课堂和课外结合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一、丰富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指学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要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和运用的习惯。

培养信息技术素养的主阵地是课堂。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善于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在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新旧知识更换的过程中,在挖掘教材智力因素中,大胆提出设想,开展各种尝试。如利用校园网络环境,组织网上研究、学生讨论等。通过网络交流,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和互相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中逐步形成创新的能力。

1.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开展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有两种方法,一是“走出去”,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当地一些规模大的信息技术推广会,了解网络及计算机技术发展新动态,拓宽学生的信息技术视野;一是“请进来”,邀请若干名信息技术专家来校做最新科技信息专题报告,把国内外最新计算机发展信息传递给教师和学生。另外,学校可定期举办“信息节”,如网页制作大赛、网络知识竞赛等,以调动广大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2.成立计算机兴趣小组

课外实践课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成立PC高手俱乐部,分程序设计和应用技术两大类型小组,并聘请专业教师讲课和辅导。程序设计小组主要吸收对程序设计感兴趣的学生参加。程序设计课主要以青少年学奥林匹克竞赛为主要内容。竞赛对学生的素质要求非常高,通过培训,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文化课成绩优异并且熟练地掌握了一种高级语言,为今后成为国家计算机高级人才奠定了基础。应用技术小组主要吸收对动画设计感兴趣的学生。应用技术课主要以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工具,使学生通过学习动画设计软件,创作出丰富多彩的电子作品。

3.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学校的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网络中心等皆面向学生全天开放,使每个学生可以按照个人的需求选择信息。

二、改革信息技术教育的考试评价机制

为了真正地发挥考试的导向、调控和激励功能,要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真正让素质教育走进课堂。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的考试应以注重学生主体在整个教学项目活动中是否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是否实现了主体发展,是否有利于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探索能力提高为出发点,根据信息技术教育课的特点和各章节教学内容及平时操作技能的训练,改变一份试卷考学生的传统做法,而以各种各样方式综合评价。

1.采用上机方式,考核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能力

上机方式考试就是采用一人一机,学生按照规定运行考试程序,按规定时间完成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分基础题和操作题,答卷完毕后提交服务器,由服务器自动阅卷评估学生成绩。这种考试方式本身就是对学生操作水平的一次检验,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考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2.上交自制电子作品,考核学生计算机理解应用能力

根据信息技术学的工具性特点,要求教师不应过多地注重所学知识的对与错、多与少,而应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及应用。例如:在完成Word绘图教学任务后,学生被要求以我国春节或国际上流行的圣诞节为内容,并加以简单的文字表达,制作一幅宣传广告画。对此,学生纷纷开动脑筋,以“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圣诞节是西方文化的文明节日”等为标题,加上文字说明、相关图片。有的图片是学生自己用画图软件制作并利用了修饰字体。这一做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巩固了Word基础知识。

3.开放考评方式,把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互相结合

学生成绩评价要在注重教师评价的同时,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形成立体反馈,强化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其中自我评价包括学生本人的自我表现评价和集体的自我表现评价。活动的评价一般由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检查表,学生根据这些表来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时,压力较小,可以充分地交流自己参与项目的体验、经验和教训,从而获得较为真实的自我认识。同时,集体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这几种方式有其独立性,也有渗透性。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选择一种单独使用或几种方法渗透使用,使考评真正起到有利于学生整体素养全面提高的调控作用。

在中小学中实现教育信息化,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基础教育的各个学科中并加以整合,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既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参与国际市场上人才竞争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这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素养、提高适应信息社会人才的综合素养有着及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人才的基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