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设置恰当情境 培养阅读能力

时间:2024-06-03

刘金玲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创设出恰当的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总结了实体情境、模象情境、联系情境、语言情境、问题情境、竞赛情境等六种情境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境;学生

阅读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新异、宜人的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提高他们课堂情绪的兴奋度。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创设如下情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实体情境

指有形的、实在的物体,物况情境。如说明文教学可展示实物、标本;记叙文教学可在课前组织或布置学生带着有关问题,有目的地观察、了解,使学生取得对教学内容的第一手印象、材料,回到课堂后,引导学生将所见所感用口述或笔记等形式进行“显影”还原。如我教说明文单元时,要写说明文,我就带学生去参观新建成的嶂石岩门楼,回来后,学生很容易地写出了较好的文章。这种做法实感性强,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模象情境

这也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情境。由于时间或条件限制,有时学生不可能接触实物、进入实境,则可以用模型展示、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角色表演等手段,使远离学生实际的事物和道理由生疏变熟悉、由抽象变形象,从而大大改善阅读课传统的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教《苏州园林》一文,我估计学生对课文内容缺乏体验,会影响教学效果,就在课前先布置学生收看电视台的有关节目,并结合课件资料,加上课文朗读录音,很自然地将大家引入那优美的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物浑然一体的情境中,收到如临其境的“现场效果”。严格说来,只要勤于探索,每篇课文都有进行模象情境教学的因素,教学时可根据教师素质、学校条件、学生情况,因地制宜地创设模象情境。如教授《皇帝的新装》一文,我让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稍加化装,辅之以简单的道具,再现文章的内容。学生在快乐中领略了主题,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回头再学课文,就容易理解了。

三、联系情境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触发创造思维的境界,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索、思考。如学习《春》之前,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诱发学生的想象力,由此联系到“百花争艳”、“欣欣向荣”、“朝气蓬勃”、“青春活力”、“希望之光”“一年之计在于春”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联想丰富了,理解课文也就容易了。再如,小学阶段学生曾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节选《三味书屋》,上中学后又学了全文,我请学生谈谈全文与节选有何不同,同学们纷纷提出:篇幅增加了、环境不同、内容也丰富了。在此基础上,我又针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提出问题:为什么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联系在一起呢?同学们认为:“三味书屋”主要是写童年乏味的学习生活,而“百草园”则是童年的乐园。通过一番议论,大家统一了认识:通过对三味书屋中枯燥乏味生活的记述,批判了禁锢和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教育制度;而对于活泼童心的抒发和对百草园有趣生活的描述,又与私塾生活形成强烈对比,从而深化了文章主题。

四、语言情境

指通过教师的语言描绘,把学生带入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情感和想象。语文教学较其它学科更注重语言艺术,它使景物描写绘声绘色,阐述事理通俗明白,能化抽象为具体,使被说明的事物有形象感、栩栩如生。语文教师最有条件使教学语言跌宕起伏、富于鼓动性、有逻辑停顿和语气转换。语文课堂上也有条件讲究幽默艺术,巧用妙语警句、双关语、笑话、格言、谚语等来改善教学活动中的紧张气氛。每篇课文就像一首乐曲,都有情感基调,教师的语言就要沿着这个基调来体现文章的情感,从教师跨入教室第一步起就像演员进入角色,沉浸到课文的情感境界中去。如讲授《春》,教师的语言基调应该是明朗欢快、充满向上的活力;讲授《最后一课》则是严肃、沉重、压抑的。教师授课时的语言特点,显现了教师的情感体验,必然会迅速传递给学生,为理解课文打下情感基础。

五、问题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释疑,从而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文章中的绝大部分知识点学生都能找到,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正切合目前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而问题情境便是由此应运而生的。

六、竞赛情境

伟大的革命家秋瑾说过:“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教学心理学的“声誉动机”是激励强度最大的一种学习动机,而竞赛则是激发“声誉动机”的有力手段。中学生自尊好胜、上进心强,而阅读课可供竞赛的名目、动机比比皆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理地运用各种竞赛方法,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即调动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巧设情境就是为达此目的所作的一点努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上课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凡此种种,最终的目的就是用来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产生具有创造性的聪明才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