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王瑶
家长群体对于教师的评价具有较强的引导性。聆听家长对课堂、对教师的种种意见,既有利于强化家校联系,让家长理解并认可教师的辛苦付出,也有利于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专业素养的发展。
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既需要教师自身不断探索和实践,也需要外在的指导和帮助。依靠专家评价、同行评价的方式,教师会意识到自身与一名合格教师乃至优秀教师的差距,从而想方设法去弥补专业能力上的差距;依靠学生评价,教师则会意识到自己在教学对象心中的地位,从而纠正专业成长的方向,使自身更加适应学生的发展。
然而,良好的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努力的结果,教师对于自身专业素养的认知,自然也不能忽视学生家长的意见。很多时候,学生心中的好老师未必就是家长心中的好老师,而家长群体处于教育大门之外,却又始终关心教育、心系教育。家长群体对于教师的评价具有较强的引导性。聆听家长对课堂、对教师的种种意见,既有利于强化家校联系,让家长理解并认可教师的辛苦付出,也有利于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专业素养的发展。
基于此,A市B中学举行初一、初二年级“家长开放周”,邀请学生家长进班听课。其目的是向家长群体展示本校课堂改革成效,同时也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来,反馈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在为期一周的“家长开放日”期间,该校初一年级共回收“家长开放日反馈表”61份,其中有效份数50份;初二年级共回收反馈表87份,有效份数81份。反馈表共设置6道问题:对课堂的评价与建议;对本次活动的满意度;希望家长开放日的内容;想对班主任说的话;想对任课老师说的话;想对学校说的话。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及对部分家长、学生的访谈,笔者重点思考家长对课堂的关注角度及其对教师的评价,以期明晰家长眼中的优质课堂及优秀教师标准,帮助学校改进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家长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是体现教师素养最直观、最简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家长开放日”期间,该校初一年级学生家长共听课93节,人均听课1.9节;初二年级学生家长总共听课152节,人均听课1.9节。家长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虽然不成体系且比较零散,但这些评价或是对于教师专业技能的评价,或是对课堂氛围、师生互动等的评价,归根结底,家长所关注的核心亦是教师在课堂上所展现出的专业素养。而对部分学生家长的访谈结果显示,家长多是在收到学校邀请后自行安排时间来校听课的。多数家长所听科目为有意识选择的结果,只有极个别家长随机来校听课。
(一)听课节数上呈现出两极分化
在对家长进班听课的科目统计后发现,初一年级学生家长所听课节数排前三的依次为数学35节、英语28节、语文24节;地理、生物、音乐、思品课分别为3、1、1、1节。初二年级学生家长所听课节数为语文课44节、数学课40节、英语课30节;物理、地理、生物、历史分别为21、8、6、3节。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对“主课”,即语数外等学科的关注度颇高,而对“小课”,诸如音体美等学科的重视度不足,因而导致家长的听课节数上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究其原因,一是在家长的传统观念里,语数外作为必考学科,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二是因为从小学步入初中,学生学业下滑严重的学科也多集中在语数外等学科上。三是因为语数外等学科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概率更大些,这些学科教师与家长的联系也更为密切。
(二)课堂评价上“班主任效应”明显
在对问卷分析后发现,部分班级中,家长进班听课后对于某一学科的评价相当一致,即都是持赞赏和肯定态度,而这些学科的教师又都担任本班班主任职务。可见,在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上,家长的态度也受“班主任效应”的影响。日常教学中,班主任所授学科的课堂无论是纪律还是氛围都要好于非班主任教师的课堂。而家长对班主任任教学科的高度肯定,原因之一是这类课堂真正使家长感到满意。其二,则是因为有家长进班听课,加上又是班主任的课,双重效应之下,学生的整体状态要好于平常,课堂所呈现的结果也更完美。其三,不排除个别家长是在迎合班主任,故意给之以较高评价。总体而言,正因为班主任与家长交流之多、之广,双方的了解也较为充分,彼此之间建立了一定的好感和信任,所以家长对班主任任教科目的评價当然也会以鼓励和赞扬为主。
(三)不同年级家长的关注点不同
学生由小学步入初中,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学习面的扩大,更是其学习心理、认知心理的变化。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在课堂上的表现亦很明显,而这恰恰成了不同阶段学生家长所关注的焦点。初一年级学生因为刚刚步入中学,习惯养成、组织纪律以及学习兴趣成了家长关注的焦点,而初一年级教师能否注重对学生这几方面的训练,则直接决定着家长对课堂的评价。初二年级学生经过长期训练,在组织纪律、习惯养成方面问题不大,家长的课堂评价则侧重于教师授课的生动性及趣味性。从家长对学习习惯、纪律等的关注,到对授课生动性及趣味性等的关注,这既反映出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同时也启发教师课堂上关注点应有所平衡与兼顾。
(四)课堂氛围为最直观的课堂感受
家长群体因为缺乏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其对课堂及教师的评价角度难免会有些不专业。然而,优秀教师的课堂自然有其共同之处。问卷分析发现,家长对于课堂最直接的评价就是关注课堂氛围,“课堂气氛很好”“课堂氛围活跃”等围绕课堂氛围所进行的评价是家长群体最为普遍的做法。其他诸如“兴趣”“纪律”“师生互动”等都建立在对课堂氛围的评价之下。而对比家长群体的评价,课堂氛围好的老师,其在同事及学生的评价当中亦是优秀。
二、家长视角下的教师素养要求
通过对家长反馈表的分析,概括、归纳和总结家长群体经常使用的评价词汇,我们发现评价词汇出现的频率越高,则意味着教师这方面的素养是家长群体一致认可或一致认为教师所应具备的。
(一)突出的教师专业精神
虽然在对课堂的“评价与建议”一项中,家长鲜少提及教师专业精神,但在“对教师想说的话”一项中,九成多家长都感谢老师对孩子的辛苦付出。这当中“辛苦”“付出”“耐心”“关爱”等词汇出现频率较高,而这些也都属于教师专业精神范畴之内。可见,家长所希望的就是将孩子交到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手中,这是家长群体普遍的心愿和态度。同时,这也说明了教师专业精神对教师工作状态、育人状态的重要影响。
