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廖春梅
摘 要 教育是直面人,发展人的事业。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文本阐述了因阅读《教育常识》而带来的关于学生意识、教育眼光、教师的生命价值的一些感触。
关键词 学生意识 教育常识 高中政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3-0135-02
初看《教育常识》的书名,就想这又是一本大而空的高深理论。出乎意料的是:李政涛先生用平实的文字并结合工作实例阐述了身处教育一线的教师必须具备的常识问题。该书带给我心灵的巨大触动。
教育是直面人,发展人的事业,那么,不懂得人,就不懂得教育。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人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有其特色,我们应该允许每个人展现和发展他的独特,每个人的独特是平等的,不应该以教师的喜好来评判哪种独特好,哪种独特不好,更不应该用我们的教育抹杀他们的独特,而应通过教育的方式成全或造就他们的独一无二。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为了造就天才儿童,现在的许多小学生都是超负荷,每天做完家庭作业已经是晚上八九点,周末要学绘画、学钢琴、学跳舞、学奥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人生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点。儿童时期应该是活泼、好动、无拘无束的,给儿童过多的负荷,是对儿童天性的熟视无睹,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要尊重童年特殊的生命生长价值,把童年还给儿童。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始终是未完成的,这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性。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要求淡化考试分数、考试名次,但仍以分数将学生分为不同等级,于是就有三类学生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当教师从等级的角度来看待学生,就看不到学生的独特,也看不到学生的可塑性。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教育教学与用兵打仗一个道理,教无定法。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合的方法。工作以来,我心中一直有学生,但对于学生具体的需要,特殊困难和障碍,不同的个性,我并非完全知晓,我的学生是抽象的学生而不是具体的学生。一直以来我都困惑,为什么班主任老师上课学生的专注度高许多,为什么班主任老师与学生的个别谈话起到的效果比较明显。原来班主任老师心中的学生是具体的学生。心中没有具体的学生就没有有最适合的方法
高中政治考察四种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要调动和运用知识,首先必须心中储备着知识。我发觉在上课的过程中,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时,学生的眼睛灼灼发光。当要求他们读书、记忆时,有些同学就坐在那儿,好似灵魂出窍。学生总是希望轻松愉快的学习,总是希望找到学习知识的捷径。如果一味强调愉快学习,而忽略了学习本身的辛苦,没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那么当困难来临时,他就会躲避困难。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作。
我发现在上讲评课的过程中,学生只在乎答案是什么,而分析的过程,对于他们来说索然无味。原来是我没有意识到表演和观看是一种普遍性的人类行为,人有表演和观看表演的需要。学生不仅仅是观看者也是表演者。为了还给学生表演的机会,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先讨论,然后由学生讲评。但是效果总是不理想,要么讨论不充分,要么某个小组谁都不愿发言。究其原因是没有做好小组合作前的分工和规则等细节工作。应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分工,做到人人有活干,各尽其责。还应该明确活动的规则,如:弱者先说,大伙补充,强者概括,共同分享。细节决定成败。
我家是4+2+1的模式,家里老人喜欢看抗战剧,为了表现侵华日军的残暴似乎一些性侵镜头不可避免。一天下班回家,老人正在看有这些内容的片段,儿子就在电视机前玩耍,我一见火冒三丈,责怪老人为什么看电视不加以选择。现在看来是由于他们没有教育的眼光。教育的眼光并非教师独有的,父母也应该具有。在当下手机成为人们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越来越多的人沦为手机的奴隶,吃饭、聚会、坐车甚至走路视线都离不开手机屏幕。手机考验着成人的自制力,何况是学生。家长也意识到手机对于孩子来说是弊大于利。高一刚开学,一群家长找到班主任:“老师,你把我孩子的手机没收了嘛,我管不了他,他在家又哭又闹的。”听起来感觉好笑,父母应该具有教育的眼光,利用与孩子的亲情关系教育孩子而不应该将责任一味推给老师。同时媒体也应该具有教育的眼光,为孩子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但现在社会上对教师的认可度并不高,教师就是斤斤计较,小气的代名词。于是在校园外,我并不愿意别人知晓我的职业,能潜伏就潜伏。但是内心深处看到茁壮生长的学生我充满欣喜。课堂上学生求知的眼神就足以让我为准备这堂课花费大量时间而感到的疲惫烟消云散。我不应该以他人的赞美和奖赏作为评判自生价值的依据。教师的尊严不是外在力量的赋予,而是来自于创造中的自我给予,教师把教育的过程变成一个不断告别旧我,创造新我的过程,也就实现了自我的生命价值。
(责任编辑 楚云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