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文/尹晓丹
天津“十四五规划”提出到“十四五”末,“‘一基地三区’ 功能定位基本实现……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滨海新区作为“一基地三区”定位的核心区, 加快培育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并推动其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迈进, 是制造业向中高端转型的必由之路,是提升“滨城”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是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门户和增长极的必然要求。
先进制造业是相对于传统制造业的一个动态化的概念, 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变化。 先进制造业集群具有一般产业集群的特征,同时具有规模、技术、管理上的先进性, 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目前还没有统一定义, 一般认为其内涵至少要包括产业内容的先进性、地理分布的集群性、 价值链分工的世界性。 其主要特征有:
一方面在规模上, 集群规模经济效应显著、 市场占有率高, 具有较强的行业影响和控制力, 在全球分工中占据价值链中高端, 最为经典的例子如 iPhone 手机的生产。 另一方面在品牌价值上, 拥有大批的世界级龙头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 这些企业和品牌不仅在规模和资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能够主导行业国际标准,是集群全球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集中体现。
大多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都是因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而发展起来的。 在掌握顶尖核心科技的同时, 能够不断突破前沿及颠覆性技术, 引领世界制造业科技创新, 推动全球科技进步。 一是集群内的企业重视研发投入, 如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2019 年研发投入为231.6 亿欧元, 占其营收的15.3%,居全球第一位。二是拥有由龙头骨干企业、大学、 科研机构与风险投资等相关支持机构高度集聚形成的成熟的创新生态系统,能够有效促进创新要素流动与共享, 加速集群成员间的知识学习和技术外溢, 如闻名遐迩的“硅谷模式”。
具有高效协作的网络组织结构,集群内企业、大学、研究机构、 政府机构等行为主体构成了紧密交流与合作共生的“集群网络”。 集群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创新链和服务链, 各成员形成高度专业化分工, 可有效协调集群网络内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自由高效运转,提升产业集群的运行效率。
纵观大多数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都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 不仅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完备,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公共服务等“软环境”也具有绝对优势,且政策支持越来越成为其关键推动力量。如美国的“区域创新集群计划”、欧盟发起的欧洲卓越集群倡议等, 完善的政策体系设计, 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根植于地方特色发展, 同时具有多元、开放、包容的集群文化特点, 集群内国内外要素双向频繁流动。 集群内部企业吸引国内外资本、人才、技术集聚, 同时嵌入全球产业分工, 实现生产要素与产品两个层面与全球生产体系的紧密联系。
产业集聚效应显现。2020 年,“滨城”工业增加值已占全市的58%, 基本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 汽车和机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4 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多个集群入选国家级产业集群试点示范, 建成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能源产业、国产自主可控信息安全产业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天津信息安全集群和动力电池集群入选工信部全国20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 作为重点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养,“滨城”是其主要承载地。
产业创新支撑体系不断加强。 截至 2020 年底,拥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518 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1 家、产业创新联盟37 家、产业(人才)联盟10 个,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7 家。创新型企业体系不断完善, 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70 家,“独角兽”企业、领军(培育)企业、“瞪羚”和“雏鹰”企业超过1600家。 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原型机、重组埃博拉病毒疫苗、飞腾麒麟“PK 体系”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智能科技产业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了滨海“工业云”“紫光云”“华为云”等一批特色区域、 行业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 腾讯天津数据中心、 太平洋电信天津数据中心、 华为云数据中心等一批高等级数据中心成功落地。天津重点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81.9%, 生产设备数字化率53.3%,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54.8%。
区域融合及对外开放纵深发展。 “滨城”抓住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 对外开放政策红利不断释放。 2020年, 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金额306.19 亿 美 元 , 同 比增 长33.9%, 引进北京项目3283个,协议投资额超过9100 亿元, 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联盟挂牌,360 集团总部、中国核工业大学等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合作共建滨唐、滨沧示范产业园。
“滨城”先进制造业发展规模整体偏小,2020 年,“滨城” 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为26.4%,而同期浦东新区这一比重达到 48.4%。 “滨城”发展较好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仍处于千亿级阶段, 和国内外先进区域万亿级产业集群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市场份额不足, 集群对全球产业分工的影响力有限。 根据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指数》,2020 年,天津在先进制造业城市中排名第13 位, 前三位分别是上海、深圳、北京,先进制造业强区发展指数前100 名中, 天津共有6 家开发区上榜, 其中滨海新区共有两家上榜,分别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 14 位)、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 51位),排名相对靠后。 集群竞争力有待提升,天津先进制造业集群均未进入2020年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
