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思想品德课要做到有效教学

时间:2024-06-03

侯爱英

摘 要:思想品德课对于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运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夯实知识点,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完成对学生的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基本能力;培养兴趣;教学手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具体目标,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和必然趋势。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寓教于乐,让思想品德课也真正地“活”起来。

一、教师要具备各种基本能力,关注知识传授

对于具有多重任务的思想品德课,要求教师除了具有展现、演绎传统教材的知识和揭示、挖掘教材内涵的深奥抽象的理论的本领外,更应具有唤醒、激励学生情感的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宝藏。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要做到“精、深、新”,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随教材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经过思考而获得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分析其逻辑过程和因果关系,并在教师适时的点拨下进行归纳分析和概括,将思维引向纵深。

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课程改革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把大量精力放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过度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而忽略了知识目标,再加上思想品德考试是开卷考试,侧重能力的考查,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材所设计的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热情。然而方法的选择离不开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的充分利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可以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美育,进行兴趣的培养。思想品德课本身是教育科学、美学、社会学,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诗词、寓言、典故等,它们包含有深刻的哲理、宝贵的经验,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给人以美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蕴含的科学美,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美,从而使教学充满乐趣,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觉悟的提高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此外,教师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选择恰当的电教手段进行教学,既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又可以用直观、具体、形象的东西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边看、边听、边想、边练,多种感官都调动起来,使书本上的间接知识变成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并由此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学会激发、培养、保护和巩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在教学中创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情境,做到寓教于趣、以趣促思,真正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却将多样化教学形式的使用视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和重点:忽而探究,忽而合作,忽而问答,忽而游戏。师生忙得不亦乐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欢声笑语充满了教室。但是,透过热闹的课堂,我们看到的也许是教学目标的迷失和教学内容的缺失。

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但不能轻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缺一不可。尽管现代社会中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却不是平分秋色的。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尚未发展成熟,他们的思想认识、知识积累、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等都还不能保证他们能完全独立、自主地从事学习活动。所谓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活动,乃至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等,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有赖于甚至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指导和训练。如果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恐怕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能得到凸显,其主体作用也难以发挥出来。

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通过创新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师能否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我发现、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王静.思想政治课有效课堂教学浅谈[J].中学教学参考,2012(15).

[2]郭永巧.高中政治有效性教学[J].学周刊,2012(1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