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高中生物浙科版教材的“二度开发”

时间:2024-06-03

陈一波

摘 要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的中两个经典案例,比较说明教材的二度开发并不等同传统意义的教材加工,而是教学法上的调整和改造,更是基于课程标准和实际教育情景的“课程重构”。

关键词 浙科版教材 高中 二度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2-0020-02

讲到教材的“二度开发”,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是相对编者对教材的“一度开发”而的,它的内涵是指师生在课程实施中对教材进行再一次的适度处理,在处理的过程中融进师生个体的元素,让教材更接近教学的实际。教材的二度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课程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需求。它以既有教材为依托,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教材“二度开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加工,它不是教学内容简单的增减或教学内容顺序机械的调整。它是教学法上的调整和改造,更是基于课程标准和实际教育情景的“课程重构”。

在一线教师当中,很少有教师会讲教材的二度开发,好像教材的二度开发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特别是生物作为理科科目,很少有老师是照本宣科的。大部分教师在日常的备课中也会运用增加、删除、替代、简化、修改、重排、整合等方法进行教材简单的处理。年轻的教师,由于接触新鲜事物与信息较快,常常会在课堂中补充最新鲜、最时尚的内容或作为学习材料,或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并十分接地气。有经验的老教师通常会根据自己对学生学情的研判以及对知识点的把握,比较侧重讲解学生易错的、难理解的以及考试常考的内容,使得课堂更有针对性。其实在这些过程中每个教师或多或少都在对教材进行类似二度开发的“处理”。现例举两例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的中经典案例加以比較说明。

【案例1】

必修2《遗传与进化》将《孟德尔定律》编排在《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之前,编者的意图是为了体现科学史的进程,也更加符合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遗传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但不少教师在教学时都会将这两部分的内容顺序做调整,即在结束了必修1的最后一章《细胞增殖》的学习之后先上必修2的第二章内容《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真核细胞增殖方式的全面认识,也更方便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进行知识的迁移与对比。更重要的是有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这种“有形”物质的行为做基础后,对孟德尔定律中“抽象”的基因的行为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出发,对教材中教学内容的顺序做出了调整,但如果仅仅是机械地将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最多只能算是教学进度安排的调整,并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教材二次开发。其实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整合教学内容,使我们的调整显得不机械,而是格外有意义。笔者在教学中,曾做了以下尝试:

1.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染色体的结构与形态和同源染色体的概念是在《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这节课内容中才提出来的,导致学生很容易误以为在有丝分裂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只有在减数分裂中才有。所以我将染色体的结构与形态和同源染色体的概念提前到有丝分裂的章节中来,这样学生在第一次接触染色体的概念时,就落实了染色体的结构与形态,以及了解了在有丝分裂的细胞中为什么染色体数目通常都是偶数,学生也不再会误认为同源染色体是减数分裂才有的概念。

2.在学习了减数分裂之后,在孟德尔定律的教学中,在解释孟德尔定律实质时,加入孟德尔定律的现代细胞学解释,使同源染色体的行为与等位基因的行为平行对比起来,自然地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内容有机的整合进去,使学生对基因行为有了更深层次和更本质的认识。

【案例2】

在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四章第二节《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一节内容中,教材中先后介绍了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五种方法,并分别以抗病红果番茄、“太辐一号”小麦、宽叶抗病烟草、无籽西瓜、抗冻西红柿为例加以说明。若只是传统的依次讲授,实例太多,容易给学生造成混乱,且机械划分五块内容教学,课堂乏味可陈。不少教师都尝试以某一动物或植物的具体育种实例作为切入点,对教材进行处理。笔者的教学师父在本节课中以“方形”西瓜的农业生产将各种育种方法加以整合,分别以可遗传的“方形”西瓜的生产、早熟抗病的“方形”西瓜、无籽的“方形”西瓜、自行固氮的“方形”西瓜为情境落实五种育种方式的内容教学。

【案例分析】

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按照教材的内容编排依次利用教材中的五个实例说明五种育种方法,而是利用无籽西瓜一个例子加以扩充衍生,创造性地以当前市场上新鲜事物的“方形”西瓜的生产导入,以西瓜的农业生产贯穿始终,其实这就是一次教材的二度开发。教师这样的教材处理使本节课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非重难点内容诱变育种和转基因技术分别安排在课堂最前和最后,又将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两种方法整合在一起,对比分析得出单倍体育种能缩短年限的原因。这样合理地调整与重组知识,是教师基于充分理解与把握教材中各知识点的内涵及其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对教材做出的有效开发,可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知识编码,从而达到易懂会学的目的。

由上述的两个案例可见,实际上教材的二度开发离我们一线教师很近。教师其实或多或少都会对教材进行“再处理”,只是一些教师可能对教材二开发的认识不够成熟,导致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处理”并不是真正的教材二次开发。或者,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能已经完成了教材的二度开发,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正如陶行知先生曾经说的“教人的人不可死靠课文,他必须运用补充教材及临时材料,以适应特殊及当前生活之需要。”教材的二度开发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的操作流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特殊及当前生活之需要”,进行适度、合理的教材处理,即在《课标》和《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框架内进行增补和拓展、删减和修改、调序和整合,不可主观地拔高和较低内容的要求。只有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教材才能真正打上“我们”的烙印。

(责任编辑 李 翔)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