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张重载
摘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实际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修改教案的构思和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依然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经过认真思考、仔细分析,精细化教案,采取有效的措施,有针对性地补救,采取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法,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进教学成长。这就是有效反思。
关键词:教学反思 提高效率 促进成长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061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把课堂和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双向的交往和互动,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一堂课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老师的执教理念,教学设计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学设计的优化,包括诸多方面,如三维目标的确立、重难点的确定、授课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详略与取舍、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的检测,以及对整堂课的教后反思等。我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往往忽略了教后的反思,我们应该把教学反思作为一种教学常规,优化自己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来对待。通过教后反思,检验自己授课过程中的行为,审视和分析教学过程,调节和矫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累教学经验,促进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二者相互促进、提高授课效率。
教后反思作为一个完整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促进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综合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学科。一堂课中,教师不可能把教材中所列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设计,在授课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也难免有不足和失误,为了促进教学相长,课后的反思尤为重要。对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的教后反思,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材中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否进行了优化整合,能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后的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课后反思要重视对整堂课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师应该对比自己的教学或者听其他老师的课堂教学,认真对比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从总体上把握了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得以有机地生成,以便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规定,更好地有的放矢地教学。
(3)在传授基础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是否更加注重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初中历史教师教授多个班级的历史课,班级与班级之间有差异,班级内部学生更有差异,一堂课后,教师应该及时深入学生中间,听取学生的诉求,反思课堂,优化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课题参与意识,提升课堂合作探究质疑的气氛,注重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营造和谐的历史课堂,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和决心。
二、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反思,指导学生学会确定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常规活动中,教研组针对一节公开课,教师交流研讨,往往指出:本节课教者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言下之意,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结为教师的基本教学功能,但忽略了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确定重点,突破难点。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上不能指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谈何能力的发展?
一节历史教材涉及诸多内容,如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而初中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接受水平有限,诸多内容很不容易掌握。在优化教材和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教学,我们更应该反思,制定新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知晓懂得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掌握教材中的重点。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如授课语言的轻重,板书的强调,多媒体的显示,作业的布置等等。学生掌握了这些老师有意识的暗示和强调,也就学会了如何确定学习重点,从而提高了学习历史等能力。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时,我把中国近代史的线索确定了四个关键词:侵略、抗争、探索、奋斗,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每个单元的提示,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总结出了关键词涉及到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抗争——林则徐虎门硝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等;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奋斗——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28年的奋斗历程。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明确了各个历史阶段的主题和学习的重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预期目标。
三、针对课堂情境的设置进行反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
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后反思应重视课堂环节中,哪些历史情境设置合理,哪些不适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学实际,要有取舍,设计更适合学生接受的历史情境。例如,在教授“重庆谈判”时,第一次在八年级(7)班上课,我按照教学参考的示例引导学生阅读,总结出了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的目的:(1)争取实现国内和平;(2)戳穿蒋介石真内战、假和平的阴谋。由于没有设计具体的历史情境,学生感悟一般,课堂叙述程式化。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设置了如下历史情境——课堂辩论:延安军民为毛主席是否到重庆建言献策,之后我又引入了《沁园春·雪》的典故,通过我的讲解和师生朗诵,在八年级(9)班上课,学生无不积极投入,课堂气氛活跃,他们都被毛泽东的宽阔胸怀、人格魅力吸引,深深体会到了共产党人赴重庆谈判的历史深远意义。所以,合理的情境设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究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
“教就是为了不教”。适时的课堂反思,不仅促进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责编 张景贤)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