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

时间:2024-06-03

杨升耀

随着时代发展,教学任务的评估也变得更高,更强,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传统教学中忽视的“学”的部分,让“教学”变得更加有效率,更加完善,其强调学生在教学任务中角色的重要性,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师生结合,共同进步。应这一要求,导学法诞生,针对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更加清晰明朗,以学生为中心。本文就这一话题做出思考与讨论。

一、导学法应用 推陈出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以数学课本为中心,知识面狭隘,不注意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不注意其他方面的解析,忽视了学生的感受,而对于导学法而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只是一个辅助的角色,更多的任务都是学生自己承担,自主探索,所有的教学任务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的任务就是“导学法”中的“导”。那么,如何“导”呢?突兀地引出新的学习概念会让学生们手足无措,这时候,教师应该借助以前所学,进行延伸和扩展,引导学生们探索新的学习方向,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步伐,带动学生们。

例如,在进行到有关对数的章节时,教师就可以对以前的一元二次函数、指数等进行异同的分析,总结他们各自的特点以及图线的大致走向等。对数函数的本质是什么,是学生们最好奇的部分,那y代表什么呢?从根本上来说Y就是a的多少次幂是x,是求解底数一定,值一定的指数的运算方法,最简单得就像问2的多少次幂是64?所以y=log(2)64,y=6。从指数与对数的关系来看,学生们就能很容易地了解对数,进而掌握对数,应用对数,了解不同对数模型的基本走向,熟悉地掌握,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数学的敏感度,加深对数学的感知,而不仅仅停留于认识和简单记忆的阶段,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在脑海中有一个关于数学的综合体系,不会在考试时遇到与对数有关的但平时训练没有遇到过的题型就手忙脚乱,停滞不前。

二、导学法实施 合作探究

导学法的实施要依靠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合作与探究,首先教师应该将学生们分组,并且注意自学素养好的学生与稍差一些的学生的配合,大家取彼此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的精华,弃掉糟粕,实现双赢的局面。导学法结合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真正地确立了知识的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是学习的领导人,而非奴隸。大家取长补短,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自由发展,不再受到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不是主体情况的限制,真正的突破自我,发展自我,开发潜能。

例如,在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章节,关于三个基本定理,学生们就需要合作探究来证实。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一共存在几个平面?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存在几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学生们针对这种总结性定理的问题,需要尽可能广泛的举出适合的例子,所以教师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举例,进行总结,争取让自己的结果更具有广泛性与普遍性:“直线上两点在一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该平面内;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两不重合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可以通过举反例对该结果进行否定,这就是合作探究模式,提高了学生们对课堂的参与度。

三、导学法效果 总结升华

课堂教学融合了知识的接收过程、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过程还有数学问题的反馈过程等,因此,以总结归纳升华的方式结束一课时的数学学习过程,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按时做好学生学习的总结工作,既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动态,按需要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进程达到有条不紊,在考试来临之际能够从容应对,而不能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有效的总结升华主体仍然是学生,教师只是起到补充作用,引导学生们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以总结内容作为结束本课时的步骤,进行升华,争取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师应该将各种集合的概念给各位同学,给出题目“已知集合A有n个元素,(n≥1),那么它有几个子集,几个真子集,几个非空子集?”同学们先自主学习,研究课本例题,再分析集合的界限与关系,总结出自己的结果,然后同组成员彼此分享所学,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提高,根据带有数字的而不是题目中的不确定参数n来找关系,总结探讨,得出结论,知道这样的非空集合有2n个子集,有2n-1个真子集,有2n-1个非空子集,教师最后进行补充,将升华后的结果展示给学生们看。这些结果经过自己和同学们的亲自努力总结出来,不论经过多长时间,学生们一定记忆犹新,不会很容易就将结论忘记,并且也巩固了总结结论的一些方法与模式,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自主学习基础。

总而言之,这种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体现了高度的创新性,也充分地确立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提升了他们对数学问题探讨研究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们的数学自主学习素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