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共同体验教师研修的力量

时间:2024-06-03

张铁道 张晓

编者按:2016年10月16日,北京开放大学张铁道博士主持了“让我们共同体验教师研修的力量”专题研修活动。来自海南省、山西省的50位中学学科骨干教师、校长在做好“研修预习”准备的基础上,展开互动交流,通过亲身体验,建构了对教师研修核心理念、实践方法、成效评价、后续跟进及研修者自身素质的深刻认识——教师研修要让教师获得有意义的学习,必须结合实际问题开展,提供亲身体验场景,鼓励开放性交流,学会倾听和反思,进行整合总结,形成研修成果。本刊特刊发本次研修成果,以飨读者。

一、研修活动的设计

《教师研修: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实践》(张铁道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一书提出,教师教育应当遵循成人学习规律开展。成人学习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成人如何学习,如何依据成人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去设计和组织有效的学习与教育活动。成人教育最基本的特点是,其对象都具有本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但长期以来我们却都认为,成人学习面临普遍的工学矛盾,实际上是把成人的工作和学习对立起来,忽视了成人的实践经验所具有的知识价值。教师是具有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成人学习者。因此,针对在职教师设计和实施的专业学习活动必须针对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他们已有实践经验的资源价值,聚焦一定主题进行充分的交流建构并获得有价值的研修成果。

因此,我们依据上述原则,回应来自海南与山西两省积累了多年经验并做出了突出业绩的优秀教师与校长“希望成为所在学校的教师发展引领者”的客观需求,对研修活动进行了全程设计。我们设立一个假设,如果我们能够创设一个真实的主题研修过程,汇集来自所有参与者的相关体验与想法,不仅参与者本身可以获得对于教师研修的体认,也能够有助于为他们开展教师研修的后续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因此,作为研修活动的组织者,我们所做的就是依据研修主题设计脚手架式问题链,引导大家进行参与互动式分享交流,并汇聚大家的智慧形成有价值的学习成果。

二、研修过程的互动讨论

海南一组代表(海南中学数学教师 贾天友):《教师研修: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实践》一书中《儿童视角中的为师之道》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为教师,我们都特别希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那么首先就要心中有学生,去了解学生是怎么看待老师的,按照学生的希望来要求自己。联系到今天的研修活动主题“让我们共同体验教师研修的力量”,我在思考,怎样通过研修让我们的老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呢?

张铁道(主持人):其实,这篇唤起你兴趣的文章背后有一个故事。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50多个国家开展了“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師”主题征文征画活动,并出版了一本小画册。我在1997年的时候看到了这本画册,立刻就被孩子们对教师的真实需求和热切期待打动。我想,如果让老师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他们自己,看他们的职业,应该非常有震撼力。当时也做了几次培训,效果也不错。遗憾的是,其中没有中国学生的参与。2003年元月,我在《班主任》杂志发表卷首语《让我们倾听儿童的心声》,邀请各地老师组织少年儿童将他们心目中的好老师用绘画和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短短几个月时间,我们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4000名中小学生的儿童画和文稿。我们从这些儿童作品中发现,学生对于老师及对于学校教育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和能力,他们更加需要并珍惜的是老师和他们之间的充满关爱的情感互动和思想交流。其中,确实有很多催人泪下的故事。

大家可以看看我的微信头像——那是北京市延庆县永宁小学11岁的安泽同学画的一张老师的脸。老师的两只眼睛里分别有一个开心的学生、一个郁闷的学生,鼻孔里也有学生,上、下嘴唇之间还标有“好好学习”“I love you”(我爱你们)的字样,形象地说明好老师应当关注全班每一个学生,悉心感受他们的情感需求,并在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的同时,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爱。这实际上体现了孩子们对于好老师的希冀。

这项尝试让我们获得很多发现。大多来自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叙事和图画,好像都与学科教学没有直接关系,却是最打动学生、影响学生的重要事件。我们借助儿童视角开展的教师研修实践也表明,引导广大教师站在学生立场体察他们的教学服务及其成效,进而积极回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不仅是我们深刻理解自身教育服务工作价值的一个重要的评判维度,也是教育管理者和专业机构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有效的行动突破口。

海南二组代表(海南中学政治教师 叶小婙):看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一文后,我有了很深刻的体会。

第一,教师研修是有规律的。如文中所说:“成人唯有将亲身体验进行分析,并加以理性化,学习的内容才能有效地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因此,要做好教师研修,首先要了解教师研修的先进理念,掌握教师研修的规律。第二,教师研修想取得良好的成效,很重要的是立足于教师自身的需求。我们只有找到教师需要什么,在教学当中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了解教师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针对性地为教师量身定制研修计划,组织教师研修,帮助教师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这样的研修也才是有效的,才能被老师所喜欢。第三,教师研修的形式要敢于创新,要通过相互的分享、交流去推进。例如,书中流动教师培训队案例,就是研修形式的创新,深入到农村贫困学校开展研修,成本低,又非常有实效。还有,教师研修要注重分享,通过分享让大家有更多的收获和体会。研修活动结束后,还应该督促教师进行总结和反思,借此也能够了解教师研修的成效。我的问题是,教师研修要非常关注教师的需求,怎样能够方便快捷地了解教师的需求呢?

