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时间:2024-06-03

赵海燕

创造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表现为打破解决问题的常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而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各科知识的结合,只是更加偏重政治、经济等方面。而新的形势要求学生必须知识广博,并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才能有所创新。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我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设置情境启发思维

这里的“情境设置”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创设类似史实的情境,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由此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联想。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讲第十课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的时候,我提了个问题:“如果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当时清政府的朝廷重臣,那么对于晚清衰落的政治局面,你们有什么办法来挽救它的命运呢?”很多学生一下子来了精神,有的说:“我要是朝廷大官,我就要兴办海军。因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侵略者都是从海上来的。他们远道而来,在我们的地盘上横行,说明我们海军力量太弱了。”有的说:“光有海军是不够的,还要造枪造炮。我们还用大刀长矛,太落后了。”还有的说:“要办报刊,让国人了解当时的世界形势。不能闭目塞听,还以为我大清国是天朝大国呢!”……很多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问题引向课文:“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你们对大清的局势看得很清楚。也提出了有实际价值的办法。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当年清政府的那些大臣们有没有想到这些好办法吧。”这样就很顺利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上了。

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

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力的培养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最基本的前提。在历史学科新教材中,有不少可供观察并仔细推敲的地方,比如大量的插图,其中就有许多隐藏的信息等待着师生共同去发掘。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仔细观察历史对象。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中的“司母戊鼎”这个问题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司母戊鼎的名字由何而来?它是用来干什么的?为什么要这么大?然后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司母戊鼎》。学生都能够通过观察得到正确的答案。

三、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注意技能方法的指导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在知识的组合创新中,提高思维的质量。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教育学生在提问时。兼顾全局,求异标新,把握思维技巧的规律。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时,笔者启发学生站在全球史的角度探索有关问题。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相继提出:1936年中外历史上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这些历史事件折射的国际形势有何特点?各派政治力量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表现出哪些政治主张(或态度)?这些政治主张有哪些历史影响?学生从全局出发。较理性地注意了国际形势的特点及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等有价值的问题。

四、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

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时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探索之误:无错无以自悟和更新,这些思维的“黑匣子”,正是撞开创造大门的金钥匙。教师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的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认清错源,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发学生的自悟,启动他们的创造潜能。如果学生的创造思维超过了教师,教师更应虚怀若谷、积极鼓励。协助学生的思维成果日趋成熟。

五、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但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更能让他们的头脑经常处于活跃的思考中。如讲《中华文明的起源》,让学生想象远古居民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在讲新航路的开辟时,让学生推测在新航路开辟中将要遇到的艰难。学生们充分想象,描绘了当时的种种情况,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六、鼓励学生创新实践

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现。教师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模型制造。都可以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创新能力是靠训练培养的,创新是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离开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能力就无从谈起。学生学习中的阅读、听课、思考、讨论以及书面表达等实践活动,都能使他们有所得。再加以教师借助现代电教手段教学。或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古迹、历史博物馆等,让历史在一定程度上重演。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知热情,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成绩。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