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金传龙
摘 要 小学高年级学生要“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针对很多学生发言“挤牙膏”,答非所问的现状,教师们通过分析学情,了解原因,找准对策,让学生的发言变得有见解,有个性。
关键词 阅读 自读自悟 分析学情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3-0123-0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學高年级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高年级有很多学生在语文课上不爱发言,即使教师不断地追问,学生只能“挤牙膏”,且答不准,答非所问。深究其因,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引导学生做到自读自悟而感悟作品中的情境和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从何处下手,对文本的理解不太清楚,心里没底,因而不自信,不敢发言。这说明学生缺乏自读自悟能力。
学生自读自悟能力差的具体原因表现在:1.基础较差,没有阅读兴趣。2.阅读时没有形成语感,往往将字词句割裂开来,读上数遍仍不解其意。3.泛泛而读,不肯动脑,不求甚解,不注重上下文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4.阅读时没有动笔墨、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对阅读没有主动性、积极性。5.还没有掌握自读自悟的基本方法。
如何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教授方法,养成习惯
要想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教师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阅读要做到“四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眼到——阅读时一定要看着书,逐字、逐句、逐段地阅读。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看仔细,看清楚。口到——阅读时要动口认真朗读。要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心到——阅读时一定要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手到——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要圈点勾画,用相关的符号在书上记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同时还要勤查资料。
学生掌握了基本方法后,在上新课预习时,学生就能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圈点勾画。学生能画出生字词,给生字注音,借助工具书理解生词,自己扫除拦路虎;能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以及自己喜爱的词句,并写下感悟;能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提出问题。且学生能用不同的符号进行标注。同时,教师要求学生把每句话、每段话的意思读懂,读完一段就想一想,这一段大意是什么,最后把大意连起来,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当然对学生的阅读速度也要有所要求。这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的自读自悟能力也因此提高了。
二、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阅读课上,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用心读课文,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因为学生只有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地走进文本,赏析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教师的范读和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朗读是提高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的有效途径。录音、范读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语言并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将课文所表现的内容直接传递给学生,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之中。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水平。如在教学《山中访友》时,通过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将文章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充分显露,学生时时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学生自读文本,想着那充满诗意的画面,陶醉在作者所描绘的美好境界里。
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朗读,教师应提出明确、恰当的要求,通过点拨、讲解、示范等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将学生带进美妙的境界里。学生能按照课文的文字描写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画面,继而有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这样学生就读得入情入境了。自然,课文的内容就“其义自见”了。
三、明确目标,主动钻研
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应将学习目标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探究学习中。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习惯,在自学课文中也会自定学习目标。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我在上课之时兴奋地说:“昨天大家预习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听说大家都有许多感受,谁愿意把自己的感受分享给大家?”有的说:“我感悟到了地球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有的说:“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珍惜资源。”还有的说:“我对人类自己造成的生态灾难很气愤!”……同学们踊跃发言,令我欣喜。我接着说:“对这篇课文你最想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有的说:“我要弄懂‘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方法学习课文。”有的说:“我要利用已学的知识和查找有关星球方面的资料,搞清楚人类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的问题。”还有的说:“我发现这篇文章的体裁跟记叙文不一样,我想用比较法学习课文,弄清课文的体裁和写作方法。”……这是主动钻研精神的体现!“同学们就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法开始自学吧!”我欣慰地说道。显然,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性学习中去,提高自读自悟能力。
四、善于质疑,加深理解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懂,学习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学生通过质疑问难,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调动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主要是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教学《索溪峪的“野”》一课时,紧扣课题,让学生充分质疑。“野”是什么意思?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儿?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由此激发。进而引起课堂上激烈的争论,让学生疑点全消。
五、合作探究,深化感悟
课堂上,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思、议、写、说,并自己决定探究的问题,形成生态课堂。学生会主动地询问老师,深刻地与文本、与同学、与老师对话,从而获得自我感悟。教学中,可让学生在自读课文后,将发现的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学生解答不了的,教师再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问题,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怀念母亲》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后,再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同学们觉得难理解的地方是: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中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他想到了什么?这就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有关语句)和自己留守儿童的生活经历,展开想象,引起了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这不仅让学生弄懂了问题,还感受到了作者真挚的情感。从而深化了对文章的理解。
笔者认为,教师在提高学生自读自悟能力方面分析学情,了解原因,找准对策,就能让他们在课堂上不再是“挤牙膏”,答非所问,而是有见解的个性化的发言。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也就会得到明显提高。
(责任编辑 楚云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