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语文课堂成为凸显生命魅力的平台

时间:2024-06-03

仇玉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093-01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师生间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因此,我们语文课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生存状态,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凸显生命魅力,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一、优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有意注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刚上课时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上好一节课至关重要。课堂导入应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等。有针对性的导入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简洁的导入能节省学生的时间。良好的导入“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它熔铸了教师的智慧,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含着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句名言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地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集中注意力,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我在教学一些散文和古诗词时,就鼓励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配文或制作课件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充分激活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会,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能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推行小组学习,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间交流信息和沟通情感,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小组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合理的分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上下功夫,从而使学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互动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相互帮助、悦纳、赞赏,从而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学生高涨的情绪、大胆的尝试、亲密的合作等构成了一种相融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体成长并焕发生命活力。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水平的核心,它是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学生的思维状态,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利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阐明、表达所学知识来观察;可以从学生是否善于质疑并展开激烈的讨论来判断;还可以从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来衡量。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的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语文课堂高潮迭起。

三、运用评价有效机制,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

生成状态是学生在一堂课中一切学习成效和情感体验的总和,是衡量语文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均有可能促进学生生成状态的形成。“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教师应把握好时机,及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性的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智能发展,承认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生命存在的价值。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状态及奋发学习的心理体验。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是产生学习紧张感、愉悦感的内在因素,也是推进学习进程的不竭动力。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判断学生的情绪状态。如神情呆滞,则说明上课走神;若眉头紧锁,则表明疑窦丛生;如点头微笑,则表明理解认同;若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则表明他想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还可以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比如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迅速转到专注的聆听,能从会心的“哄堂大笑”转入到悄然无声的静心思考,这就表明学生已经进入了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之中。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绪状态成为一种良性的互动,达到了整体优化。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与凸显,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才能真正凸显人文的关怀。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因此,只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把握好教学设计与课堂学生状态的互动关系,关注学生的课堂状况,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努力追求真实的生命体验,我们才会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成长,享受创造的喜悦与满足,品味人性的灿烂与魅力;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情感体验的主体、思维的主体、思想的主体、自我生命的主体。

(责任编辑 全 玲)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