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侯健良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对话的有效手段。而追问就是提问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的“二度提问”,意在促使学生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促进他们不断深入探究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追问要把握有效的时机,不能重复提问、滥问、乱问,应顺学而问,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化解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一、在“错误”处追问——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数学知识抽象、难懂,加之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记得曾经有人说过:“教室——学生出错的地方”。其实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面对错误的态度。教师首先应正确解读学生的错误,剖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运用正确的纠错方法,使错误成为鲜活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可以将引导的策略隐藏在巧妙的追问中,通过追问,让学生主动纠正失误。
在教学这样一道题目时:“A、B两个港口相距720千米,两艘货船同时从A、B两个港口相向驶出,一艘货船每小时行80千米,另一货船每小时行100千米,几小时后两货船相遇?”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列出了两种不同的算式进行解答:(1)720÷(80+100);(2)720÷80+720÷100。看到这个情况,教师并没有立即进行评判,指出哪种算法正确,哪种算法错误。而是请学生将两种算法放到站台上进行展示,让学生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很快学生们发现这2种算法的得数不相同。这时教师追问:“奇怪,为什么两种算法的结果会不一样呢?是不是在计算的过程中出错了?”学生通过复查,发现计算的过程中并没有出错,而是在列算式的环节出现了错误,对题目的理解产生了偏颇,确定720÷80+720÷100是不正确的。另外在计算的教学中,除法没有分配律,只有乘法才有,720÷(80+100)≠720÷80+720÷100。如果一开始教师对“720÷80+720÷100”轻轻带过,就不会形成学生争辩的场面,学生的认知也不会深化。
上述案例,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生成的错误,并在错误处进行追问,让学生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适时的“追问”,让錯误转化为课堂的教学资源,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在“困惑”处追问——帮助学生完成建构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有时被知识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形成认知上的困惑,造成认知障碍。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设计具有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不能为问而问,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要巧妙捕捉学生的困惑点进行追问,提醒学生主动、深入地思考,完成思维的再创造过程。
如教学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问题:“用9根1米长的木棍,围成一个三角形羊圈,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题目一出示,学生认为很简单,认为所围成的三角形的周长为9米便可,经过思考,学生们进行了汇报,教师将他们的结论写在了黑板上面:①1、1、7;②1、2、6;③1、3、5;④1、4、4;⑤2、2、5;⑥2、3、4;⑦3、3、3。此时教师追问:“这些三角形都可以围成吗?”此时,学生们深信不疑,大多认为可以,只有个别学生发出异议。此时,教师让发出异议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说用小棒摆的,第1种情况就摆不出来。其他学生听了满脸困惑,不知所措,这是什么原因呢?教师追问:“其他情况有办法进行验证吗?”学生们很快说出也可以用小棒摆,通过摆小棒,学生们发现,只可以摆出3个三角形:第4组数据1、4、4,第6组数据2、3、4,第7组数据3、3、3。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否存在着什么奥秘呢?”由于教师的追问,学生们自然地进入新一轮的探索中......上述案例,教师层层追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发挥指尖的智慧,进行探索,逐步完成新知的内化,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
三、在“意外”处追问——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无论教师课前进行多么精心的设计,都无法预设到课堂中的所有生成,因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面对同一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此时,教师就要睿智处理,在课堂中的意外处进行追问,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想象的空间,让创造之花在小学数学课堂尽情绽放。
在教学这样一道应用题时:“3位老师带领40名学生去植树,每个学生植树2棵,每个教师植树6棵,师生一共植树多少棵?”题目出示后,学生立即投入到了计算中,不一会儿,学生们便争相说出自己的算法:先算学生植的棵数40×2=80(棵),然后算教师植的棵数3×6=18(棵),再算一共植的棵数80+18=98(棵)。正当老师进入下一题时,突然有学生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算法,老师说道:“能不能说说你的思路。”学生说:“可以用(40+3)×2=86(棵),然后(6-2) ×3=12(棵),最后用86+12=98(棵)。”教师觉得这个算法很有创意,追问道:“能不能说说你这样算的思路?”那个学生接着说:“先把3个老师看着学生,然后一个学生比一个老师少植树4棵,再补上去,就是植树的总棵树。”其他学生点点头,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上述案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意外的生成,教师没有置之不理,而是进行了追问,有效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追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充分表现。因此,教师应注重追问,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全面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