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4-06-03

左广兰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高级水平,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创新思维主要是指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独创性、敏捷性的综合表现。

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了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方法。

一、归纳推理

归纳是从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一属性,而做出该类事物都具有这一属性的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它的一般推理模式是:

S■具有(或不具有)性质P;

S■具有(或不具有)性质P;

……

S■具有(或不具有)性质P;

(S■、S■、…S■是A类事物的部分对象)

所以A类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性质P.因此,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比如,“等差数列”一节中通过观察归纳几个数列的特点得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又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式子:

a■=a■+d,a■=a■+d=a■+2d,a■=a■+d=a■+3d,…

归纳出数列a■■的项与数列的首项a■和公差d之间的关系:a■=a■+(n-1)d.

二、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

它的一般推理模式为

A类事物具有性质a■,a■,a■,a■,

B类事物具有性质a■,a■,a■,

所以,B类事物可能具有性质a■.因此,类比是一种从个别到个别,或者是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

波利亚指出:“类比似乎在一切发现中有作用,在某些发现中它有最大的作用。”数学研究中,常用的类比有数与形的类比,平面与空间的类比,一维与多维的类比,低次与高次的类比,相等与不等的类比,有限与无限的类比。在立体几何教学过程中,往往通过与平面几何的比较发现类似之处,结论的形式类似,解决问题的方法类似。如平面几何中的等角定理可以推广到立体几何中: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运用类比的方法,将平面几何中的结论推广到立体几何中,然后再证明其是否成立。这样会大大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

三、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设。聚合思维也叫集中思维。它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创新思维培养中,发散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散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灵活性能突破思维定势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思,提出新的方法。独特性能使思维产生新的成分,对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消除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又称“习惯性思维”,是指人按照比较固定的、习惯的方法去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表现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作特定方式的加工准备。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生在解决一些常规问题时常常采用已掌握的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从而加速了问题的解决,这种对问题的解决实际是对先前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的练习和巩固。当学生在解决新问题时,采用一些已掌握、已熟悉的方法有时会使问题的解决出现困难,从而阻碍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

2.鼓励学生学会提出问题。1994年,著名的美国教育家Silver论述了问题提出在课程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问题提出是创新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标志。

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活动场景,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数学家的活动方式进行数学的再创造,以便在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中掌握探究技能,养成科学态度,形成创新意识。比如,在教学“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一节时,首先给学生引入印度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国王能否满足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达依尔的要求呢?以此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热情,引导学生提出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并探索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遇到了问题才会引发出来的,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3.注重发散与聚合的统一。发散思维的最大特点是思考的方向多,面广。尽管发散思维的产物多种多样、千奇百怪,但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离不开聚合思维所得的结论。因此,在训练学生发散的同时,还要进行思维的聚合,也就是对发散的结果进行归纳和整理,找出共同的本质特征,这是提高发散思维质量的归宿。实际上,创新思维的形成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协调统一、综合运用、辩证发展的结果,它们互为前提、互相促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把学生当成是知识的接收器,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教师不仅要采用灵活多变、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还要创设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情境,设计发散性的问题。同时教师还要适时地进行设问、反问、分析错因、反思结果,帮助并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善于质疑,并将寻求结论的任务交给学生,经过长时期的锻炼,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散思维习惯的形成,这就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四、逆向思维

在许多的问题解决中,需要将公式、法则逆用。学生缺乏这种自觉性和基本功,教学中应注意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例如,应用诱导公式求sin(-210°)。

做法一:sin(-210°)=sin180°■-(-210°)=sin390°=sin30°=■

做法二:sin(-210°)=-sin(210°)=-sin(180°+30°)=-(-sin30°)=■

做法一与做法二不同,做法一的sin(-210°)=sin180■°-(-210°)是逆用公式sin(180°■-α)=sinα体现了逆向思维过程。

教学中多注意对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做与习惯性思维相反的探索。证明题顺证不行就逆证;直接解决不行就间接解决;正面解决不了就考虑反面解决;探索问题的可能性有困难就探索其不可能性。

例如,一段线路中并联着3个自动控制的常开开关,只要其中有一个开关能够闭合,线路就能正常工作。假定在某段时间内每个开关能够闭合的概率都是0.7,计算在这段时间内线路正常工作的概率。

分析:如果线路正常工作,那么需要3个开关中至少有一个能够闭合,这包括恰有其中1个开关闭合、恰有其中某2个开关闭合、恰好有3个开关闭合等几种互斥的情况,逐一求其概率较为麻烦,为此,先求3个开关都不闭合的概率,从而求其对立事件——3个开关中至少有1个能够闭合的概率。

总之,正确巧妙地运用逆向转换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常常使人茅塞顿开,使问题的解答变得简便,使思维进入新的境界。

【责编 田彩霞】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