张铁道:非常感谢您对教师研修的认同。我来分享一个自己在海南的实践故事。2004年,我随教育部专家小组到海南考察学习高中课改实施情况。我应用研修方法在三所中学与高中学生开展了系列专题座谈会。我们从每一个班级选取一组同学参与座谈。我问学生们:“在高中课改刚开始的时候,你们在学习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老师怎么教,你们就感觉到特别开心,特别受益?你们现在有什么困惑?比较课改开始到如今,你们感觉最大的变化在哪里?”学生们针对这些他们熟悉的问题,向我反馈了很多真实信息。其中,谈到他们特别喜欢的老师时,也是十分看重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否建立朋友般的关系。之后,基于三所学校的高中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我们完成了一个来自学生视角的课改成效研究报告。我们当时的调查结果有力地证明:海南的课改做得很好。其实,如果能够继续跟进,在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提炼:在高中课改实施将近一轮的背景下,海南的教师在哪些方面做得特别好,赢得了学生赞许?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特别是将其中学生提到的教得特别好的老师的做法和学生提到的困难和困惑梳理出来,并组织教师们研究如何改进,那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其实,借助研修方法诊断需求、改进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可以到一个课堂去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可以设计一些问题,通过对象对于问题的回应做出判断。我曾经到北京一所学校进行调研,在听取校长报告学校情况、深入课堂听课、与教师座谈,并对学校进行反馈之后,我利用中午的半个小时和来自初二、高一和高二3个年级的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我首先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今天到你们学校来,印象特别好。你们能不能说说学校让你们感觉特别骄傲和自豪的是什么?”他们都纷纷说:“我们学校的老师好,老师对我们非常好。”我接着问:“请你们说说你们最喜欢的一门课和你们最喜欢的老师?”其中一个组就讲:“我们特别喜欢政治课。老师在第一节课就对我们讲,‘同学们,我可给你们约好了,你们哪一个都别想在我这门课上落下!我们心里说,为什么呀?结果没想到,这位老师讲得非常好,一个学期下来,我们全班的同学政治课都学得非常好。”还有一个组说:“我们特别喜欢上体育课。先前一堂课只有一个项目,现在老师给我们四个项目来选择学习。大家都根据自己的爱好选学一个项目。我们非常开心。”我又问:“那你们觉得来学校以后有哪一件事让你们特别难忘?”初二的同学说:“我们特别难忘的是学校组织我们去林县。”我明知故问:“林县有什么难忘的呀?”他们说:“老师,你可不知道,我们长这么大,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到林县去。坐了一天车,晚饭刚吃过,大家的手机就此起彼伏地响起来了。奶奶问路上安全吗?妈妈说外头的饭好吃吗?爷爷说你们啥时候回来?……我们突然意识到,我们走到哪里,家庭的关爱就跟到哪里……”

我看前面三个问题都铺垫得差不多了,就接着问:“目前学校做得很好的情况下,你们觉得如果学校只需要再改进一条,那会是什么?”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我们学校学生太多了,做操时胳膊都伸不直;吃饭分三波去吃,仍然挤得不得了;上厕所排队,排到上课铃响了还没有排到;图书馆一个星期只开两个小时,能不能多开一点时间……座谈结束之后,我就把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反馈汇报给学校的领导,当我讲到最后一个问题的时候,校长就忙着要求记录下来,还解释说马上就进行改进。

以上实践说明,如果能够围绕一定主题,基于对象群体的既有体验,有针对性地设计好一组问题链,就能有效地了解他们的需求。

垣曲一组代表(山西省垣曲中学物理教师 吴宝军):您在书中对教师研修强调了三项原则:一是务必注重教师的实践;二是务必持有学生的视角;三是务必了解理论并努力付诸实践。我的理解是,第一,注重教师的实践,就是从教师的需要入手,从实际出发。第二,从学生的视角,就是以人为本。第三,每一个老师必须有持续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在《探索教师研修20年》这篇文章中,你提供了一个教师研修路线图,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的问题是,教师研修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教师不愿意参与研修,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张铁道:我借用书中的《新课程教学改革:北航附中教师的研修实践》这个案例来回答你的问题。当时,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刚刚启动,我自己也需要有深入学校深入了解实践的机会,于是就应时任北航附中校长罗滨邀请深入该校连续做了五次专题调研与研修活动。

