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郭淑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教师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我校进行了口试的研究。笔者有幸成为课题组成员之一,记载了一些初浅的做法。
一、当“小老师”
刚进学校的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学校对同学都很想了解,很想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中。于是教师可利用他们急切的心理,同时也为了让家长明白孩子在校的情况,相应地出现了“小老师”。
具体做法是:放学回家后利用一点时间把自己在学校里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教”给家长。在这过程中,若是不注意听的学生,回家肯定没什么可“教”的。家长也会出现茫然不知所措的神情,学生自然就得不到家长的表扬。若是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那么他们回家“教”的时候就会有滋有味、神采飞扬,家长自会大加赞赏。这样,想得到家长的表扬及肯定,学生定会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主动思考,这不就达到了一举多得的好效果吗?这样,学生的倾听能力、思维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均得到一定的提高。而且,学生在这过程中,也增强了自信。因为这是一种理解、吸收、表达、再现的过程。
二、同学交流
学生读书期间,每天都有很长时间在校度过。在学校里,除了听教师讲课外,很多时间都是与同学一起度过的。这就为学生创造了很多有利的口语条件:上课的交流、下课的谈话、偶尔之间的窃窃私语,都需要语言的组织及表达。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把这也当成一种训练口语的途径,不失为一种捷径。
三、转述他意
转述是把别人的话原意告诉第三个人,让他也明白意思。怎样才能把别人的意思表达清楚?同样也需要专注地听讲及很好地表达。这个过程中,我们着重进行的是把学校教师、同学所说的话让学生回家后告诉家长,让家长明白学校的做法。学生在转述的过程中,也需要语言的组织及提炼,无形当中对口语表达又进行了一次锤炼。
四、课前三分钟
这个环节注重的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提炼信息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当然也兼顾到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悟进行提炼并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组织材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真正做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模仿段落说话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众所周知,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范例。若是我们能结合每一篇课文的特色,挑选其中某一段构段方式比较清晰的或比较有意思的、学生感兴趣的段落进行仿说,学生的兴趣会是空前高涨的,表达能力也会进一步提高。试想学生从课文中学段,要先理解课文,并进行艺术加工,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再通过口头表达展现给别人。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学生思维得到了锻炼,表达出来的也是一段非常有层次有逻辑的话语,这也为今后的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六、表述趣事
学生每天上学、放学,途经的路线相对来说是固定的。若是这样周而复始,生活那是了无生趣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让他们每天都有说话的欲望。可这样设计:让学生说说:“每天上学、放学路上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学校每天的事情有哪些是你最感兴趣的?”家里的事情,看到的节目,参加的一个活动等,只要是学生喜欢的都可以。
曹文轩说:“有趣就是有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话语源头一旦打开,学生的话会像溪流一样,源源不断,而且会越来越精彩。
七、利用班会课
班会课上,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主人。这个时候是他们展示个人魅力最突出的最有利的场所,因此教师应利用好这一阵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一主阵地上“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成为“自信的演讲者和积极思考的听众”。
如介绍同学的优点、学习经验的介绍、好书的推荐、节日的来由等,其实这也是学科的整合,资源的共享,学生通过交流和互动来达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当然,学生要想得到教师及同学的肯定,就得做好各项准备,有自信地展现自己。
八、利用图书角
图书角,美其名曰是班级文化的建设,可很多学校都是形同虚设。怎样才能发挥好图书角应有的作用呢?我的做法是:在班级中设立捆绑小组,把小组学生的名字打在墙上,再建议他们为班级捐书。为了引导学生捐好书,我带头捐书,并在书上做编号,再告诉学生谁借阅的次数最多,有奖励。学生的激情被点燃了,借阅的次数就多了。为了能有所积累,我就鼓励学生做摘抄,谁摘抄得好也有表扬。学生像借阅一样,激情四射。下一步,顺理成章地就进行故事的演讲,谁讲得好有奖励。谁讲得最流畅、最完整、最有表情,得到教师的奖励也就更多。学生就拼命地读啊,记啊,说啊。说话训练也从无话可说到有话可说,再到有感情地说。
九、给影视配音
有选择地提供一些比较有趣、有教育意义、学生喜欢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为里面的主人公配音。这样的表演有声有形,很受学生的喜欢。他们连动作也模仿得惟妙惟肖。当然也可让学生在台前表演,后面设立一个画外音小组来完成配音工作。这样让学生各尽其才,他们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这恰好符合我们口试的要求:大方、得体、流畅、有感情。
十、诵读经典
美国阅读学专家、儿童心理学家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里说到,每天朗读15分钟,是美国儿童教育的“秘诀”。如果能够把学生朗读的问题解决好,能够把朗读普及开来,那么大到整个国家和社会,小至一个学校和家庭的问题,也将随之减少。
鉴于此,教师可在课堂上留时间引导学生朗诵诗歌。如学校的《过级手册》,并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朗诵机会和展示才艺的舞台。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语言、智力方面得到更好的培育和发挥,还能使学生在情感和心理上得到健全的发展。
总之,口试的研究应抓一条主线,并把它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小学阶段。这样,每天的话语,每周的事,每月的冲击,都能通过学生的嘴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再现生活的场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流畅、完整、有条理、有感情。
如介绍自己,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要求。一年级简单地介绍自己的爱好、个子、长相;二年级时结合自己在校、在家、在社会上的表现客观地介绍;三年级把自己融入到一件事中去介绍;四年级看到自己的优点及缺点,并提出改正的措施;五年级想象未来的自己;六年级回味自己的小学生涯,总结经验,提出长远的目标。这样每个主题一个系列,有序地贯穿于小学阶段,学生说起来做起来也会更有条理。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怎样要求及训练,教师都应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因为它是学生成长的重点,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只有抓住思维的联接点或阻碍点,找准,打通,才能让学生的语言飞扬起来,真正做到“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责编 金 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