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陈赛珍
摘 要: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重视情境的创设,但是情境创设能否抽象出数学问题?一堂课需要创设几个情境?本文结合“除法的简便运算”一课,谈谈对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
关键词:教学情境;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此,很多教师都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是可喜的。最近有机会听了一堂“除法的简便运算”课,给笔者深深的启发。
一、教材编排
教材的编排从四个层次展开:首先安排两组准备题“24÷2÷3”“24÷(2×3)”“60÷6÷5”和“60÷(6×5)”的计算,从结果分别相等中,让学生初步感知除法的性质;其次是安排例16给小猪喂药粉的应用题,通过两种方法的解答,得到两个相等的算式,引出除法的性质;再次安排例17根据除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主要就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把除数分解成两个数的积,进行简便运算,重点讨论“为什么把35分解成7×5”;最后巩固练习,同时渗透其余两种情况的简便运算类型。
二、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今天课间餐吃了什么?
生:面包。
师: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老师分给组长,再由组长分给同学。
师:我们把这种分法称为连续分好吗?
生:还有老师平均分给每个同学。
师:这也可以,我们称为集中分。
说明:教师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通过课前谈话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架设了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数学材料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2.上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解决一个问题:分桃子。
教师用多媒体动画出示孙悟空分桃子的情境:花果山上长了很多桃子,有一天小猴们摘来了24个大桃子。这时,你们看谁来了(孙悟空)?孙悟空准备平均分给这批小猴,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多媒体中篮子故意挡住部分小猴,让学生数不清有几只小猴。)
生:每只3个。
生:每只4个。
生:要先知道小猴只数。
师:孙悟空也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们有什么办法很快知道小猴的只数?
生:排队。
教师操作媒体出现:
△ △ △ △ 第3排
△ △ △ △ 第2排
△ △ △ △ 第1排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师:请你帮孙悟空出出点子,怎样把桃子平均分给小猴们?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交流。
师:谁能代表自己的小组向全班同学说说?
生:由孙悟空2个2个分给小猴。
师:谁能把这种分法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
生:24÷(4×3)。
生:24÷(3×4)。
师:谁能告诉同学4×3或3×4表示什么?
生:孙悟空集中分,就先要知道小猴的只数,4×3或3×4就是小猴的只数。
师:还有其他的分法吗?
生:连续分,孙悟空先分给组长,组长再分给小猴。
师:算式怎么表示?
生:24÷4÷3。
生:24÷3÷4。
师:24÷3表示什么?为什么再除以4?
生:表示孙悟空把24个桃分给3个排长,再由排长分给每排4只小猴。
师:说得好!不论是集中还是连续分,每只小猴都平均分到了几个桃(2个),所以这些算式可用(等号)连接。
24÷(4×3)=24÷(3×4) 24÷(4×3)=24÷4÷3
24÷4÷3=24÷3÷4 24÷3÷4=24÷(3×4)
说明:教师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除法性质教学的载体,帮助学生建构除法性质的生活实体模型,从本质上揭示除法的性质。
三、教学启发
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首先,教师创设了孙悟空分桃的教学情境,分物体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对于他们来说具有一定分东西的经验,教师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头脑。其次,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从上述教学过程我们还可发现,教师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设了桥梁。从课前的谈话到课中新课的展开,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感性经验,并辅之现代教学技术,展示“分组排队”“集中分”“连续分”的现实情境,使学生经历生成数学知识的真实情境,获得建立概念、探究规律的机会和途径,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