第一次研修活动的主题是“我们怎样走过高一”,旨在判断首届高中新课程的高一学生已有的实际学习体验,将其作为评价学校新课程教学现状的尺度和制定改进教学策略的重要参照。我们把高一年级四个班的學生分成四个组:开心组、感动组、郁闷组和困惑组。讨论“回顾高一时光,哪些是我们最开心、最感动、最郁闷和最困惑的事?”每一个组分别重点分享一个主题的体验,最终各组的反馈就构成一个整体的结果。我们发现,2008年度高一学生最开心的是“军训”“选修课”“外教课”“社会实践”;最感动的是“军训”“联欢会和主题班会”“汶川大地震”。而最郁闷的是他们的学习,最困惑的是学习方法。来自学生的真实体验,让在场的高一年级组的老师们感到十分惊讶,也促进了他们的深刻反思。教师们感到,他们并没有完全领悟课改的理念。如果重新再教高一,他们会加强教研,精简教材内容,增加学生实践和体验的机会。来自高一年级教师的这些经验,为即将担任新高一教学的老师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现实背景和行动导向。

第二次研修活动,我们针对学生普遍需求开始关注学法指导。第三次研修活动,我们又以新一届学生的入学教育实践及其成效为案例,研究高中阶段入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第四次研修活动,我们尝试从学生视角讨论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教学改进。第五次研修活动,我们总结高中语文组关注学生需求、改进教学的探索,并推动学校其他学科依据学生需求,提出改进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行动计划。一个学期下来取得显著成效,而后又推广到全校所有学科。

上述实践显示,诊断需求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后续跟进则是解决问题的必不可少的过程。没有对于实际需求的揭示,行动就没有针对性;没有执着的跟进,就难以达到解决问题的预期结果。

国兴一组代表(海南省国兴中学语文教师 李占民):书中的《团队研修: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实践》一文,正好契合我们来北京考察学习的任务。在我们常规教研工作当中,最常态、最重要的但也是最薄弱的就是教研组的研训活动。在北京的学校里,教研组的活动是如何开展的呢?请您结合具体的案例,谈谈如何改进教研组团队研修的工作?

张铁道:你提的问题是一个困惑很多基层教师、教研员的实际问题。我曾在甘肃和北京从事教研工作二十多年。我认为,我们的教研需要在新时期重新定位。许多教研员因为曾经是优秀教师或身受基层教师期待,所以总是有意无意地以我为标准,向我看齐。但这种理念已经不再符合现今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了。教研员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承担教书育人职能的基层教师。为此我认为,教研员需要掌握两门教育学,一门是少年儿童教育学(即我们熟知的教育学),一门是回应教师学习需求的成人教育学。只有掌握并自觉应用成人教育学,教研员才能自觉尊重教师的既有经验,引导他们相互借鉴并做出实践改进。另外,由于教研员的工作头绪繁杂,所以很难实际跟进一个项目或聚焦一个特定群体,因此也为开展有效的问题解决、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带来很大难度。

你提到的小学数学教师研修案例,我还需要做一些补充。北京市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是北京市基础教育数学学科带头人,也是广大基层教师非常尊敬的专家型教研员。多年前,我就和吴老师探讨可否将她多年探索形成的儿童数学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经验转化为一门教师发展课程,以便让更多教师受益。2008年6月,北京教科院成立了“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首批进入工作站的学员由全市各区县72名小学骨干教师和基层教研员组成。我们提出的口号是:成就他人,丰富自己。骨干教师如果能够带一批青年教师,从需求调查、项目设计、项目实施、经验总结,再到成果发表,经历了全过程,这些青年教师就成长起来了。这就是培养优秀教师的策略。把他人成就了,自己就大成就了。我们把这种做法叫团队研修。2011年,北京开放大学又把吴老师小学数学教师团队研修实践转化为网络课程,非常受基层老师们的欢迎。就这样,我们用了将近十年时间,把原来的一对一、一对多的教师学习方式,变成集面对面与在线移动学习等方式为一体的专业发展导向的教师学习方式。

海南三组代表(海南中学生物老师 黄良源):书中的《赋予故事更多的教育价值》一文使我想到,在这几年我参加的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中,经常采用基于某位老师的成长故事来做研修培训的形式,这种做法非常有效,学员非常有收获。您在文中提到“共同设计一个教育故事的框架”,您能否提供一个好的故事框架,让在座的名师也可以运用这个框架,把基于教育故事的研修做得精彩一些?

