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推进中国新科技消费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4-04-24

(西南财经大学 消费经济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00)

一、迎接新科技消费时代

进入21 世纪,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加快、持续深入,新技术、新业态已经全方位渗透到人类生活领域,由此衍化出系列新兴消费生态,掀起了方兴未艾的新一轮消费革命。为此,笔者尝试提出“新科技消费”概念。所谓新科技消费,是人们对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新能源、纳米技术、生命科学、基因工程等系列新科技所创造的产品、提供的服务的生活消费活动。简言之,新科技消费是新兴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消费领域的应用。新科技是新消费实现的技术基础和前提,新消费是新科技最广阔的应用领域和最终的驱动力。

(一)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的智能化时代已悄然来临

互联网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普及以来,短短20 多年,信息技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交汇融合,拉开了通信、能源、物流以及支付手段改天换地的大变革,颠覆式地改变了世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方式,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众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人类社会跨入新一轮技术革命时代。进入21 世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系列新兴技术,创新步伐加快,特别是近十年兴起的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推动了人与物、物与物、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方式和作用方式的大变化。万物互联的诞生,不仅加速了生产、流通和消费变革,更开启了人的思维与认知方式变革,前景更不可限量。诚然,目前人工智能领域还处在为其他产业赋能即“产业+人工智能”的阶段,与其诱人的前景相比尚属初步,要使人工智能成为独立的产业尚需时日,要成为社会公用的基础设施,历程更为漫长。尽管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人工智能的潜在用途尚有几分神秘色彩,但是它的发展速度相当快。5G 网络的商业应用,为区块链、物联网提供了相应的物质技术条件,现在又开始研发6G。各项激动人心的发明不断涌现,其指数级、组合式创新的强大功能已深深打动科技界和产业界。可以预料,人工智能将会比互联网更全面而深刻地影响整个社会生态。

(二)科技革命催生产业革命

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建立在新科技基础上的新产业结构,是全面提升国民经济生产率和增长质量的强大驱动力。当前,各发达国家都在加紧部署和争夺高新技术的竞争优势,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上投入庞大的人力和财力,力图重塑产业格局。日本学者甚至提出“人工智能是日本再次腾飞的机会”[1]。

中国全力实施高新科技强国战略,旨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目前,举国上下以自主创新精神推进新科技全面赶超式发展,在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有的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践表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为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三)工业革命必然带来消费革命

产业革命与消费革命相伴而行。产业革命是消费革命的必要前提条件,消费革命是产业革命的持续驱动力。(1)在中国,以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其应用普及程度与应用深度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市场交易方式、物流方式和消费新业态,推动了消费者、消费对象和消费环境等消费要素的变革。(2)新科技全方位渗透到消费前预估、消费中体验和消费后效益评价的消费全过程。消费选择范围、实现方式及效益感知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快了消费个性化、多元化、体验式发展进程。(3)应用新科技采集、储存、分析海量的消费数据,显著增强了实体经济、金融体系对消费需求的适应度,促进了生产流通与消费的深度融合发展。(4)“互联网+”已加速延伸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技术领域,特别是“智能物联+产业”异军突起,日新月异,初步展现了“智能物联+消费”应用的广阔前景。

从目前看,服务消费是人工智能造福人类的最佳领域。现代信息技术与服务的结合,改变了服务产品的形态与传输手段。“新科技+医疗”“新科技+教育”“新科技+旅游”“新科技+文化”,等等,展现了服务产品“可存储”“可交易”的新属性,显著提升了服务生产效率及服务消费效益。人工智能与服务的结合,进一步开辟了服务的生产、流通、消费的新天地,在实现服务产品个性化消费方面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应用前景。人工智能与生物基因工程结合,可以构建每个人360 度精准画像的医疗档案。智慧穿戴设备能把握个人的日常健康状况及其生活环境,提供精准的医学指导和医学管理服务,进一步增进民众健康。在教育服务上,新媒体数字化技术表现手法、交互性传播模式,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理解、判断、归纳总结等开发思维能力的新手段;能分析个体的学习能力及潜力,提供个人最适宜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即使地处边远山区的孩子,也可以运用大规模开放课程,以适宜的方式在线学习而成才。更不必说,运用于住房、汽车、家具、用品等各类消费对象的物联网络,可打破传统时空观念,为每个人提供个性化服务,使人们生活消费的快捷、温馨、安全、健康、趣味、愉悦等体验达到空前高度。更有意义的是,它不仅可以创造丰富的个体体验,而且还使群体产生更多愉悦。这就为构建智慧城市、智慧社会,乃至智慧地球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