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2019 年,“滨城”R&D经费支出占GDP 的比重为3.25%,同期上海浦东新区这一比例为4.15%。 2019 年,“滨城”专利申请与授权数分别 为 2.54 万 件 、1.61 万 件 ,较同期浦东新区分别减少约1.17 万件、0.28 万件。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集成电路、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核心部件材料自给率较低, 智能科技产业终端研发设计、 芯片设计环节存在明显缺失。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待加强, 截至2020 年 12 月 31 日,天津技术合同共 9822 项、 成交额1112.98 亿元,仅为排在第一位北京的11.63%、17.62%。
缺乏具有影响力的世界级总部企业或本土企业,企业发展的自主可控能力较弱。 集群内企业盈利能力不足,根据 2020《财富》世界500 强排行榜, 京津冀地区共有57 家企业上榜, 北京55 家,河北 2 家,天津没有企业上榜。 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 强中天津共有9 家企业上榜, 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无企业上榜。 产业规模不够大, 难以对全球产业链产生重要影响, 对制造业工业标准的制定、参与不足,且品牌建设领域短板突出。 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20年《中国500 最具价值品牌》分析报告, 天津共有7 家企业上榜, 其中先进制造业仅有中科曙光(330 位)上榜,排名靠后。
集群专业化、 组织化水平有待提高,产业内、产业间的协作程度不高。 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 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不充分。 集群运行效率有待提升, 缺乏高效的集群合作机构。 产业链条仍需完善, 如整车总装企业配套本地化率总体不足50%,发动机、变速器、制动器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缺失。
强化企业主体培育,壮大集群规模,引领产业发展。“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强化重点领域政策、资金支持,促进制造业效益由点及面、整体提升。 充分发挥诺和诺德、 空客等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 带动本地企业发展并嵌入国际大循环。 推动中科曙光、 中芯国际等龙头企业与本地配套企业的合作对接, 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增强企业发展根植性。鼓励企业以商招商, 建立有效的引导奖励机制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强化国际品牌培育,夯实品牌建设基础, 提升集群国际竞争优势。 注重企业标准引领, 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不断优化提升产品与服务品质,打造“滨城”制造好口碑。 健全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建立绿色可靠品牌形象。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质量+流量”共同发力,发挥主流媒体及新媒体作用, 提升世界智能大会等重大会展活动品牌成果发布功能, 提高麒麟软件、飞腾信息、康希诺等品牌知名度、美誉度。
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发挥制度优势,吸引高端要素集聚。推动“双自联动”,强化制度优势与创新优势联动。 持续推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放管服”改革。 持续推进企业减费降税,降低企业技术应用推广成本及企业采购成本。 充分发挥海河产业基金、滨海产业发展基金等政府引导性基金作用, 撬动社会资本,引导产业发展方向、 充盈产业发展资金。 激发和保护优秀企业家精神,弘扬“鼓励冒险、包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 落实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构建新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激发自主创新活力。聚焦人工智能、合成生物、新药创制等领域,有序推进“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创新平台建设, 继续推动国家实验室创建, 争取海河实验室落地建设, 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组建由政府发起,企业、 高校及相关机构参与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创新主体, 针对工业物联网、5G商用技术、3D 打印等研发投入大、风险系数高、技术外溢效应强的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统筹推动技术、产品、业态和模式创新。 强化核心技术研发突破, 超前布局前沿关键技术研发, 引领科技创新。 加快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集群中介组织建设, 畅通集群各主体之间沟通交流渠道。
推动先进制造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以信息智能为支撑,提升管理先进性。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全方位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推动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数字化, 引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智能制造设备生产商,推动企业上云,积极培育“无人车间”“未来工厂”。推动5G、工业互联网、 智能感知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工业互联网”,构建工业互联网创新生态。
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发挥全方位支持作用,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别是提升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工业设计、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水平, 实现集群生产与服务功能相结合。以集群为重点, 开展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 引导先进制造业“瞪羚”企业、领军企业率先将现代服务业融入制造业产业链,探索可积累、可推广经验。
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广泛嵌入区域分工协作链,深化对内开放合作。 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划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联合培养机制, 以京津冀地区发展均较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为重点, 探索构建城市发展利益共享机制,不断扩大产业集群虚拟地理空间布局,构建完整产业链,联合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工业园区合作共建,加快推进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未来科技城等一批高水平承接平台建设,充分吸引、承接北京研发资源和科技企业转移。 鼓励集群企业在科技资源丰富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研发中心。
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广泛嵌入全球产业链、 价值链,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抓住集群产业链关键环节建链、补链、强链,引资、引技与引智相结合。 鼓励海外知名大学、 研发机构、 跨国公司在“滨城”建设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 融入集群创新的重点领域和环节, 促进国际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 加强品牌发展国际合作, 鼓励品牌创新联盟建设, 支持企业“走出去”,面向国际需求,扩大品牌影响。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鼓励企业在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设立研发中心, 鼓励上市公司海外投资并购, 提升企业国际化发展能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