张铁道:其实,今天有一个主题越来越凸显,那就是我们大家都在结合各自的知识和实践基础,参与到今天关于教师研修的主题讨论中来。我自己的体会是,我们在做了很多工作后,能不能把我们做的教育实践故事讲述出来?能不能把我们做的故事再写出来?然后,我们能不能引领更多人再去重复地做,创新地做?

2002年,北京市东直门中学受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委托举办一次全市的高中研究性学习现场会,尚金华校长一行来找我一起策划这次活动。我建议,全市的高中校长来到你们学校,你作为校长不能不讲,但是只能从学校课程管理角度对研究性学习做一些简要说明,绝对不能多讲。同时,研究性学习是由老师们具体组织实施的,他们应该结合学科如何设计和开展研究性学习介绍自己的经验。但研究性学习毕竟是学生亲身体验的课程,学生最有发言权,所以应该把主要的发言时间交给学生。学校采纳了我的意见。

我们当时设计的结构是:校长用5分钟的时间,讲学校如何规划安排研究性学习课程;文科、理科两位老师用10分钟的时间,简要说明如何结合学科学习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后的一个多小时全部交给学生讲述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真实故事。

当天,学生们讲述了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采集数据屡试屡败的故事。学生们恰恰就是通过这种不断失败的经验,懂得了收集研究资料如何设计调查问题,如何选定好调查对象并找好恰当的时机调查,再如何加工、归纳资料。事实表明,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学习了如何以研究进行自主学习或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我们要鼓励老师们带着学生去做故事,鼓励学生讲自己的学习故事,把自己的体验变成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今天,我们大家聚集在这里,实际上也是在做一个教师研修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就是我们大家共同参与,在分享我们共有的知识和体验基础之上,共同建构出来的故事。而這个故事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各自的经验参与其中了,我们都在聆听别人的交流分享过程中,形成对于教师研修的全面认识。

三、研修总结

张铁道:各位老师,我们今天围绕教师研修专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大家都结合自身阅读本书的体会及自己的实践经验,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我们对教师研修理念、实践策略、成效评价、后续跟进、组织者角色与能力等问题的认识。在学习大家共同认识的基础上,我仅就今天的团队研修成果做一个小结。

(一)研修理念

今天我们共同合作开展的主题研修已经丰富和拓展了大家对于教师学习及其特点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从研修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成人学习理论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大家的体验表明,参与研修活动的群体都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各位作为学科带头人,不是以自己的资源来取代或冲抵其他教师的资源,而是去激发和汇聚尽可能多的教师的资源,再加上同伴的交流分享,共同建构更加丰富的、更加专业的资源成果。

各位学科带头人在总结促进和带领教师成长的经验时,概括出“梳理经验、提炼思想、付诸行动”,这就是基于实践、认识实践、回馈实践。在这种成人有效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共同创建并受益的是一种相互尊重、平等磋商、互为资源的学习文化,而不是“培训”情景中我说你听,我来教育你,我来培训你的单项教学。我们追求的教师研修,就应秉持“我尊重你的经验,我们相互切磋分享之后能够成为更有益的经验”的基本价值追求。

我个人理解,毛主席所说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际上是说:从群众中来的可能是良莠并存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缺乏逻辑的,不能够言之成理的言论或诉求。但是,回到群众中去的,就必须是经过加工后有主题的,有相应逻辑的,能够言之成理有实际意义的道理。

今天的专题交流也说明,教师研修必须要结合实际问题开展,教师要获得有意义的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亲身体验。在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触及某个具体的实际问题,一定要鼓励大家进行开放性交流。在交流基础上,每一个老师包括整个群体都认真倾听、开展反思,并在反思之后进行整合总结。

今天的研修活动,我们不是为了体验而体验,而是借助这种体验引导大家对教师研修形成一个相对比较清晰的、逻辑化的认识,而且这个认识是由大家共同努力建构而成的。这就使得我们每个人都从中获得了成就感。所谓“做中学”,就是一种深刻的、有价值的体验式学习。我们的故事表明,体验式学习离不开案例,离不开各自故事的分享,离不开我们的共识建构和行动改进,当然也离不开有意义的活动设计与引导。

