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苏南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吻合度评价机制建设刍议

时间:2024-06-03

陆英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支撑。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尤其是与地方产业结构之间如果能形成一种良性的相适应关系,必然会给双方带来互利互赢。可以说,区域产业结构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基础和依据。反之,高职院校合理的专业设置又能极大地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一、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苏南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吻合度研究,是探究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联动机制,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为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设置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其实践范例,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决策服务。

(二)理论基础

教育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人口结构及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等,但教育结构主要决定于经济结构。经济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发展要求各人才培养机构能够根据其对劳动力数量、规格的要求协调各类学校和专业。所以高职院校有必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及时增减专业,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基本导向,换言之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否可以通过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程度来衡量。

二、构建评价机制的基本依据

依托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兴办专业,不仅符合职业教育所要求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更有利于学生就业。职业教育如果脱离了产业、企业就很难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一)职业教育应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亟需的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和为地方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中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形式,其人才培养目标的性质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设置必须跟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使之能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转型应助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整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生本理念已深入人心。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备良好职业技能和素养的人才的前提下,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专业设置调整是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产业结构决定了人才需求结构,也自然影响着就业,间接影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结构。因此,区域产业结构直接决定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方向。

三、评价机制建立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评价机制是一种规范和对质量的衡量尺度。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促进、提升和发展的作用,因此,评价时应遵循系统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评价机制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评价目标的实现和评价功能的发挥。因此,评价内容的确定,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评价必须科学合理。

(三)方向性原则

评价机制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引领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方向,使其更好更主动地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并为之服务。

(四)可行性原则

评价机制的确定,必须使评价切合实际,具有可行性。能够为学校进行正确的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

四、评价机制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一)基本框架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来决定(图1),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历史办学特色等,外部因素包括区域产业结构、人才需求、就业市场和社会评价等,内部因素是基础,外部因素是依据。

因此,有必要从实际出发,考量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吻合程度,特别是以外部因素为主导对专业设置的合理性进行有效评价(图2)。

图1:影响专业设置的因素

图2:影响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主要因素

(二)主要内容

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吻合度进行评价,可以从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升级的适应性、与社会需求的适切性、学生就业质量数量以及专业评估等多方面进行考虑。

1.与产业升级的适应性

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升级的适应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

(1)专业设置情况与招生数要能满足产业结构要求。根据苏南地区特别是昆山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第一产业所占比例逐年减少,第二产业所占比例较稳定并略有小幅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例逐年攀升。学校的专业设置应根据产业所占比重适时调整。

(2)具有动态调整机制。高职院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要根据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和人才市场供需关系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

(3)结合地域优势和特色。昆山的三所公办高职院校位于不同特色的经济发展区,可以根据各自的区域位置、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等特点,对专业设置进行综合考虑,形成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实现专业的错位发展。

2.与社会需求的吻合性

高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技能和素养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教育的目的性和指向性非常明确,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势必要与社会需求相吻合,要根据社会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数量、规格和结构的需求变化而变化。高职院校在稳定现有专业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区域内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预测人才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结构,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实现有效对接。

3.与就业市场的适切性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下,学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人才需求预测、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据,对不适应市场就业的专业进行及时调整,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三)与专业评估的一致性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改革,不仅要综合考虑内部、外部因素的动态变化,还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同时还需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让具有一定公信力的社会评价机构参与进来,对专业设置情况作公正的评价,通过完善的专业评估机制,引导高职院校科学设置专业,逐步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专业设置能与产业结构达到较好的吻合度。

总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社会需求,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避免专业设置的随意性、盲目性和重复性现象。

(责编 张景贤)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