(二)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
在听课过程中,家长并非是从知识获得的角度去评价教师授课的优与劣,而是从教师如何传授知识的角度去对课堂及教师进行评价。例如,家长会用“生动”“形象”“易懂”“到位”“细致”“注重思路点拨”等词汇评价教师的教学。这分别占到初一、初二年级家长评价总数的49%、26.7%,而这些教学特点,显然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积累的结果。
(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初一年级家长在课堂评价过程中更看重课堂纪律的规范性,初二年级家长则更看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课堂纪律、师生互动,都需要建立在教师有效的课堂组织管理之上。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保证课堂的纪律,这是教学得以持续进行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施展自身专业素养,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师生互动来突破教学重难点等。
(四)教学具有个人的风格
正如课堂氛围是家长能够直接感受到的一样,一节课上,教师的各种言语、动作等所产生出的一系列影响,也是家长所能直接感受到的。基于此,家长会用“严肃”“温和”“幽默”“自信”等词汇来对教师进行评价。这类贴在教师身上的“标签”具有浓厚的教师个人色彩,因而容易引起家长的注意并留下深刻印象。教师所呈现出的个人色彩,就是通常所谓的教学风格。在对部分家长及学生的访谈中我们发现,有风格、有魅力的教师,会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因而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五)关注学生的课堂体验
不少家長在课堂评价中使用“互动”“兴趣”“激情”“合作”等词汇,这类词汇,有的聚焦师生之间的交流,有的聚焦学生的兴趣调动,有的则聚焦教师的授课风格。但当家长就课堂教学中的某一个环节使用此类词汇做点评时,则意味着此时此刻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很和谐的。教师在关注学生的情感,学生也在配合教师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占据主导作用的教师时刻在乎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才会呈现出别样魅力。
三、家长视角下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策略
专业成长是一名教师由入门到合格直至优秀的必由之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就是自身专业素养的逐步提升。诸如专业精神、教学技能、课堂管理、班级管理、师生沟通、教学风格等,都是教师专业素养所需发展的内容。家长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亦成了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所应参考的依据之一。
(一)依靠家校联系反思自身
一般而言,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会比较多,而科任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则非常有限。但家长作为“站在教育之外关注教育的人”,其观点和态度具有较强的借鉴性,同时也是教师自我反思的一面镜子。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家校联系本,了解家长的所思所想,以及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比对这些能力要求,反思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加强课堂的研究和实践
课堂本身就是教师专业能力体现的载体。无论是家长,还是专家同行,对教师最直观的评价就是对其课堂的评价。因而,通过对课堂的研究,反思教学之中的每个环节,思考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方式、学生合作的实施方式等,并在下一节课中进行改进,如此反复的思考、改进;再思考、再改进之后,教师的教学能力自然会大幅度提升。
(三)基于学情分析调整专业发展着力点
不少优秀教师很关注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学生中间的反应,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第一评估人,因而,对学生的分析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针对近期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总结学生常犯的错误,反思自己在这一知识点的讲解是否存在问题,进而探索相应的改进措施。再比如,当课堂提问时,学生时常默不作声,那么教师则该反思自身的课堂语言是否不够新颖有趣,授课方式是否呆板传统?如此对学生进行研究,教师自然会成为最了解学生的人。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转型期,其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等也都处于剧烈的变动期。初一年级学生需要教师在纪律、学法、习惯等方面给予充分指导,课堂上教师也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注意力、纪律等问题;初二年级学生则需教师在人生规划、知识的清晰度上下功夫,在课堂上关注更多的是学生是否听懂并理解透。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会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变化,适时调整自身专业发展的着力点,以匹配学生的内在需求。
(四)比对同行完善自身能力
对教师而言,既需要听取外界的建议和看法,以帮助自身完善能力结构;同时,也需要强化内在动力,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弥补自身能力上的短板。对于起点相同的教师,三到五年后的专业发展变化就会显示出彼此的不同。因而,在专业素养形成的道路上,教师可以为自己树立一个同行目标,这个目标既可以是学习榜样,也可以是某位专业素养训练不到位的教师。通过借鉴他人先进经验或反思他人身上的不足,来完善自我,这也有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第二中学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