以上这些,或许可以丰富我们对教师研修的性质、定位、特点甚至规律的基本认识。

(二)研修策略

开展教师研修的前提是依据任务或主题进行需求调查,再基于需求调查的结果,规划与设计研修活动。以今天的研修活动为例来思考活动的设计特点,我与大家分享了很多案例,尤其是研修活动中如何设计问题链。问题链很重要,不仅要让大家觉得有话可说,还要让大家说得有价值,而且还要让大家的说和说之间有互补性、建设性。

怎样设计和组织有意义的研修活动?我们通过多年实践,归纳出来四个层次16个字的总结:一是“巧在设计”。要遵循成人学习的基本特点,活动必须要有利于能力成长或者问题解决,并善于去做细化的设计,有步骤、有细节。二是“重在实施”。精心地实施活动设计方案,使大家充分地参与、聆听、互动讨论。三是“成在后续”。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有时候研修活动设计得不错,实施得大家觉得也满意,但往往会由于后续没有跟进,不能产出相应的成效。研修成果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决定着参与活动的教师是否有成就感。其实,成果就是对于我们想做什么、怎么做的以及做的结果的一种理性的记述和表达。四是“落在资源”。比如,我们进行需求调查,之后就可以形成调研报告。再比如,我们今天的研修活动,也将会形成汇集大家的反馈的成效评估报告和体现集体智慧的团队研修报告。来自大家对于教师研修的视角、观点、建议所构成的团队报告,将成为一份对于大家今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专业资源。

(三)成效评价

评价的主要教育价值不是比较高低,而是要通过评价促进研修活动的改进。大家提到,关于成效评价,既可以采用定量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定性的方式。比如教师的论文、获奖等,还有更多的是看不见的、内在理念的变化,最终反映在教师教学行为的积极变化及其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上。这些都可以作为评价的指标。

成效评价最关键的指标是对象的体验,对其产生了什么影响。在座的各位学科带头人,如果我们带的青年教师受益了,有成就感了,那么我们的研修工作就有成效了。我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七条关于优秀教师的标准:第一,具有坚定的教育职业追求,喜欢教师职业;第二,具有较为全面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积累;第三,具有全面的学生知识,能够读懂学生的需求;第四,积累了实际可行的教学知识与技能,善于依据教学主题和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有效引领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并从中获得有成就感的学习体验;第五,善于进行研究,研究自身和他人的教育实践;第六,能够保持身心健康和积极心态;第七,具有个人魅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四)后续跟进

后续跟进的目的是将学习与实践融为一体,带给教师有价值的职业进步和专业成长。各位学科带头人所做的最有价值的贡献不仅在于自己要身为表率,更应努力帮助在工作站学习的老师获得有意义的能力成长。

能力成长是一个行为干预和愿景引导的过程,不是一次就能达成的,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作为学科带头人,我们是特定群体的教师成长的引领者。我们要善于依据特定的主题学习或培养任务需要规划专题课程,把自己不断的成长和所带教师团队的成长,变成一种课程实施过程。

我最近参加了一次“如何推广优秀成果”的专题讨论。大家都知道,目前,推广先进经验的主要方式就是表彰优秀教师,请他们去做示范课、做报告、出著作或者带徒弟。但是,这往往很难达到激发更大范围成功实践所需要的实践能力赋予的目的。我们认为,推广成功教学经验也需要课程规划和教学过程,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学习,即“知晓”“会做”“有成就”。由此,你不仅可以明白“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能付诸自身教学实践;更能从取得进步和成效中获得成就感、建立自信。事实表明,真正的学习必须能够带给学习者以能力成长的体验,否则,就不是有价值的学习,也就不可能持续。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有不懈的动力去体验自己的职业幸福,才能够变成教师一直拥有的、不断推动他前进的成就感。这是我们作为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校长,都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们处于相对成熟阶段谋求造福他人和丰富自身的双赢策略。

(五)组织者的角色与能力

教师研修组织者需要为参与者创设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给力的学习体验。组织者既是同伴学习的促进者,也是高效的学习者。实际上,我们今天采取的是一种混合式学习策略。之前大家都进行了自主阅读,我们在现场开展多重交流,与此同时还开展了微信同步交流。之后,我们还会征集大家的学习体会,开展成效评价,并进行基于本次活动的专题资源开发。

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教学成功有四门必修课程:一是学术性课程,主要是对相对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二是实践类课程,把所学专业知识与自身工作实际相结合,并从中逐步积累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理念;三是人际交往课程,主要取决于我们是否善于倾听,善于交流,善于合作;四是研究性课程,把知识学习、实践学习、人际交往学习以研究成果的方式,言之成理地表达出来。

注:本次活动得到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乔树平和北京市中关村中学校长苏纾的支持。本报告得益于全体参与者的参与和奉献。文本由张铁道与张晓合作完成。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