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飞扬的是诗韵 沉淀的是诗情

时间:2024-06-03

龚天羽

当今的吟诵教学,规律之说日盛,而诗之情日渺,前人总结的“规律”反成蔽目之浮云。我们一线语文老师也希望通过中华经典的诵读和陶冶,为孩子们播下中国文化的种子,使他们成为有根的现代小公民。我在古诗《山行》教学中,尝试着引入吟诵之法,“音”的加入既为课堂增添了一抹亮色,同时也能为学生理解课文服务。

“远上寒山石径斜”,以“远上”一词入手,深秋的群山连绵起伏向远方延伸,怎么才能读出来呢?

学生说“把读音拉长”。

正中下怀,“那应该拉长哪一个字呢?”

有学生说“远上”拉长。

“难道长的是远上么?到底是什么伸向远方?”

“寒山,把寒山拉长。”

学生慢慢找到了方向,而这也和“平长仄短”的规律暗合,我们从诗意出发,渐渐寻找古人吟咏时的意韵。

“石径又是什么呢?”

学生陷入了沉默,我在路上画了一个十字路口,“看看这是什么?”

“这是双人旁的古字。”立马有学生反应了过来。

“对啊,双人旁表示道路或行走,在这里表示什么呢?”

“山里的路。”

“爬過山么?路怎么样?”

“弯弯扭扭,路又窄,可难走了。”

“特别窄的路叫作——”

“窄路。”

“小路。”

“山上的小路,山如此绵长,小路又如何呢?”我继续追问

“也一样,伸向远方。”

“该怎么读?”

学生也不自觉地把“石径斜”拉长了调子,因为和他们划分了节奏,石径处没有停顿,而且“径”是闭口音,不可以拉长,所以自然只能拉长“斜”音了。

下面学生就试着把整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深秋时节,石头铺成的山间小路向远方伸展。”

带着诗意,开始吟诵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学生对于“生处”的理解陷入了困难,有的把“生”理解成了生活,有的理解成了出生。

“人可以说是出生,白云只能说是形成,白云形成的地方,远不远?”

“山在远处,白云自然也在远处啦!”学生道。

“对呀,真聪明,你来喊喊远处的于子墨。”

只见他做足了架势,把小手做出喇叭状:“于——子——墨。”

“你瞧瞧,他把声音给拖长了,一听就知道于子墨离他很远,谁来读读‘白云。”

学生也把“云”拖得很长。

“嗯,这朵云离我足有好几里地。” “这朵云和我隔了一座山呢!”我欣喜于孩子们充满兴趣的尝试。

这不就是“言之不足,故长言之”么?

“停车坐爱枫林晚”,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写这句诗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运用轻松明快的读法、跳跃的节奏来呤诵。

“霜叶红于二月花”,体现作者对于枫林的喜爱之情,学生都能理解,但怎么读出来是个难题。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被霜打过的叶子比二月的花还红艳。”大部分孩子都能说个十之八九。

“哦,那你能评价下我们班么?就和其他班级比一比吧!”

学生一下子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我们班最棒了,比其他班好多了。”

孩子把“多”字拉得极长,我给了她一个大拇指,“你是真心热爱我们班级,光从你一个‘多我就听出来了,作者也是真心爱这片枫林,又该怎么读?”

孩子们自由练读,我在旁鼓劲:“拉得越长,越能体现出你的喜爱之情。”

看到孩子们兴趣盎然,有的孩子手舞足蹈,我内心深受感动,耳旁仿佛响起:“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我们错过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盛唐气派,没赶上“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宋词缱绻,在这个喧嚣功利的时代,更需要我们高举诗歌的浪漫,词曲的清丽,儒家的道义,老庄的修为,将这沉积千年的厚重,向孩童轻松讲述,这也是当代语文教师的责任和担当。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洋学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