(四)新科技消费颠覆式改变了传统的消费生态

消费者、消费对象,以及消费的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通过互联、互助、共享,形成一个彼此呼应、密切配合、有序运转的大网络,催生了层出不穷的系列新功能、新结构。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消费活动,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都在网络上被记录、被保留,由此形成的超大数据和区块链,能够精确计算出个体及其家庭生活消费需求、购买习惯、更新周期及消费环境等,从而能构建精准的消费品和服务的营销模式。所有人通过共同的数字网络彼此相联,它不仅带来消费的便捷与舒适,而且革新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相互关系。消费者不再是单纯的购买者,还是消费对象的设计者,同时也是生产过程的参与者,以及生产、营销的全程监控者。由此创建消费者与经营者信息能够完全对称的环境,从而宣告消费者主权时代真正到来。

(五)新科技消费是拉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强大引擎

经济实践已经表明,借助系列新消费技术,消费者与终端生产者之间的割裂状态逐步消失,传统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功能逐渐瓦解,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与消费无缝对接,产、销、支付一体化的生产-消费模式必将占主导地位。新科技消费发展带动传统消费市场发展,进而引领整个消费市场发展。新科技消费驱动新科技产业发展,进而推动全产业发展,最终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这种连锁放大作用愈益强化,从而真正实现消费需求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有的主导地位和最终驱动作用。

综上所述,消费需求、消费供给以及整个消费过程发生的系列新变化,加快了城乡居民步入新科技消费时代的步伐,显著增强了广大民众消费的便利感、快捷感、舒适感,显著提升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优化了消费结构,推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进程。

二、析新科技引致结构性失业和收入分化

新科技发展能够导致一批工作岗位被取代,出现结构性失业,同时加剧社会阶层收入两极分化,这是西方学者的主流观点。对此,笔者尝试作出基本分析。

(一)析新技术应用的结构性失业与就业

在西方国家,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新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对具有技术能力的劳动力需求增加,简单体力和简单思维的工作岗位需求下降。借助新科技,相当部分主要依靠计算、程序性、固定节奏类岗位,如收银员、记账员、营业员、清洁员、驾驶员、机械操作工、翻译、行政秘书等,已经并将可能被信息技术或智能机器人代替,出现了新的结构性失业或者如凯恩斯所称的“技术性失业”。其中既包括蓝领劳动者,也包括相当部分白领劳动者。

一方面,应当认识到劳动力需求结构的这种变动具有必然性。中国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当前已经加快使用机器人。可以预料,技术进步对企业人力资本结构的冲击还将持续扩大。但是,至少从目前看,机器人还不能代替人类思维,它们难以胜任厨师、花工、服装设计、心理医生、警察等工作岗位,无人驾驶目前还无法应对所有复杂路况,机器人更难以创作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造型艺术等精神产品。诚然,飞速发展的新科技及其运用究竟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目前尚不得而知,对此永远不要随意说“绝对不可能”之类的话。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未来世界将是人与机器设备、人工智能协调融合发展的时代。人作为自然界最有竞争力的生物体,创造性学习和驾驭自然界的能力永无止境。

另一方面,新科技又创造出一大批新工作岗位。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创造出如软件开发、数据分析、机器人制作、人工智能培训、电子货币管理、基因咨询、健康管理、网络媒体传播、电子商务、物流快递、设备维护、网络监管等大批全新就业领域和就业岗位。新科技消费开拓了技术创新与就业新领域,极大发挥了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中国近十年来的实践表明,新科技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正在深刻影响中国就业结构变化,高技术制造业、新兴服务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持续增强,加之适龄劳动人口持续减少,就业市场劳动力总体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高技能人才尤其短缺。

