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结合趣味性

时间:2024-06-03

荣碧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108-01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凡是有兴趣的事物,学生总是想办法接近它,认识它,获得它。一旦把学生的兴趣激发了起来,也就激起了他的学习动力,学生也就会自觉地、主动积极地去学习了。尤其是现在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推崇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教学新方式,对教学方法实行大胆改革。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尤其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那么在一堂课中,教师怎样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一、导入要有情趣

新课的导入,方法很多。可以开门见山直接板书课文题目,也可以设置一个悬念,或者引入名言警句、古诗之类,或者用歌声等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自然导人新课。例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这首曲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唱两句:“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流浪歌》)。教学《隆中对》(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时,可以引《三国演义》主题歌中几句最富情感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壶浊酒喜相……”来唱。如果唱得有特色而多情趣,可以赢得学生热烈的掌声。这就紧紧吸引住了学生,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兴趣。“金光大道”里的著名评委张帝,不是常常用唱歌代替说话么?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有魅力

一堂课中,教师范读课文要流利,但不能读错。尤其是停顿要正确,才能读得有节奏感;要进入角色模仿好语气语调,才能够紧紧吸引住学生而不分散精力。教师还要在语言的抑扬顿挫上下功夫。比如运用“口技”,突然把声音从低提到大声洪亮,反之亦然。这样来引发学生新的兴趣,集中精力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倾听老师的范读。

三、提问和讨论要有乐趣

这里的提问既指老师提问又指学生提问。在教学中,为使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和写作手法等,教师可以根据一篇课文的目的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和作业中的提问,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例如,在教学《女娲造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时,为使学生能复述出女娲造人的过程,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女娲是怎样造的人?”学生立马就会在课文中去找答案,自然引入讨论。

在学生提问的活动中,要特别注重学生偶然提出远离课文内容的疑难“怪问”,这不但易影响全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而且可能耽误讨论时间,影响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的完成。这时,教师应与这个学生进行启发谈话,冷静、迅速地思考出一个合理的答案予以解答,使提问的学生愉快接受老师的指正,重新回到主要问题上来。

至于讨论,这里是指全班学生讨论和分组讨论。问题提出后,要抽学生答问,如果学生答不全对,甚至不会答,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地、积极地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如果遇到学生答不全面,甚至答不出“卡壳”的时候,也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掌握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启发、引导。例如,在教学《我的信念》(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时,讨论:“梦想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假设学生答不上出现“冷场”时,教师就要向学生先向学生提出:哪位学生如果答得对这个问,那真是:鸡生蛋生到柜子里——不捡蛋(不简单)!接着进行启发性提问:请大家回想一下,居里夫人像蚕一样勤奋、执着地从事的是什么研究工作?为什么五十余年都不改变?如果学生还是答不上或答不全面,教师进而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梦想家”有关的语句,再次开展讨论。这样学生就会很快答出:“梦想家”的基本特征:一是献身科学事业,二是不谋求物质上的利益。问题会比较快地迎刃而解了。这样,不仅解答了疑难,而且妙趣横生。

参考文献:

[l]顾振彪.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商务印书馆,1979: 144.

(责任编辑 全 玲)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