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及时主动的爱到公正的第三方

时间:2024-06-03

薛元荣

教育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因此,教师面对学生成长要处理好个性发展与立规矩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修炼教育智慧的过程,具体地说,教师要在不同的阶段正确地发挥好自身的角色作用。

正确理解教师的爱,爱让学生从“陌生”到“熟悉”,融入班级中

对教师给予学生的爱,可能会被家长误解,或者教师本身也将其误解为“无微不至的爱”。其实不然,在学生的成长路上,教师是重要的他者。

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日常冷暖,是爱的最好的表达,学生也最易“知道”

教师的及时帮助让学生有了坚强的依靠,得到亲人般的照顾让学生难忘。教师在处理的过程中,一言一行,哪怕一个微小的表情都在传达信息。教师的忙前忙后、教师的着急、教师的匆忙和疲惫,学生都会看在眼里。如果教师的“爱”有规律,那么这个规律的核心就是真诚,是发自心底的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和职责,好好教书是最有力的爱

高超的教学艺术未必人人做得到,但认真和敬业是可以做到的。一名教师认真培养优秀学生、利用放学后的时间认真辅导后进生、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不放过一个错别字、及时反馈并和学生有效沟通,这些做法都是“爱”,学生都能感受到。如果再进一步,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感受进步和成功的喜悦,这种“爱”就更深远。

为了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需要,教师除了认真,还要有水平,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爱学生是要有能力的,信其道才可能亲其师。教师与其把精力全花在如何“管理”班级上,不如分一些时间用在提升自己上。现在的学生和曾经的学生,可能都特别佩服有水平、有道德的教师。

规矩是条条框框的硬性要求,教师的爱就是赋予规矩弹性,让学生认同

首先是学生要认识理解这些规矩,然后教师的引导使得规矩在执行中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

从“陌生”到“熟悉”,每一个学生适应的时间是不同的。不过,与其希望学生早日适应,不如用教师的温情把班级或者课堂建成一个快乐、有趣的地方,以吸引学生。比如,上课认真听讲,对学生而言,是规矩,也是保证学习效率的前提。但实际上,教学要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表面来看,“认真听讲”是要求学生,学生是被动接受,但如果教师注意教学方法,用良好的素养吸引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真听讲”。这种有形的规矩就化为无痕的认同。

规矩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级的升高,规矩会随之而变化。如,“认真听讲”,到了高年级,内涵发展为“学会学习”。“认真听讲”是被动的,“学会学习”是主动的。教师最重要的爱,是懂学生的成长,并在不同的阶段,升级规矩的内涵。

从他律走向自律,教师是公正的第三方,旨在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智慧

“他律”时期,教师要学会“放手”,因为学生总要学着自己长大;“自律”训练期,教师要做学生不离不弃的第三方。

满足学生被赏识的需要

教师爱学生,体现在赏识中,应该是真正的赏识,有根有据的赏识。有些教师随口的表扬非但不能称为赏识,而且一旦被学生怀疑甚至戳穿,教师的威信就会受到影响。真爱学生,才可能真赏识学生。真爱学生,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成长。在这个前提之下,教師就会走近学生,了解学生,进而理解学生,发现每一天的努力和进步,然后用赏识的眼光目送他继续往前走。教师必须明白,学生是有差异的;不但教师要承认差异,学生也要承认彼此之间的差异,从某种角度来说,每个人的起跑线确实都不一样。而教师的爱就在于给予每一位学生最适合他的关爱。

满足学生荣誉和自由的需要

年岁越长,学生情感的需要越强烈,其中之一俗称“面子”。我们都知道,批评要注意场合,不可伤其自尊心。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表扬也要注意场合,甚至要经得学生的同意。有的学校每学年根据考试成绩分班,有的学校在全校师生面前公开对家庭贫困学生的“爱心资助”,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的教师动不动就请家长,让学生在家长和同学面前“丢丑”“失了面子”、背负沉重的压力,有的因此酿成悲剧。每个人都渴望自由,学生也不例外。学生有思考的自由、独处的自由、沉默的自由、批评的自由、不受干扰的自由、隐私不受侵犯的自由……这时候,教师就是可以依靠的公正的第三方。

作为第三方的教师,有时是个调解人,大家坐下来讨论、沟通甚至妥协;有时是个法官,不得不狠下心做出“判决”,但这个“判决”一定要努力做到公平公正,且有示范作用,此后依例裁决。更多的时候,教师是一个教育者、引导者。作为第三方,教师一般不要时时处处都急于出面处理,不少事情可以让学生自行解决。但可以把一些典型的案例拿出来共同讨论,听听学生的意见。因为很多事情没有唯一的答案。比如,有的班长抱怨工作多影响学习、得罪人,教师可以用《蜘蛛侠》里的话告诉他: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

学生走向“自律”,最为有效的是教师懂得学生,然后因材施教,尤其是教育学生提高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智慧

学生管理要“柔软”,少一些刚性的“执法”和“司法”,我不太赞成过多的评比、检查、竞争、奖励,这些措施的效应是短期的,而且会患上依赖症。班级管理中大家都有体会,班级卫生要依靠评比、奖励才能打扫干净,时间久了,大家会觉得搞卫生是为了评比奖励。慎用惩罚措施,特别反对鼓励学生打小报告,这对学生人格的发展极为有害。

规矩要内化,前提是规矩是公平的,能给人以安全感。因此,制定规矩时,要充分讨论、分析利弊,要利他,更要利己。然后,学生从遵守规矩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让守规矩得到强化。比如,习作要求写真事、真人、抒发真感情,只要真正以“真实”为规矩,学生就会变得有话可写,而且越写越好。那么,守这样的规矩,不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也能让学生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自然地从他律走向自律。

有些教师把德育和教学分得太开,而事实上,有道德的教学就是最好的德育。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成功体验能强化其积极取向,最后成为学生的价值观和信念。同样的道理,学生不断得到第三方(教师)公正的评判、合乎情理的裁决,会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心里有着落,也就是说,他的自律是值得的,是有保障的。当自律有保障,学生才会自觉走向自律。

爱学生是教育的前提。老师的爱不是为取得短暂的“他律”,而要着眼于长远的“自律”。我们对于学生的道德成长规律掌握还十分有限,在未知的状态下,我们所有的措施都要慎重,而要把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理性判断能力、选择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