与此同时,新科技消费展现了琳琅满目的物质财富、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极大地拓展了消费者视野,显著提升了劳动者科技素质和人文素养。特别是新科技消费增加了劳动者的闲暇时间,有助于运用新型教育手段和教育工具继续学习,提升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及适应新型技术岗位的能力。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即“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2]。

新科技所拉动的社会需求总量和社会供给总量的快速增长,成为支撑各个产业投资增长的重要动力,带来劳动力总量增长。素质提升、总量增加的劳动者,掀起一轮又一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热潮,进一步增加了社会消费总需求,这就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由于采用新技术造成劳动岗位消失带来的社会影响。这就是以新科技消费培育消费新动能,又以消费新动能推动劳动力素质提升、就业扩大,再以劳动力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推进经济增长,进而促进新科技消费增长的良性循环。

需要强调的是:社会要着力构建各个群体人力资本公平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充分发挥新科技内生的公平和普惠属性;增加各种经济要素的流动性,打破地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各种违背要素合理流动的行政管制,增加自由择业机会,注重增强各个群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就业能力。

(二)析新科技应用的收入“技术变革陷阱”

从各国新科技应用实践看,由互联网行业发端的新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成为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推动西方发达国家全社会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力量。除了数字技术等新兴科技开发人员的收入提升以外,其他普通劳动力价值在GDP 中的份额趋于下降。借助数字技术在生产、通信和交通领域的大规模应用,产品规模扩张,成本大幅下降,资本所有者及高层管理者获得了丰厚利润,更多的社会财富向比例更小的人群倾斜,由此导致社会两极分化现象加剧,有的学者将其称为收入的“技术变革陷阱”。据英国慈善组织2015 年报道:在新技术获得广泛应用时期,全球最富有的1%的人口占全球财富的比重,从2009 年的44%,增长至2014 年的48%,与此同时,全球80%的人口,只分享到5.5%的财富[3]。当前这种收入鸿沟还在继续加深。

建立在万物互联基础上的物联网,将通信互联网、能源互联网和物流互联网加以融合,形成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社会共享的“公共资源网”,成为更高级的新兴智能经济体的基本架构,能够最大限度节约能源和运输成本,改善生产、消费环境,造福全体居民。从各国新科技应用实践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通过国家层面的强力调控,充分保障这种“社会公共资源”的社会公共属性,构建起造福人民的制度体系,有效防止新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两极分化,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新科技消费全体人民普惠享有、美好生活全体人民普遍享有。可见,所谓新科技条件下收入的“技术变革陷阱”并非不可改变的铁律。

目前,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中国整体内需市场呈现增速边际递减态势。但在传统制造业增势下降的同时,新科技产业和新科技消费的需求增势不减,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产值及投资额均持续增长。在社会商品零售增幅下滑的同时,电子商务销售增长持续强劲。2019 年前三季度:全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3.1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4.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9.8%、8.0%。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3.8%,增速比全部投资快8.4 个百分点。全国网上零售额73237 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7 777亿元,增长20.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9.5%。限额以上单位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41.6%、11.1%。[4]新科技快速增长的“红利”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普遍采用,精益生产、全面成本和质量控制,以及商业链与消费链的再造和重组等因素。可以肯定,这种“红利”必将扩散到更多行业和领域。

随着新科技消费品和服务生产规模扩大、质量提升、价格下降,劳动者实际工资趋于上升。明显的事例是,近几年移动通信设备及通信技术服务价格稳步下降,相应需求扩大,民众实际收入上升。同时,技术进步为劳动生产率提高、收入增加创造了坚实的基础条件,将逐步改变中国劳动者收入占GDP 比重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现状,由此又为生产和流通领域科技创新及其实际应用开拓了更广阔的有效需求空间。

(三)新科技消费发展的普惠性前景

在中国,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极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创造出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全体社会成员消费水平的普遍提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在即将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中国面临的重要考验,不只是如何继续推动改革与发展,使日益扩大的中产阶层消费水平持续升级,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地平等惠及全体人民。当前,需要构建“脱贫后奔小康”的长效机制,使数以亿计的刚刚摆脱贫困的低收入者,不停滞于温饱水平的低层次消费需求,而是持续提升消费能力,积极投身新科技消费大潮流,尤其是借助新技术力量,通过即时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相联系,作为市场新生力量跻身全国甚至全球市场,开拓新的生活境地,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从而能动地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

