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校本课程中的开发和利用

时间:2024-06-03

周叶梅 王爱红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体制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尤其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放开了让学校自己开发,并且把校本课程的学分计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中,也就是计入了学分,如果学生没有校本课程这门课的学分的话,就不能毕业。这使得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开发利用本地的乡土文化来开设这门课,开发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也就是校本课程。本文仅探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校本课程中的开发和利用的问题。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以学生为主体

我们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尤其是我的乡土地理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已经实施并让学生研究和开发了四年,实施的课程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充分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学生的智力和身心都能得到发展。比如“永昌县乡土地理的开发与利用”在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体的先进理念,实行民主管理、群策群力、大胆创新、求真务实,在四年的时间里,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的观点,这种观点里面能够显示出一种广义的课程资源观点。我们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认识到教科书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乡土文化以及社会中的植物园、博物馆、社区实践等等资源,把其中可以为教学所用的五彩斑斓的课程资源内容都纳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系中。

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付诸实践

我们学校在金昌市属于独一无二的学校,在地域文化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中都有着很好的条件,我们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而且学校周围的地理环境好。我们学校能够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开发出了许多好的、有价值的校本课程。比如我开发的校本课程《骊靬文化》和《永昌县乡土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就是充分依托于学校周边的独特环境。其中永昌县所在地区的骊靬文化,那里沿袭下来的独特传统很多,许多风俗都和当地人的生存、发展紧密相连。像其课程中的古罗马人的神秘来源、聚居地的文化、聚居地的民宅等等内容都是学校老师和学生经过实地调研和考证后得出结论来的。我们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在当地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学校确立了以永昌县的地理、文化、历史等资源为载体的指导思想,开展基于骊靬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其课程《骊靬文化》涉及了永昌的地理、历史、经济、人物、旅游、文化、特产以及骊靬城的建设和管理等内容。这个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运用了当地的地理资源——骊靬以及其悠久历史下产生的骊靬文化,特点非常鲜明。

三、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要充分利用人文文化

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在永昌县有着许多的古文化,像圣容寺地区的彩陶文化、古罗马文化、西域文化和河西走廊的佛教文化等等都有自己的特点。以永昌的古罗马文化为例,这个地区的历史悠久,像古罗马遗迹、长城、北魏石窟、宋佛塔等等文化古迹特点鲜明。另外这个地区的古罗马人的来源有着及其神秘的色彩。这种人文地理资源是可以作为永昌地区开发文化校本课程的素材的,而这种本土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了解、热爱自己家乡的文化,从而可以使地方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四、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

新课程的实施中,对学生自己研究能力的要求在提高,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学生要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尤其是学生能够有时间和能力去开发和研究的事物。也就是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充分利用已经在学校里形成的校园文化。比如我们学校是省级示范性高中,能够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大幅度的得到提高,在校园中形成一种环境保护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保护校园、爱护校园,还要充分发掘校园的文化,形成校本课程。比如地理组的校本课程中就有一门课是“校园垃圾的处理”,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学校里,他们把地理环境中的一个非常受人关注的问题——环保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注意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学到一门实用的技术,能够感受到与其他课堂不同的快乐,在生活中就会自然而然地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是非常多的,有校内资源中的教师、图书馆和校园网络资源等等;校外资源如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社区资源等等。应该说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可以利用的地理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关键是学校自己如何利用这些存在的资源,如何把它们整合到校本课程开发中去。如果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能够考虑到学校所在地区人文地理的特点,从多角度着眼,并能从地域优势、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三个方面入手考虑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希望能为一些学校以后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时提供些许思路。

(责任编辑 李 翔)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