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探究实现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时间:2024-06-03

孟新玲

摘 要:高效课堂教学是所有教师追求的目标。而如何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则是所有教师常常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实施高效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我们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掌握实现高效教学的方法,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9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024

一、亲近生活,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

(一)唤醒学生生活体验

首先,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教师要善于唤醒学生已有的个体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帮助学生走进文本生活,独立阅读文本。如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我这样设计导入:“在生活中,你认为怎样的人值得你铭记终生?如果让你选择一个来写,你会选谁呢?”这两个导入问题,调动了学生已有的个人生活体验。学生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个性十足。在思辨和解疑中,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了走进文本独立阅读的兴趣。

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来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如在教学《草原散章》这篇散文时,我就先让学生欣赏歌唱草原的歌曲。学生在旋律优美的音乐中进行个性化感受,之后走进作者笔下草原世界。这样,学生因为有了生活作为参照,解读文本自然较为容易,把握文本主题内容也相对准确多了,课堂的实效性得到很好的凸现。

(二)创设现实生活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把学生个体生活经验、文本中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碰撞、交流,能促进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悔的边缘》时,我这样设问:“文中作者的童年经历你是否也曾有过?可以与大家分享交流类似的生活经历吗?”这种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的提问,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学生对自己生活经验的描述,展开了与文本的生活经验、现实生活经验的交流对话,使阅读体验更为丰富多样,更为鲜明深刻,使课堂效益得以最好的落实。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教师可以运用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方式,提升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例如,教学《养母》一文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仿写的拓展延伸:领悟到文章深刻内涵之后,你将会留意生活中哪些看似平凡却又感人的情景?有的学生写奶奶做饭,有的学生写的是妈妈给我盖被子,有的学生写爷爷的轻声叹息,有的学生写父亲的忙碌奔波……学生深刻体会到亲情的真实和感人,从而提升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个体认识,也促使学生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相并举,使阅读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二、分层指导是实施高效课堂的重要方法

学生由于基础、经历、学习方式各不相同,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必然会有差异。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思考并且回答教师的问题,课堂上教所提出的问题应让不同生活经历、不同阅读层面的学生都有选择回答的余地,都有各自的成就体验。例如,《童区寄传》一文中,理解文章主旨是教学的难点。为此,我这样设计问题:你对这篇课文的哪一点印象最深?为什么?阅读起点低的学生谈谈对区寄的欣赏,阅读层面高的学生谈一谈对当时社会黑暗的讽刺。这样可以满足不同阅读能力的学生需要,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三、主体参与,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

(一)亲历亲为,自由选择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根本需要。语文能力是在亲历亲为的学习实践中获得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独有的学习风格。

(二)精选角度,合作探究

在语文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必须让学生在通过对文本的探究中才能获得。文学作品中作者、时代、文本、读者四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选择、侧重四要素中的某一要素进行探究。比如,在教学《故乡》时,我引导学生以 “作者”为探究对象,探究鲁迅的童年、生平;以“时代”为探究对象,探究时代对作品的影响;以“文本”为探究对象,探究这篇小说的语言、结构、“阿发”等人物形象的特点。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对话、交流、碰撞、融合,既获得个体收获的喜悦,又得到合作探究的成功,这样的课堂自然能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改进教法,思考高效教学的策略,掌握高效教学的方法,精心施教,勤于反思,努力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刚.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D].延边大学,2010.

[2] 徐师品,徐一波.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索[J].语文教学

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8):76-7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