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重视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时间:2024-06-03

易连云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我们能够看得见的东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好。但是一个很重要的隐患出现了,我们越来越不重视那些看不见的东西,人们似乎不愿意再去思考精神的力量与价值,而陷入物质的享乐当中。人们自然也不会去思考德国哲学家康德所提出的问题: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看得见的东西重要,而看不见的东西也许更重要,因为它是指导我们日常行为的潜在力量和法则。这种看不见的力量是我们进行自我修养、完善人生的重要资源。《中庸》开篇便讲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它所强调的是人的教育的基础与要达到的目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短短一句话,就道出了德育的精華,对于我们现在的学校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讲了太多“人为”与“外在”的东西,而忽略了人的天命或者说是人的本性。《中庸》从人的天命认识入手,指明了教育的开端。“天命”是什么呢?我的理解,它应该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它是与人共存、不可被消灭也不可被根除的东西。它既不是知识,也非个人的后天能力,可以通过外在的努力而习得,它就在每个人身上,这就是为什么《中庸》里讲“道不离身”。具体而言,人的天命包括人们常说的“七情六欲”以及孔子所说“食色,性也”。这些都属于人的本性,这些本性自人一出生就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其表现水平的差异只在于其“修道”的水平与自觉。

在日常生活中,“率性而为”“个性张扬”并无大碍,这也符合人之自然之道。事实上,人的情绪,包括人具有的自私基因与理念都是自然的,这些看似“恶”的因素成为人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的教育曾经完全无视这些东西,现在则相反,我们往往又只看到这些东西。我们要承认人的本性中“恶”的一面,但人也并非仅为自然的个体或者说是一个抽象的符号。人的社会属性才是其成为真正的人的标志,这种社会属性的获得无疑是与“修道”密不可分的,这也可算作学校、家庭或者社会德育的真正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校德育的效果与培养多少“表面听话”的学生无关,真正有关的是:我们所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自觉地控制自身的欲望”“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理智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更为关键,也更为难得的是:这种自我“修道”,从自己的生命自觉开始,一直延续到人生的结束,这期间矛盾交织,情感反复,永不停息,不到“盖棺”那天,谁都无法“定论”。

欲望深藏内心,如同心中之“火”,我们可能看不见,可能听不到,但它始终在燃烧。故《中庸》告诫我们:“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