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历史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

时间:2024-06-03

陈伟

素质教育是什么?《汉语词典》里将“素质”解释为“素养”,又将“素养”解释为“平日的修养”,所以素质教育应是“教育学生使其提高平日的修养”。而这“平日的修养”更多的就应该是指对历史、人类、未来、社会现实的理解、感悟和关心程度,并能够从前人的功过得失、经验教训中汲取到智慧和力量,从中学会交往,学会创造,学会生存,进而学会做人。

历史教育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历史是人类社会过去的客观发展过程,包罗万象,有人物、事件,有政治、经济,有时间、空间等。其二,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学习过去,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是使学生很好地提升自我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通过历史上典型的人物进行情感教育

高素质的人才不但要有高“智商”,而且更要有高“情商”。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未来的学校应该培养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主人。”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中的颗颗珍珠,通过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杰出贡献、生死抉择,结合实际,让学生自我体会,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精神、思想,达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坦诚、全面、不割裂地把历史的本来面目呈现给学生,正确引导。

如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事迹来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用孔子的克己爱人、重义轻利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再如,讲孙中山讨伐北洋军阀时,首先假设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面对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学生会如何处理?如果多次失败,学生是否会继续奋斗?然后再和孙中山的行动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孙中山愈挫愈勇、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他心存高远、立足中华的情操。当然,作为资产阶级的孙中山的软弱性也应该说清楚。这些措施就是通过历史上典型人物来完善学生的思想。

二、结合历史事件进行教育

利用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作用,对比历史,联系现实,展望未来,进行国情教育,德育教育,让学生更好地结合历史,理解国家,关心国事,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如在讲述《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时,教师可以第25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取得的辉煌战绩讲起,然后寻找成功的原因:是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综合国力的提高又是30年来改革开放的贡献,最后说明,一个国家一次成功的改革对于这个国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是这样,欧洲国家也无不如此。由此导入,不仅导入了新课,还说明了一个问题,改革开放值得肯定。

再如讲《亚洲革命风暴》时,教师可由“风暴”一词开口,从它形成的原因,再说到人类破坏环境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导入到亚洲人民对列强的反抗。由此导入,让学生意识到在自己的奋斗道路上争取自由、平等权利的可贵。

三、利用新授课进行德育教育

作为班主任,我们更应该留意捕捉适合德育教育的历史材料。如讲《宗教改革》时,引用马丁·路德的名言:“国家前途不取决于国库之实,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再联系现实,如“中日夏令营”《第三只眼睛看中国》《尴尬的中国人》等,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进而让他们意识到素质提高的必要性与紧迫感。

四、注重历史基础知识教育

白寿彝先生认为:“历史知识,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增长智慧,培养历史感、时代感、民族自豪感,提高对祖国前途和人类前途的认识及信心的重要武器。”教师可利用平时的历史课及一些自习课,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知识辩论会。

此外,要在一些重要的有纪念意义的节日里,举行这类活动,如“建党80周年知识竞赛”“纪念12·9运动演讲比赛”等。学生在准备、参与这样的活动中,一方面增加了知识含量,另一方面培养了热爱祖国、关心他人的情操。

总之,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几乎时时处处都是给学生提升素质的空间舞台,这就要求我们能结合自己所教科目,充分挖掘教材,拓展提升,从知识的容量、传授知识的技巧方面勤加研究,不断探求,不断更新已有知识,完善授课技巧,捕捉到适合推行素质教育的契机,不仅教给学生历史知识,更能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科目的学习提升自身素养,成长为有知识、有胸怀、有眼光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进而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

【责编 金 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