放眼世界,基于数字经济的创意和发明具有无限扩展性,知识体系在分享中呈几何级数增长,资源效率大幅提升,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已经从有形的物质转向无形的知识与创新,这就对传统的“资源有限、需求无限”的经济学假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有可能改写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和罗马俱乐部的“增长极限论”。现代科学技术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新科技发展将为改善人类生活品质带来福音,能够为解决诸如地球变暖、人口暴增、资源枯竭、饥荒、疾病、贫富两极分化等重大问题提供有效的治理方案。在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科技创新是人们从贫困迈向富裕、从污染变为清澈、从病态走向健康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与先进的社会制度相结合,可以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强大力量。

三、加快中国新科技消费发展的几点建议

推进新科技消费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课题,笔者仅就当前的相关情况提出几点简略而肤浅的认识。

(一)加强新科技消费的经济学研究

以服务城乡居民消费发展为己任的中国消费经济学,需要将惠及全民、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科技消费作为一个重点研究领域,开展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度研究,为国家推进新科技消费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当前需要着力研究新科技消费的基本特征、新科技消费需求增长规律、新科技消费的结构层次、新科技消费的水平与方式、新科技消费与其他种类消费的区别与联系、新科技消费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及发展,推进研究中国特色新科技消费发展的目标任务、阶段性特征及发展趋势,推进研究新科技消费的难点、重点及其对策,等等,直接服务人民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

(二)加快推进居民新科技消费进程

现阶段需要在需求和供给两端发力,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着力于智能制造和使用进程的创新,提高民众新科技消费热情。提高国家资源有效配置效率,扎实新科技消费的物质技术基础,尽力补好短板,避免新科技产品受制于人。相当部分智能生活产品表现为与消费过程合为一体的服务,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在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应在服务领域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创意经济、体验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提高新科技投资与新科技消费的融合度,不断拓展新科技消费产品规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降低新科技消费产品的市场价格,充分体现新科技消费的大众普惠性和公平性,让全体人民切实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三)充分发挥中产阶层新科技消费对国内高端技术产业的拉动力

随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民众对高科技消费品和高档次服务的市场需求空间巨大,特别是4 亿人的中产阶层,已成为国内新科技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但是,相当部分中产阶层消费者成了国外新科技消费品牌的积极购买者,每年有相当可观的消费购买力流向国外,这既表明国内消费品和服务的技术档次和质量与国外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同时也表明国内产业提质升级的市场空间巨大。

当前的情况:一是如华为、联想、小米、阿里巴巴、腾讯等一批高新科技企业,以及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的一批科技公司,已经走在世界相关新技术应用的前列。二是西方高科技公司在中国投资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限制,这就为国内高科技企业自主创新发展、开拓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提供了契机。三是在全方位对外开放态势下,国外进口消费品和服务还会增长,势必能促进国内企业加快升级步伐,提升竞争力。四是为了降低制成品周转次数,满足距离目标消费群体更近的需要,世界出现了若干区域性产业链。中国位居世界全产业链国家之首,完全能够凭借国内制造业雄厚实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增强中国企业竞争力以及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国内高科技优质消费品、优质服务品牌,必将进一步受到广大民众特别是中产阶层的青睐。国内物质和精神文化消费全面升级所形成的超大市场,将是未来几十年拉动中国高科技产业乃至整个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

