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王睿
摘 要 我国的家庭传统教育,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千年发展,很多优秀的教育习惯和方法至今仍在传承与发扬,并未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这些传统教育在当代虽面临诸多挑战,但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社会的和谐以及高尚情操的培养,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家庭 传统 教育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8-0036-02
家庭,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承担着众多的社会职能。而教育,就是其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二字合意,盖为年长者应以身示范,施之影响,幼者则模仿学习,最终将年幼的孩童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成年人。在我国,家庭是最基本最稳固社会细胞,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实践当中,家长总结积累了许多的宝贵经验,并且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较为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
我国古代时候,家长会根据孩童不同的年龄阶段实行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如婴孩时期“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到六岁之时,“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与让”,即教之礼仪;“九年,教之数日”,学会计算日期;“十年,外出就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咏诗、舞勺,成童,舞象,学设御”,此即在十岁之后学习文字,数学和六艺等;“二十二冠,始学礼”,学习礼仪规范;“三十二有室,始理男事,博学无方,孙友视志”,即成家立业,学习、交友等;“四十始仕,方物出谋发虑”,独立应付世事。
由此可见,我国家庭教育内容相当广泛,学习的时间较长。那么最终培养出的子女在言行上,落落大方,动静有度,举止规范;德道上,勤俭节约,和善友爱,尊老爱幼。
一、中国优秀的家庭教育传统
我国的家庭教育,拥有着优良的传统,诸如注重孝道、注意家庭成员的和睦、重视对孩子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坚持教子必先治家等。这些家庭教育方式和习惯对于后世起到了典范作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下面例举几则我国优秀的家庭教育传统:
其一:孝道。孝,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在家庭当中,奉养父母,敬老爱幼等都是典型的尽孝之道。孝以家庭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古人在家庭教育当中就非常注重对孝的教导,如《孝經》上讲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这以将不孝敬父母长辈,当做是大不敬的罪过。而上到君王之孝,应以“不敢恶于人,爱敬尽于呈亲,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下至庶人之孝,则要“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无论地位尊卑,都要注重行孝。孔子说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以事亲,顺以听命、措诸天下,无所不行”;《礼记·中庸》记载“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可见,自古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和提倡孝道。孝不仅是人的最高道德,而且有利于家庭和谐,成员关系的稳定。
其二:勤奋学习。我国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知识的学习亦是特别注重,无论家庭条件如何,都望送子女去私塾学习一二。古时关于勉励的格言不胜枚举,例如在《论语》中就有“君子学以致其道”“君子博学于文”等。又如在耳熟能详的《三字经》中,也有不少鼓励孩童刻苦学习的话句,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这些古人故事,朗朗上口,易于传诵。动的表明了作者希望学生能够像故事中的主人翁一样,从小立志,少壮努力,苦读自强。
其三:五伦之道。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十分重视五伦(即五种人际关系:父子、君臣、夫妇、长幼和朋友)的正面作用。有关家庭教育典籍中不乏对家庭人际关系的记载,如《左传》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而在教育的方式上,多是强调教育子女应严中带慈,不能一味溺爱,“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父母对子女过多溺爱,而无严教,就会让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善恶不分。
五伦当中关于家庭内的人际关系,要求了成员要各尽其道,安守本分,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并要经常自我反省,改正不足之处。同样,对于朋友关系这样在家庭关系以外的人际关系,也是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典籍中也不乏如“人生以择友为第一事,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也”等语句,可见朋友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生活是有莫大帮助的。另外还有如何保持和增进彼此的友谊建议,如《家戒要言》提出:“师友当以老成庄重,实心用功为良。若浮薄好动之徒,无益有损,断断不宜交也”。与好友共处的时候,也是自己不断向他人学习的时候,久而久之个人的修为也提高一个档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文与仁有本末,而非二事”。
其四:修养身心。修身,即加强自身的修养。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就是言行一致,惟贤惟德,以理服人。修身非常注重人格修养,中国古人向来将其视为齐家治国的基础。《礼记·大学》中就强调:“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着,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一方面,通过修身,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另一方面修身同样能使家庭正常运转,教育后代。如在《颜氏家训》中认为“笃学修行,不坠门风”。《训子语》中认为“人家不论大小,总看此身起。此身正,贫贱也成个人家,富贵也成个人家,即不能大好,也站立得住。若是此身不正,贫贱固不成人家,富贵越不成人家。无论悖常逆理,祸败立至。即幸而未败种种丑恶,为人羞耻,不可言矣。所以修身为急,教子孙为最重。然未有不能修身,而能教其子孙者”。
其五:男女有别。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子女因性别不同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同。古人对于男孩教育主要是培养他的事业心,责任感,自强不息,通过努力来负担家庭的重任。同时如果能够将门庭发扬广大,那是再好不过。而针对女孩,多事教育其操持家中妇人之事,如手工,家务等。条件较的好的家人则会教其琴棋书画等四技,使其成为名门闺秀。另外在道德礼仪方面,也会让女孩做到有礼有节。endprint
二、家庭优秀的教育传统在今日之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家庭中早已没有了古代时严格的封建尊卑等级制度,不少家庭成员更像是朋友一样,关系和睦而融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政治、经济体制的不断优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给家庭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有利条件。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使用,让我们接触和认识到了更丰富的文化。同时,我国传统教育也面对外来文化的挑战。时至今日,我国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未因时代的变迁而成为历史,像上文列出的几则优秀传统,在今日仍得以继续发扬。这些优秀教育传统对于现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文化的传承。我国优秀的家庭教育传统,不仅很好的适应了当今社会的需要,而且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是一种传承。我们的祖先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等都记录在了家庭教育古籍当中,薪火相传,延绵不绝。他不仅培育了具有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的中华儿女,而且这些经典也是优秀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向世人展示着独到的东方魅力。
其次,促进社会稳定,人际和谐。家庭伦理(五伦)关系是否得当、融洽,直接左右着社会的风气的好坏。家庭成员互相友爱,善待他人,优待老者,对于整个社会的友爱之风具有推动作用。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的互敬互爱、路不拾遗、聚贤尚德的美德,为社会安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培育热爱祖国、忠于国家的高尚情操。孝亲,本為家庭中的道德规范,古代统治者为维护统治,把宗族制度用于维护国家统治上来。早在春秋之时,君王认为国家的稳定基于家族的稳定。推行孝道,就是稳定家庭最有效的手段。历代统治者也注意“孝道”对巩固社会稳定带来的积极作用,所以提倡孝忠思想,极力把孝渗透到社会生活之中。古往今来,成大事者,无不是接受了家庭传统文化的熏陶,践行“孝于亲,忠于国”,彰显了堂堂的民族正气。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这是长久以来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开放的社会决不能将现代化因素与传统因素对立割裂开来,应要探寻、发掘其精华,让其在家庭教育中发挥正面作用。现今的家庭教育不仅当具备我国传统的优秀教育素养,保持中国的传统特色,还应当学习国外优秀教育方法,使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充实、完善,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杨天宇.礼记译注·礼记·内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胡平生.孝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杨伯峻.论语译注·论语·子张[M].北京:中华书局,1980.
(责任编辑 陈 利)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