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自制教具

时间:2024-06-03

董占军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崇尚科学的意识。教材中安排的实验对教学基本够用,可是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实验室的器材也有限,所以自制教具非常必要。

关键词:物理实验:自制教具: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物理现象,发现和总结物理规律。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崇尚科学的意识。成功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喜悦心情和成功的感受,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教材中安排的实验对教学基本够用,可是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实验室的器材也有限,所以自制教具非常必要。教师要积极制作教具,更要鼓励学生参与制作教具,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我曾经制作过十几件教具,也参加过几次自制教具评选和研讨活动,认识到自制教具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自制教具取材广泛

自制教具的取材十分广泛,如木材、竹子、秸杆、鸡蛋、石块,树叶、竹叶、菜叶、羽毛等,都可以用来做物理实验,可以达到特殊的实验效果。如:大气压的存在,研究m、p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力使物体发生形变,浮力与物体形状无关,空心法增大浮力等。

生活用品的利用,如用筷子做成秤演示杠杆的平衡:做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的实验,抛出去还可以演示惯性和受重力作用改变运动状态等实验;用铅笔、土豆、图钉研究固体压强:用匙子、棋子观察惯性现象;用杯子、水、筷子、纸板、鸡蛋观察分子运动、光的折射、大气压、惯性;用蜡烛观察熔化;牙膏皮研究浮力等。这些物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巧妙设计,就能充分发挥其在物理实验中的作用,从而利用它们来创设物理教学情境,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利用生活中的食品(鸡蛋、面粉、马铃薯、红薯、苹果、西红柿、冰棍等)可以做很多物理实验,它能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存在于生活中,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教学《浮力》,我引导学生探究物体沉浮的条件时,将一只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着增大,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最终沉入杯底。这说明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决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合力。鸡蛋在学生家里很容易找到,引导学生利用鸡蛋做实验,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报废的仪器资源。实验室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可以把不能修的有用部分拆下来,经过加工组合,制成有用的实验器材或教具。充分利用淘汰和报废的仪器设备,变废为宝,发挥仪器设备的投资效益,是低成本实验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体育用品资源,用体育用品中的乒乓球、羽毛球、实心球、铅球等做物理实验。如用空洗发精塑料瓶一只、乒乓球一只、香烟盒铝箔纸、粘胶等自制验电球。先把乒乓球粘接在塑料瓶口,再把一张铝箔纸箔面向外粘贴在乒乓球上。剪许多条宽约4mm的铝箔条,每条约长15cm左右,每条箔片箔面向球粘贴在乒乓球上并把乒乓球都贴满。实验时,从手摇感应起电机上接一导线与乒乓球相连,摇动起电机,验电球上的箔条部张开如球状。乒乓球还可以演示微小形变、浮力产生原因、显示发声体振动、潜水艇模型、浮沉条件、气体动力学等。

二、简单、经济、实用

在制作教具中,应注意教具要简单,使学生很容易识别它的结构、原理,在使用中容易操作和理解。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时更要注意这一点,既要简单又要实用,尽量避免繁杂难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自制教具还要注意它的成本。我主张自制教具应该是零成本,或非常廉价,如果造价过高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自制教具还要注意它的实用性。对于学生来说,自制教具主要针对他们所学知识,尽量不要脱离过远,不能只为自制教具而自制教具,从而失去它的真实意义,所以自制教具要实用,要针对学生所学知识。例如,研究光的一些性质,我们就要求看到光路,可是通常情况下我们是看不到的,于是我们利用水中加牛奶的方法或烟雾法看到光路,对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扫平了道路。在《眼睛与眼镜》一节中,晶状体的薄厚是可以改变的,从而改变焦距。为了使学生了解晶状体薄厚的改变,我们自制了双膜水透镜,用注射器对水透镜增加或减少水量来改变水透镜的薄厚,实验效果很好。

三、趣味性引发积极性

自制教具不仅仅是一味地追求用它去验证某一原理,还可以自制一些趣味性教具,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去思索,进入所学知识的环境中。例如,在《流体压强》一节教学中,一上课我就演示了一个实验:用一个漏斗和一个乒乓球,漏斗口向下,把乒乓球放在口下方,用手托住乒乓球。这时问学生:“我用力向下吹气,乒乓球是落下还是原地不动呢々”这时,学生有了兴趣,有的议论,有的猜测,但都会聚精会神地观察现象来验证自己的判断。结果是原地不动。这个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他们马上就会问“为什么”。这使引课的目的达到了,学生的兴趣也激发了出来。类似的实验很多,大家不妨多去试一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