(四)构建激励新科技消费创新的制度文化

创新是激励新科技消费发展的不竭推动力。科技创新与消费创新都源于社会制度文化创新,需要从国家层面到社会舆论,形成鼓励和保护民众积极尝试新科技消费的热情。例如支付宝、微信、共享单车、区块链、网络抖音、滴滴专车等,有关部门对其采取宽容、观察、容许市场竞争、保护知识产权,同时规范管理的理智态度,受到社会普遍好评。反之,如果采用“管”字当头,抓住其某些不成熟、不规范之处,动辄整顿甚至封停,势必会扼杀消费者勇于体验新科技、企业勇于投资新消费的热情,压抑新科技消费发展,阻碍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需要指出,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科技,为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奠定了优良的物质技术基础。数字技术给社会各阶层带来公平包容、普惠共享的创新发展机会。新科技消费市场同样要坚持互信合作原则,倡导诚信协作的市场环境,鼓励高技术中小微企业和现代服务初创企业开发系列新科技消费项目,防止垄断和“赢家通吃”。为此,要深化改革,激励各类企业和消费者投身新科技消费的创新精神,加快破除阻碍新科技消费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构建支持生产、流通和消费创新发展的系列制度,降低新科技消费市场准入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公平包容的市场竞争环境。

(五)兴利除弊,防范新科技消费带来的风险和隐患

新科技消费势必会面临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摩擦。科技创新推动了全球化,全球化浪潮又加快了科技创新。新科技创新和全球化进程,客观上必然会加深世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趋同化进程,影响和冲击各个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为此,在新科技消费中,需要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坚持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与此同时,吸收西方文化艺术中的精华,融合中西方文化优势,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中国特色消费文化,推进世界命运共同体建设。这方面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复杂。

数据共享是数据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这必然带来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的矛盾。“互联网+消费”产生的海量数据,其中有相当部分属于消费者个人信息(包括个体的敏感和隐私信息),其采集、加工及共享这些数据,需要平衡信息产业发展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的关系,明确以造福社会公众为宗旨使用个人消费大数据的原则,强化保障消费者个人信息隐私权,约束和规制数据掌握者特别是垄断网络海量数据的超级大公司利己的私权力,特别要防止少数大企业操控民众的信息获取权和选择权。

建议成立国家及社会层面的“新科技消费权益保护”机构,统一规制整个数字经济消费安全的各个层面,包括统筹现有的“一行三会”的“金融安全保护局”,做好消费者个人隐私保护与消费行为数据商业化应用的平衡。加强系列新科技消费立法,切实保障国内外投资者、金融消费者、新科技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当前需要着力打击各种网络违法侵权行为,特别要加快增强互联网空间安全防御能力,提高网络、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管理水平,净化新科技消费的运行环境。同时,需要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作用,加强新科技消费研究,加强消费者教育宣传力度,大力普及新科技消费知识,增强广大消费者主动自我维权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需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在增强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消费生活透明度方面特有的优势,发展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齐心协力共同维护新科技消费良好的人文和社会环境。

(六)加大政策调控力度,保障消费需求持续提升

当前,受世界经济疲软、中美贸易战、国内产业转型的交织影响,消费需求增速出现间歇性下滑。面对城乡居民消费增长实际,消费领域同样需要告别数量型增长模式,真正转向以质量谋消费转型升级、以质量服务消费者之路,以消费质量全面提高保障经济社会持续进步。(1)加大高新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2)普遍构建消费品和服务进入市场的质量标准,着力构建各类面向大众的公共数据服务平台,加大消费市场的透明度。继续强化市场环境整治,淘汰一批假冒伪劣、质次价高的消费对象,强化违法经营者被淘汰“出局”制度。(3)全面提高民生水平,在继续激励中产阶层升级消费结构的同时,注重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标准,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增加各类新科技消费。(4)充分利用新科技力量,加大新科技消费中的社会公共消费部分的发展和壮大,防止社会公共领域退向私有化,不断提高全体社会成员新科技消费的普惠效益。(5)在充分发挥消费推进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以及国内市场发展的“顶梁柱”作用进程中,需要遵循消费需求自身的周期性及螺旋式上升规律,探索构建“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全面小康后的现代文明消费生活方式,锻造消费需求上升的持续性、有效性和普适性。

十四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必将焕发出持久不衰的消费激情和强劲动力,这是持续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经济红利”。紧紧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认准目标,集中力量抓基础、抓改革、抓创新,拼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攻坚克难,共度时艰,这是中国全方位挺进新时代的“科技红利”。着力改革、调整、完善国家的政治生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旗帜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中国保持前进定力的“制度红利”。中国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和坎坷,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